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章礼:一家三代支书的奋斗史

2018-12-06杨艳梁健

晚晴 2018年5期
关键词:绝壁钻机修路

杨艳 梁健

“我觉得时间过得太慢了,因为难,所以觉得慢。我们就是老牛耕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在走。”4月4日,记者在遵义市务川自治县涪洋镇胜利村见到了年已八旬的王章礼老支书。他一双相糙的手,褶皱密布,突起的筋络像纠缠的枯藤。就是这双手,带领着村民凿穿绝壁开天渠,挖山修路,在艰难的岁月里一步步向前。

自上世纪70年代担任务川自治县涪洋镇胜利村支书后,王章礼带领村民用7年凿穿绝壁开天渠,村民顿顿有了白米饭,户户米缸从此有了余粮;20年挖山打通11公里出村路,村民摆脱祖祖辈辈吃望天饭的日子;15年一家三代扎根山村带领村民甩掉贫困帽,走上小康路。

王章礼用一生的行动践行誓言

在务川自治县涪洋镇胜利村的悬崖峭壁之上,蜿蜒盘曲着一条人工“天渠”,这条“天渠”被胜利村百姓誉之为“生命线”。提起这条“天渠”,那曾是一代人永难磨灭的记忆,重拾那段岁月,使人感慨万千。当年,王章礼和大儿子王大洪带头悬挂在200多米高的山崖上,一錘一锤,一钎一钎向绝壁开凿。他们每天早上6点起床,晚上8点收工,逢山凿石,遇沟架渡槽,斩荆棘、碎大石,依靠双手苦苦支撑,一米一米艰难向前推进。王章礼说:“共产党员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再困难再危险都要上。”

1980年冬,一条挂在一千多公尺高的悬崖边上的水渠贯通,胜利村缺水的历史一去不复返。看到“天渠”之水汩汩地流进了自家院子,流到了干旱的庄稼地,捧起用生命换来的水,有的村民哭了。第二年,胜利村百姓在旱地上破天荒的种出了稻子,亩产达800斤,从此打破了“七百亩地无水源,想吃白米难上难”的天规。就王章礼一家来说,6亩田的产量就翻了一番,那年收成近5000多斤稻谷,这是他们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再回首那段岁月,众多细节已被时光的洪流带走,王章礼喃喃地念着:“老了,好多东西都不记得了。”岁月从王章礼记忆中抹去的事情越来越多,然而,为了绝壁开渠,村里两名20多岁的小伙儿因此牺牲,而他也因为修水渠,疏于对孩子的照顾,以至于12岁的小儿子在放牛时滑下绝壁身亡。这成了王章礼一辈子都无法释怀的痛。

世代接棒改变命运的天渠

痛归痛,生活还得继续,生产还得继续,发展还得继续。“要想改变命运,真的是不能停,不能停。”刚引来水,王章礼又开始计划修路。那年他50岁。

当年,胜利村9个村民组出山只有两条路,一条是左边7公里长的凤凰路,一条是右边4公里长的鹰子岩路,每条路都非常陡峭狭窄。1984年开始,每年农闲,王章礼就与大儿子王大洪每人带一个工作组分别到凤凰岩和鹰子岩路开山修路。经过14年的努力,王章礼父子带领村民打通了7公里毛坯公路。这时担任胜利村支部书记26年的王章礼光荣退休了,王大洪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接过父亲的担子,王大洪决心要修通出山路,而剩下的都是芭蕉岩等最危险的地方,单凭人力根本无法施工。

王大洪从正安县请来师傅和雇到手提式风钻机来凿山开路。然而,当师傅带着风钻机来到芭蕉岩,看见深不见底的山谷,风钻机师傅不敢下去了。王大洪二话没说,让风钻机师傅将操作技术教给他,把麻绳绑上背篼,背篼从悬崖顶部降到半山腰,王大洪站在背篼里,用钻机钻起了炮眼,彼时,千米悬崖就在他脚下。

到2004年初,胜利村9个村民组入组路全部建成通车。眼下,胜利村出山的公路正在硬化,还有最后一公里,这路就能到王章礼的家门口。

接力谋脱贫 荒坡变金山

2003年,62岁的王大洪也退了下来,胜利村改为当阳村,王章礼的小儿子王大生当选为当阳村主任,2017年,王章礼的孙子、王大洪的儿子王旭当选为胜利产业支部副书记。他们又接力担负起脱贫产业建设的重任,带领乡亲决战脱贫,誓把荒坡变金山。

王章礼一家三代,带领村民先后建立起烤烟基地200多亩、白茶2300亩,办起了养殖场,全村68户贫困户,每户都有了—万元以上的产业支撑。

清晨一场春雨过后,山脉深处云雾缭绕,茫茫茶山若隐若现。我知道,四周群山是他的脊梁,深深的犁沟印着他岁月的痕迹。他的汗水曾烫伤这片热土,他的皱纹堆起了这片土地的未来……

猜你喜欢

绝壁钻机修路
写给爬山虎
ZJ40L钻机并车箱升级改造设计
231米!“海牛Ⅱ号”钻出世界深度
基于风载、地震载荷下的钻机底盘有限元分析
在古石绝壁前
飞檐走壁
《修路》教学设计
“要想富先修路”先富了谁
韦羌山
南京一修路工人给他娘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