APP下载

一座围城

2018-12-06涂画

祖国 2018年21期
关键词:空间营造

涂画

摘要:提到安藤忠雄,人们首先想到是自学成才、清水混凝土、光等代名词。这或许可以代表安藤忠雄的特点。作为日本的知名建筑师,安藤忠雄在建筑上的思考和造诣大家都有所共识,自然、东方,或者是其中的“禅”文化。但是恐怕还不仅如此,文章取题《一座围城》,围城围城,重点在于“围”字,本文将试着从“围”的角度上结合普利策基金会美术馆对安藤忠雄的作品及思想做进一步的剖析。

关键词:安藤忠雄 普利策美术馆 墙体组合 空间营造

作为一个非科班建筑学出身的建筑师,安藤忠雄代表着简约、自然、几何,以使用清水混凝土为特点。其作品多使用简约的几何体,因“简单”而收到初学者追捧甚至是模仿。然而“简单”背后往往是复杂,安藤的作品背后隐藏着的深刻意蕴,更值得深究。纵览安藤忠雄的建筑作品,总少不了清水混凝土的使用、空间的营造、水面的布设、光的组织等等,而这一切的基础,都是在墙的基础上组合而来。围合、开敞、放空、视线恰似一座围城,围出虚实、围出空间、围出意境。

一、项目简介

1990年代的安藤忠雄处在事业上的低谷期,但正是这近10年的积累和思考,使他在21世纪初迎来了事业上的一个新的高峰,普利策基金会美术馆(图1)正是诞生于这时期的安藤忠雄之手。

建筑位于圣路易斯一文化中心的一角,普利策夫妇希望这个美术馆能够成为这个区的文化中心。安藤忠雄根据环境和项目要求,设计了这个有着住宅尺度的美术馆,内部主要功能为展览和办公。

二、“围”城

由于地处市区,周边建筑较多,且临近城市道路,建筑风格杂乱,从周边环境上来讲条件并不算优美。仅有的是场地西侧的一片树林,隔开了城市喧嚣。因此建筑在总体布置上,充分利用了场地西侧树林的景观,使得建筑正对树林,达到了景观效益最大化。同时,整体建筑设计充分体现东方建筑的院落思想。通过墙体的围合,既保证了建筑本身的独立性和功能性,围合中又做部分开敞,收中有放,动中有静,从中不难看出住吉的长屋和北京四合院的影子,体现出“围”的理念。

(一)平面图

构图可以说是现代建筑的精髓,不仅要从局部考虑比例关系,更要綜合考虑整体布局,好的构图代表的是建筑师对空间、对尺度的精准拿捏,体现的是建筑师对现代几何美的细致思考。而普利策基金会美术馆的几何构图,化整为零、整中有散、层层呼应,恰恰体现了东方院落文化中“围”的思想。有了外部整体的“围”,自然对应的也有内部细致的“围”,如何围出空间、围出场所、围出领域、围出精神,接下来将通过部分效果图予以展示。

(二)空间分析

建筑师在空间的处理上可谓是别具匠心。整条流线上有五个不同高度的平面,通过坡道或者台阶来联系各高差。同时又为观光者准备了两条互相交融的流线,在满足功能使用的要求上增加了丰富性。而在流线上各墙面的处理则更是令人感到惊喜。从左向右,先是经过一个坡道,通过墙的设置对建筑主体进行视线遮挡,起到欲扬先抑的作用;进而上到第一个平台,此时墙顶面高度在人视线下,人可以隔着数层墙体看到建筑主体,营造出神秘感;然后转折180°进入最大的平台,此时视野开阔;再转折180°,此时有两条流线,或直接拾级而上,或继续沿坡道上去,丰富流线选择;坡道的顶端,又是同样的手法,只不过墙体是对外打开,对建筑遮挡;进而通过一狭长的走道,进入建筑中去,而走道的尽端则局部打开,虚实相生;等进入建筑的二层,凭栏而望,之前的百转千回直收眼底,一览众山小。

通过流线的转折和墙体的围合,充分体现出“围”的艺术,既丰富了空间流线,又使得整个观光流线高潮迭起、移步换景,达到了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的效果。

(三)水空间处理

中部的水空间是整个空间的中心线,且正对场地内西侧树林,景观良好。但建筑师在处理时在这一小片水域中却采用了三种处理手法。第一种处理手法是利用亲水平台,进入建筑内部后,门厅正对水面,继而在门厅的外侧设置露天平台,吸引人前往。第二种和第三种手法则是结合功能而设,在北部办公部分,窗户设置在人视线以下,使得办公区域的人可以看到较小面积的水面,而南侧展厅部分的窗户则为比人略高的落地窗,可以欣赏到大面积水面的同时又不会看到办公人员。这样的设置可以保证两部分人流都有独特景观且视线上不会造成干扰,处理微妙。

(四)材料的结合

清水混凝土、玻璃、钢,也许这就是安藤忠雄的建筑语汇,混凝土的清淡 素雅,玻璃的通透无暇,钢的色泽、现代,在同一栋建筑里相得益彰。

清水混凝土墙体保留自然的施工痕迹,追求自然、淡雅。同时用墙体的设置消减了梁和柱,使得整个空间更加纯净;玻璃的设置则迎合了中间水面,引外部自然环境入室内,交相辉映;钢材的使用更多的是起到了点缀作用,打破混凝土的厚重和单一。这样的材料组合和空间感受,仿佛把建筑变成了一个精美的艺术品,内外兼修,与艺术作品交相辉映。

(五)时间的痕迹

如果说对于材料和空间的运用还属于静态的话,那么对于时间的掌握可以说是安藤忠雄建筑作品的又一大特点。不经意间的一条墙缝、屋顶上的一块天井,都凝聚着建筑师对时间的思考,使得建筑在三维表现的同时增加了一个维度。而这种建筑语汇,也构成了安藤忠雄建筑作品的精神核心,即天人合一的禅的东方自然观。

整个西北立面造型比较简单,下部为混凝土墙面围合的院落,墙体层次丰富。最上部为混凝土屋顶,二层部分为落地玻璃分隔,虚实呼应。在西侧立面上有一个突出屋面的双管圆柱形通风井,排气通风又灵动自然。

同样,楼梯作为安藤忠雄建筑的重要元素,在营造空间上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于一般建筑把楼梯藏起来的做法,安藤忠雄的楼梯给人一种轻快、明亮的感知。清水混凝土台阶、玻璃挡板、钢质扶手,一部楼梯就凝结了安藤忠雄所有的建筑风格。而楼梯的设置也多采用直跑楼梯,旨在营造更强烈的空间引导性,而纯粹的楼梯隔墙,也使得楼梯左右的空间更加规整、统一。

三、建筑之后

安藤忠雄建筑的建筑作品极具精神内涵,他本人通过对日本和东方文化深层次的研究,从建筑与环境、空间和材料等方面找到了传统和现代的契合点。然而真正让我们感动的不仅是几何体的构成,材料的运用,更来源于其建筑空间中所共有的某种情愫。这种情愫唤醒了我们对空间内在的感受和初始的回忆,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安藤忠雄建筑中的这种情愫源于东方传统文化,恰似一座围城,不仅要考虑城外的人,也要考虑城内的人,城里城外,围合天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大概是对大师作品最切身的体会,影响并不轰轰烈烈,而是潜移默化的渗透进我们的思维方式中去。这样,我们会不自主的想起要怎么思考,要怎样处理。而此时,思维方式先表现手法一步,进入脑内。

参考文献:

[1]严克勤.美国博物馆业对我们的启示——美国博物馆专题考察[J].艺术学界,2012,(01):274-286.

[2]金鑫.建筑与自然“对话”的分析--RCR工作室及安藤忠雄3组作品的对比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2018.

[3]王骁,刘玮璠.相同材料下的不同表皮呈现——安藤忠雄与贝聿铭的不同美学观念[J].建筑与文化,2018,(02):193-194.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附属中学)

猜你喜欢

空间营造
现代景观设计中植物空间的营造
园林植物空间营造探讨
城市现代景观设计中的植物空间营造
园林植物景观空间营造初探
装饰雕塑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人文主义影响下的丢勒
杨德昌电影视听语言的空间营造
关于现代绿色办公——空间营造与环境优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