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红十字与思政教育工作的融合路径研究

2018-12-06王德志李松

青年与社会 2018年30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融合

王德志 李松

摘 要:高校红十字会开展的工作是高校思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二者的融合已取得一定的实效。红十字会通过宣传红十字会知识、培训救护技能、开展志愿服务等,得到了高校师生的认可,为高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二者的融合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包括重视知识宣传,技能培训重视不够;高校红十字志愿服务活动广度和深度不够,实践育人阵地的作用未充分发挥;高校红十字会财力有限及造成的红十字工作队伍单薄。加强高校红十字和思政教育工作融合的路径有重视大学生安全技能培训,打造安全校园;充分发挥高校红十字德育功能,使其真正成为实践育人阵地;重视和校外各级红十字会的合作,发挥协同育人作用。

關键词:高校红十字;思政教育;融合

高校红十字以高校师生为主要参与者开展工作,其中青年学生是高校红十字工作的重点对象,也是主要依靠力量。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建立了校级的红十字会,学校红十字会作为载体组织了大量的活动,增强了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锻炼了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为高校营造和谐校园,培养新时代优秀大学生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校思政教育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任。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从国家层面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作了阐述,对开展教育的途径作了相应的要求。《意见》提出,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红十字“人道、博爱、奉献”和“救死扶伤、扶危济困、敬老助残、助人为乐”的精神与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不谋而合。加强高校红十字工作,开辟育人第二课堂,对于高校拓展育人途径有重要的意义。按照中国红十字会的界定,学校红十字会工作的基本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习、宣传人道主义宗旨和红十字运动的基本知识;根据青少年的不同年龄、不同知识层次,开展由浅入深的相应的卫生救护知识教育和有关活动;在校内外广泛开展体现红十字精神的救死扶伤、扶危济困、敬老助残、尊师爱幼、助人为乐等活动。相应地,高校红十字会针对青年学生,可以开展知识宣传、技能培训、志愿服务等活动。目前,高校红十字会与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融合已取得一定的实效,但也存在诸多的问题。

一、高校红十字与思政教育工作融合的现状

(一)高校红十字通过红十字基本知识宣传和卫生救护知识的培训等,使青年学生了解并认可红十字会及其相关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并为红十字更好地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此外,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并使其掌握基本的救护技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高校安全教育实践不足的现实困境。近年来,高校安全突发事件频发,在自己或身边的同学出现疾病,特别是重症的情况下,学生如果能学会一点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对于减轻伤害甚至是挽救一个人的生命都具有积极意义。

(二)高校红十字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发挥实践育人功能。志愿服务是高校加强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红十字会工作中关爱空巢老人、自闭症儿童、农民工子女等特殊群体,面向中小学生等特殊群体开展的逃生避险、自救互救知识宣传和培训等是大学生群体可以参与、也能够做好的志愿服务活动。青年学生组织、参加此类活动,既是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也能够锻炼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有别于传统的思政教育课堂,社会实践由于其新颖性、贴近学生实际,更容易受学生群体的欢迎,高校也越来越重视社会实践特别是志愿服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导向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知识宣传权重较大,技能培训重视不够。因新媒体宣传手段的推广,红十字及其相关工作知识的获取途径比以往更为容易,加之知识宣传所需耗费的人力、时间成本等相对有限,高校红十字知识宣传较为常见;技能培训,尤其是面对面的技能培训,则因受众、场地等因素,推广的成本相对较高,只在一定范围内实行。但高校学生逃生避险、自救互救技能培训对高校加强平安校园建设、对青年学生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保护自身或他人的人身安全却有着特殊的价值。

(二)高校红十字志愿服务活动广度和深度不够,实践育人阵地的作用未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只是高校众多团学活动的一种,红十字志愿服务活动更是志愿服务的一小部分,能参加以红十字会名义举办的志愿服务活动的同学也属少数,加之众所周知的学生安全问题,高校学生参与红十字志愿服务活动并未普及,参加的学生为高校志愿者中的积极分子,参与的活动大多为安全系数较高的志愿服务活动,如走访敬老院、孤儿院及相关的慰问活动,医学类在校生开展的义诊,募捐等。红十字志愿服务更多地作为高校团学活动补充,而非重点并倾注大量的精力。根据一项调查,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意愿强烈并积极付诸实践,展现出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勇于担当的精神风尚。”“71.9%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活动对思想品德发展的积极作用‘很大和‘较大,91.1%的大学生愿意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红十字开展的志愿服务对学生群体具有示范作用,但一方面,学生认可并希望参与更多的志愿服务活动,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安全等诸多原因,学生能接触并参与的红十字志愿服务活动种类有限,红十字会作为高校实践育人重要载体的作用未能得以充分发挥。

(三)高校红十字会财力有限及造成的红十字工作队伍单薄。高校团委通常为与各级红十字会对接的部门,高校红十字会活动经费主要来源为学校下拨经费、会员会费和捐赠的经费等,从事红十字会工作的团委老师多为兼职,很难全身心投入红十字会相关工作。财力、工作队伍的双重制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红十字会更好地发挥其职能。

三、高校红十字与思政教育工作的融合路径

(一)重视大学生安全技能培训,打造安全校园。高校安全尤其是大学生人身、财产安全是国家、社会和高校普遍关心的大事,我国各阶段学校教育历来重视学生安全教育,但更多的是学生安全知识的教育,安全技能,特别是专业的安全技能培训相对欠缺。各级红十字会均拥有相对专业的救援队伍,这些专业队伍在抢险救灾、紧急救护等突发事件发生需要救援时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专业救援队伍力量相对分散,人力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培养更多的专业救援力量是国家和社会需努力的方向。当然,对于学生群体而言,他们的身份毕竟是在校学生,接受专业的安全技能培训甚至具备从事安全救援职业资格的要求显得过高,但青年学生容易消化和吸收新知识和技能,并将之运用于实践的意愿较强,学习初级救护技能(如获取初级救护员证)是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完成的,这种技能对于学生应对安全突发事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这种培训的目的是让学生群体作为学校安全保卫力量的重要补充。通过部分学生的系统安全培训,以点带面,让更多的学生加入救援队伍,营造学生重视,多方参与的校园安全格局。

(二)充分发挥高校红十字德育功能,使其真正成为实践育人阵地。高校红十字工作是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使高校红十字会工作既符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又能彰显红会的特殊价值,是各级红十字会和高校应该研究的课题。高校要充分认识红十字会工作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即“对红十字精神的宣扬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红十字博爱工程的实践有利于大学生养成无私奉献的精神;红十字会的志愿服务有利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红十字会的生命工程有利于大学生健康生命观的形成;红十字活动的长期坚持有利于大学生意志品格的养成。”红十字精神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高校对其进行大力宣传,能让学生群体知道什么是社会正能量,以及以后应当追求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红十字社会实践则有利于大学生锤炼意志品质,提升自我修养,培养其正确认识社会、自我并逐渐养成奉献于社会的高尚品格。在充分认识红会工作的基础上,高校需做好顶层设计,把红十字会相关工作置于相对重要的位置,鼓励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活动,在条件成熟时,把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使学生真正认识志愿服务活动的作用并积极投身其中,此类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还能够充实学生的课余精神文化生活,对于高校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正确认识自我,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业上也有一定的益处。师生重视并参与红十字知识普及和志愿服务,才能真正把高校红十字会锻造成为承载国家、社会期望,校方信任和支持,学生尊重和愿意奉献于此的实践育人阵地。

(三)重视和校外各级红十字会的合作,发挥协同育人作用。以当下高校红十字会的现状,人财物不足,如要开展好与红十字相关的志愿服务活动,唯有和校外各级红十字会开展深度合作。各级红十字会官方性质决定了其享有的资源优势,包括红会自身的人财物以及同其他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联系。各级红十字会开展的相关活动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认可,而开展高校红十字工作也是其工作的一部分。高校则拥有最大的保障—富有朝气和活力的青年大学生,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愿意参与志愿服务。高校和各级红十字会的紧密联系,资源共享,才能发挥协同育人的实效。

高校红十字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作用特殊,但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前者的实效,是各级红十字会、高校等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只有多方重视和参与,才能营造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中国红十字会http://www.redcross.org.cn/hhzh/zh/hsigk/zjjs/200806/t20080620_871.html

[2] 沈壮海,段立国.2014 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分析—基于全国30所高校的调查[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8.

[3] 张雪松.论红十字会工作在大学生德育中的重要作用[J].教育与职业,2009,12.

[4] 顾洪英.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载体作用[J].思想理論教育导刊,2014,6.

[5] 凌常荣.弘场红十字精神拓宽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渠道[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S3.

作者简介:王德志(1982.02- ),男,汉族,江苏溧阳人,研究生,徐州工程学院教师,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李松(1987.01- ),男,汉族,山东阳信人,研究生,徐州工程学院教师,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宽窄融合便携箱IPFS500
《融合》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