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子宫肌瘤采用多参数MRI检查的影像学特征分析
2018-12-06阿克班
曹 勇,阿克班,曹 斌
(新疆兵团第十三师红星医院影像科,新疆 哈密 839000)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又名纤维肌瘤、子宫纤维瘤,由平滑肌和结缔组织组成[1]。临床对子宫肌瘤的诊断方法多种多样,主要以影像学为主,MRI检查能够有效的定位病灶位置,并定性诊断,且在临床应用越来越普遍[2,3]。笔者采用多参数MRI对不同类型子宫肌瘤的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其诊断准确度,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4~2016年我院临床初诊为子宫肌瘤且经术后病理证实的患者60例,年龄25~50 岁,平均年龄36岁。临床表现:不规则阴道出血31例(51.7%),周期紊乱32例(53.3%),腹痛28例(46.7%),腹部包块29例(48.3%),贫血30例(50%),无症状25例(41.7%)。纳入标准[4]:术前行盆腔MRI增强扫描,单发肌瘤全纳入,多发肌瘤中取肌瘤长径最大者纳入。排除临床资料不齐全或没有经手术病理证实子宫肌瘤者及有其他部位恶性肿瘤病史者。
1.2方法选用GE公司HDe1.5 T超导MRI,八通道体线圈,所有患者在检查前,排空膀胱避免蠕动伪影影响检查结果,确保宫腔内无节育器等金属物。患者取仰卧位,腰臀部位垫海绵垫,线圈正中与耻骨联合正对,束紧前后线圈对小腹产生压迫,以抑制呼吸运动,避免影响检查结果。行常规盆腔平扫及增强扫描,增强选动脉期及延迟期,取 T1WI、T2WI、T1WI增强的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图像。部分患者加扫脂肪抑制T1WI检查。T1WI:TR(重复时间)/TE(回波时间)参数:(590/56)ms,T2WI:TR/TE参数:(650/45)ms。矩阵235×215,视场320 mm×280 mm,层厚4 mm,间隔1 mm。
1.3图像分析所得数据上传后处理进行图像分析,选取病灶最大截面,观察其形态、分布、强化程度等特点。由2名临床经验超过5年的影像学医师双盲阅片。综合分析病灶最大层面、信号强度、肿瘤直径、边界情况、液质分布、囊变坏死等,以国际妇产科学联盟的标准进行判断。互换后得到ADC映射图,计算平均ADC水平,高于阈值1.15×10-3mm2/s则确定为良性病变子宫肌瘤[5]。然后与术后病理结果比较,得到MRI对不同类型子宫肌瘤的检出率及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Yates校正法)。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子宫肌瘤的临床分型与MRI的检出率本组患者肌瘤的形态多数呈椭圆形或球形,少数形态不规则。肌瘤长径1.5~6.5 cm,且长径<3 cm者居多。MRI对肌瘤总体显影较好,总检出率95.0%。对三种类型肌瘤的检出率均≥90%,见表1。
表1 MRI对不同临床分型子宫肌瘤的检出率
2.2MRI对不同病理类型子宫肌瘤诊断的准确度
经病理诊断的60例子宫肌瘤中有32例未变性肌瘤,12例富于细胞性肌瘤,6例玻璃样变,4例囊性变,4例红色样变,2例肉瘤样变。MRI正确诊断52例,准确率86.7%。8例误诊病例:2例玻璃样变肌瘤、1例肉瘤样变肌瘤和2例富于细胞性肌瘤被误诊为未变性肌瘤;2例未变性肌瘤和1例红色样变肌瘤被误诊为富于细胞性肌瘤。MRI诊断不同病理类型肌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见表2。
表2 MRI诊断不同病理类型肌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
2.3子宫肌瘤的MRI影像学表现60例患者的MRI影像学特征:①MRI平扫:T1WI、T2WI上大多呈等或稍低信号。且大多伴子宫体积增大,部分子宫肌瘤或肌壁信号不均匀,肌瘤多为椭圆形或球形,部分边界稍模糊,部分肌瘤内可见稍长T2信号或周围环形长T2信号。②增强扫描:大多数肌瘤无明显强化;动态增强MRI会早期显示细胞型肌瘤有明显均匀性的强化,甚至大于子宫肌层信号,而退变型肌瘤仅有轻度或不规则强化。部分类型肌瘤影像特征见图1。不同病理类型肌瘤MRI特征:①未变性肌瘤:呈均匀等或长T1、短或稍短T2信号。②富于细胞性肌瘤:呈均匀或较均匀等T1、等或稍长T2信号且信号高于骨骼肌。③玻璃样变肌瘤:呈不均匀等、长T1信号,局灶性不均匀长或稍长T2信号,形态不规则。④囊性变肌瘤:信号不均,边界清楚且光滑,呈长T1、长T2信号。⑤红色样变肌瘤:呈短T1、长或短T2信号,T1WI压脂后信号不变。⑥肉瘤样变肌瘤: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肌瘤内可伴有出血、坏死,表现为不均匀长T2信号,增强扫描肿块轻度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较邻近肌层略高。
3 讨论
临床对子宫肌瘤的研究报道多种多样,但至今无法明确病因。子宫不规则出血、腹部硬块等是其主要临床症状,但均无特异性,部分患者无上述症状,因此对子宫肌瘤的鉴别诊断一直是困扰临床医师的难题。子宫肌瘤常见的临床分型:肌壁间肌瘤、浆膜下肌瘤及黏膜下肌瘤[6]。本研究结果显示,MRI检出率为95.0%,不同类型检出率不同,肌壁间肌检出率95.5%;浆膜下肌瘤检出率95.0%;黏膜下肌瘤检出率94.4%,说明多参数MRI检查对不同类型子宫肌瘤检出率可靠。MRI对软组织有较高的分辨率且能三维成像,能较好地显示子宫黏膜、肌层、结合层等结构。因此,多参数MRI在肌瘤的分布、形态及数量等显示上更具优势,同时也弥补了其它检查对肌瘤的定位、定性的不足[7]。本研究中多参数MRI正确分型52例,准确率86.7%。与胡海等[8]报道一致。不足之处,此结果的可靠性可能受本组变性肌瘤样本较少而影响。
图1 部分类型子宫肌瘤MRI图像 a:病灶为类圆形等T1混杂T2信号,子宫体积明显变大,边界清晰;抑脂像增强扫描提示肌瘤表现为明显均匀性强化。b:病灶为类圆形等T1混杂T2信号,子宫体积明显增大,边界稍模糊;抑脂像增强扫描提示仅有轻度或不规则强化。
不同参数的设置对子宫肌瘤患者进行检查,分别进行常规平扫及增强扫描,取T1WI、T2WI、T1WI增强的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图像,部分患者加扫脂肪抑制T1WI检查。能够直观全面的观察患者肌瘤情况,包括位置、形态、数量等,平扫确定病变后扩大范围进行增强扫描,可提高准确度。本研究中大多数未变性肌瘤在T1WI、T2WI上呈等或稍低信号,且增强一般不强化,但退变型肌瘤呈轻度或不规则强化;肌瘤水肿或伴液化、坏死以及富于细胞性肌瘤会呈稍长T信号;但由于肌瘤中胶原纤维及平滑肌细胞构成比的差异,部分富于细胞性肌瘤T2WI上可呈不均匀低、等信号,因此肌瘤信号的均匀性与否对于鉴别不具备特异性。少部分肌瘤周围可见环状或内线状长T2信号影,主要是肌层受压后邻近淋巴管及小静脉扩张所致,富于细胞性肌瘤较多见,但此特异性是否存在有待考究;肌瘤伴出血呈不均匀短T1、长T2信号;玻璃样变肌瘤呈均匀等T1短T2信号而与未变性肌瘤难以区分,红色样变肌瘤在T1WI Fat Sat上依旧呈高信号,可认为是其特征性表现。囊性变肌瘤呈长T1长T2信号,边界清楚、光滑而易于诊断。肉瘤样变肌瘤虽少见,但因其预后不好,更因引起重视,形态大多不规则、边界模糊,肌瘤内可见大片出血、坏死区[9,10],本组中1例肉瘤样变肌瘤具此典型表现,而另1例肉瘤样变肌瘤的MRI表现类似于部分不规则未变性肌瘤而误诊;回顾性分析肉瘤样变肌瘤增强后肌瘤内部边缘结构和正常肌层分界不清楚,因此,当发现肌瘤部分边缘欠光滑或模糊时必须高度警惕肌瘤恶变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由于MRI成像技术的提高,不同类型子宫肌瘤在MRI上大多数可呈现出典型或特异性的信号,从而容易大致区分出子宫肌瘤的病理分型及肌瘤变性与否,但部分不同病理分型的肌瘤间由于MRI信号类似而难以鉴别。因此,多参数MRI对子宫肌瘤诊断精度的提高,为临床诊治不同类型子宫肌瘤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