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市空间破碎化对于城市品质的影响★
2018-12-06刘雅洁刘圆圆
刘雅洁 刘圆圆
(辽宁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辽宁 鞍山 114051)
1 概述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发展也不断在进步,但在高速的人流、信息流涌入的情况下,先前城市规划布局上因不能满足现在人们的需求而产生的问题逐步被扩大,问题的根源越来越清晰,空间因高速拓展而导致的空间逐步破碎化致使城市品质下降。
2 空间破碎化与城市品质的关系
2.1 空间破碎化的概念
空间破碎化在一定意义上是景观破碎化的引申概念。城市空间破碎化是将空间打破并且分离成碎片的过程,是综合多方面因素产生内部同质的现象,但相互之间异构且边界逐渐明晰的状态。空间破碎化是要素之间不连续、过渡性弱化,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明显的界限,要素形成的斑块镶嵌体的内部分布失衡,空间的整体性和关联性薄弱的一种城市空间逐步转型的演化现象。“空间破碎化主要表现在城市单元空间的破碎化、空间的分隔化逐渐加强、各空间之间的关联逐渐削弱、空间整体性功能下降。且主要具有空间形态的封闭性、空间联系的阻隔性和空间功能的失谐性这三个特征”[1]。
2.2 城市品质的概念
城市品质从基本层面上理解为城市品位和城市质量这二者的结合。城市质量是城市内在且核心的本质,它包括城市道路建设、城市景观环境、建筑物及建筑群、经济及社会发展水平、文化品质内涵等诸多方面,只有这些因素共同才能决定和控制城市质量。城市品位是品质的主要偏重内容,提升城市品位是城市发展逐步提升所产生的必然趋势,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城市品位是城市质量导致的结果,是城市质量的直接映射,它向人们展示着其内在状态;2)城市品位是将城市历史文化底蕴融入到现阶段和未来的发展中且做好城市历史保护措施,间接反映城市的本质内涵;3)城市与城市之间必定存在差异,那么城市的品位不能一概而论,要因地制宜地看待和解决问题;4)人们能自身直接感受到城市品位的高低,是一种可感状态,且与人的感受密不可分。
2.3 二者的联系及因果关系
城市空间品质的提升是城市在发展到一定阶段或某一稳定趋势下必然面临的问题,而空间的破碎化使得城市空间在形态上均质连续、结构上紧密相连、功能上协同高效逐渐区域分离、异质异构、低效这样一种状态。那么使得空间破碎化现象弱化是提升城市品质的措施的直接引导趋向。它通过改善城市交通网络现状、优化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环境、明晰城市转型的产业结构框架等诸多方面进而促进城市的发展,提升城市的品质。
3 基于空间破碎化导致的城市问题在鞍山市应对措施
鞍山市位于辽东半岛中部,拥有世界第一玉佛、风景区千山等自然资源,地处环渤海经济区腹地,位于沈大黄金经济带的重要支点,是辽宁中部城市群与辽东半岛开放区的重要连接带,其主要产业为农林牧渔业、冶铁业与物流贸易。
3.1 关于城市交通网络不完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根据鞍山市新建道路网图及其分析示意图(如图1~图4所示)可以得知,鞍山市城市交通网络呈现出单一中心的集中式布局,规划合理性较为欠缺,较为密集交通枢纽呈散点分布,并未达到在城市整体空间上的均质,且交通的核心与周围辐射区域内联系不连续形成三段逐级递减的形式,疏密区分过于明显,没有形成整体性质的关系网,空间拓展管理失控。由于鞍山市交通网络不完善形成的空间分隔化明显,使得空间形态上逐渐封闭,进而使得空间的运行效率降低。细化来说,鞍山市街道逐渐趋于公路化。“街道是融合了人们城市生活和交通,是人们日常生活、交往、活动等多功能汇聚的场所。街道两旁一般有沿街界面比较连续的建筑围合,这些建筑与其所在的街区及行人空间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公路,则是指承担人们乘坐交通工具从一点快速到达另一点的功能,其服务对象是汽车类交通工具,对空间的围合没有要求”[2]。
就城市内部交通空间的规划来说,尽可能地弱化公路化,遵循街道化形成围合空间这一方向进行设计更有利于土地的合理利用、城市空间之间的同质整体性。通过用建筑群与建筑群来限定道路,比纯粹的直接划分道路将其置于城市之外更能合理利用城市的空间,以此通过调整建筑群的大小即单元模块内的规划来优化城市交通布局,即由街道、街区、地块的点线面控规到综合整体性分层调控进行优化城市空间,进而提升城市品质。
3.2 关于城市绿化环境不均匀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空间破碎化是景观格局破碎化的发展引申。根据鞍山市道路及景观卫星图(如图5所示)可以得知,鞍山市的景观绿化范围过小,分布不均较为集中,且与鞍山市交通网络形成同级范围内的互补关系,而不是均匀分布、整体协调形成系统的关系。这不仅使得鞍山市城市交通趋于公路化,城市空间与景观环境空间相互脱离,而且更使得城市环境趋于城市态,即城市的功能逐渐简化,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性越来越薄弱。
在现有的场地条件下改善交通与绿化之间的关系,不仅要对鞍山市交通布局进行整体调控,而且要在城市区域内适量进行生态塑性,景观绿化区域散点且系统性分布,绿化区辐射范围能大体覆盖城市控制范围。这不仅符合人与自然相互共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而且也能形成城市小范围内小气候的形成,具有调节城市生态系统的作用。
3.3 关于人、建筑、自然关联薄弱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城市,是人口集聚形成的大居民点。所以说,人是城市发展的载体。道路交通是人与人交流联系的纽带,建筑是为人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而自然环境是单独区分的模块,人们需要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相互协调。随着城市的不断进步不断发展,人流、信息流也不断地涌入到城市中来,高速的空间拓展使得空间功能急剧紊乱,失谐、低效、公共空间逐渐弱化等一系列问题也随之而来,人、建筑、自然关联薄弱使得空间功能减弱,根据景观结构空间的引申到城市空间来说,空间的阻隔性逐渐明显,其主要表现为空间廊道、空间斑块与空间基质之间空间交流过程的阻滞以及空间网络连通效率的下降[3]。
公共空间是人与人交往、居住、游憩都必不可少的地方。但是公共空间界面控制在现有的城市建设中存在缺失,例如鞍山市胜利广场(见图6)。线状的街道界面的不连续不完整使得区域块状范围内公共空间的功能薄弱,服务性与舒适性都较差,且车流与想到达公共空间的人流流线有交叉,真正考虑到人的使用少之又少。因此,强化公共空间,合理在土地空间安插公共空间模块,进而使得人、建筑和自然环境可以有机结合,人与建筑、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这三者能共同和谐发展,来强化空间与空间之间的关联,削弱城市空间破碎化。
3.4 关于城市空间转型趋向不清晰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空间的破碎化使得城市空间之间整体性降低,对于鞍山市这个工业城市而言,空间的快速拓展意味着城市空间的逐步转型。但就现状而言,鞍山市城市空间转型趋向不清晰,主导产业升级困难,产业多元化发展受阻,使得城市发展失衡,致使城市空间失谐。
空间转型意味着需要克服转型成本高、宏观环境变数较多、营商环境遭受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对于鞍山市而言在其原有产业基础上多元化发展主导趋向明显,发展结构清晰,改变空间格局,削弱刻板印象。例如鞍山市文化,其底蕴颇为深厚但宣传力度不足,应提升历史文化与人文文化在人心里的比重,进而提升城市品质。
4 结语
宏观来说,提升城市品质是从诸多方面共同提升共同进步才能达到的。而空间规划是城市空间运作的基础,空间破碎化导致了城市空间封闭、阻隔、失谐等诸多问题。本文针对性地基于空间破碎化对于提升鞍山市城市品质提出了一些问题及相应的改善策略,望本文的相关研究有助于解决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不仅逐步提升城市品质,而且为城市建设奠定良性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