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地区定向探井钻井实践
2018-12-06郭世侯温富贵吴泓璇徐先觉蒋建乐
郭世侯,温富贵,吴泓璇,徐先觉,蒋建乐
(1川庆钻探工程公司钻采工程技术研究院2国家能源高含硫气藏开采研发中心钻完井工程技术研究所3川庆钻探国际工程公司)
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岸C区块位于土库曼斯坦东部,地下分布了阿盖雷、霍贾古尔卢克、召拉麦尔根等多个小构造,地表存在山丘、峡谷、村庄、农田等,部分井由于受到地下目标和地表情况的双重限制,不得不用定向井开发。在先期少量直井钻探中,发现基末利阶存在高压盐水层,所用钻井液密度在2.35~2.47 g/cm3之间,而且由于其埋深较深(一般在2 500~3 400 m之间),井段较长、下部储层裂缝发育,漏喷风险大、产量高等特点,且探井还有其他不可预见的风险,需用Ø311.2 mm井眼钻过高压盐水层,为下部井眼钻探备用一层技术套管。大尺寸井眼钻高压盐水层本已不易,用定向井钻探,必然会遇到更多钻井困难。
一、地质简介
C区块地层从上至下为第四系、新近系、古近系、白垩系上统、白垩系下统(阿尔布阶、阿普特阶、巴雷姆阶、戈捷里夫阶、凡兰吟阶)、侏罗系上统(提塘阶、基末利阶、卡洛夫-牛津阶)提塘阶为砂泥岩,一般厚度在200 m左右,属正常压力梯度地层;基末利阶(细分为上石膏层、上盐层、中石膏层、下盐层、下石膏层)为巨厚盐膏层,一般厚度在500~1 100 m,是区域盖层,也是异常高压层,压力系数达到2.2~2.32 g/cm3;卡洛夫—牛津阶为灰岩,是主要储层,裂缝发育,易喷易漏,压力系数一般1.7~1.9 g/cm3。
二、技术难点分析
1.仪器工具受限
(1)在大尺寸井眼、高密度条件下,泵压高,排量低,螺杆无力易制动,滑动钻进几乎不可能。
(2)高密度下,大尺寸螺杆钻具寿命较短,一般寿命只有20~80 h,因此也不能全程用螺杆复合钻来防止缩径[1]。
(3)MWD仪器在高密度钻井液中冲蚀严重,损坏机率大,不能确保随时有信号。
(4)高密度钻井液条件下,用测斜仪吊测时,测斜仪有可能下落不到位且容易造成卡钻,只能进行起钻投测,增加了起下钻次数,成本较高、井控风险大。
2.井眼轨迹控制难点分析
(1)基末利阶是高压层,其下方就是储层,用定向井钻探,高压层段必然是斜井段,需要采取控制措施。且高压水经常出现在上盐层,造成高压层段长,轨迹控制难度大。
(2)由于储层裂缝发育,漏喷风险大、产量高等特点,且探井还有其他不可预见的风险,需用Ø311.2 mm井眼钻过高压盐水层,为下部井眼钻探备用一层技术套管,所以基末利阶高压层是用Ø311.2 mm大尺寸井眼施工,大尺寸井眼定向时扭矩波动大,工具面不稳定[2],控制难度更大。
(3)对于探井,设计地质分层不准确,地层垂深不确定性较大,施工过程中需要调整井眼轨迹实现中靶要求,造成井眼轨迹有起伏,不平滑,增加了控制难度。
(4)基末利阶总厚度大,要避免在基末利阶高压层中造斜,则上移造斜点,造成斜井段较长,控制难度增大。
(5)用带稳定器组合的钻具组合控制井眼轨迹时,调整稳定器尺寸和位置只能对井斜进行控制,对方位不能进行有效控制,需要掌握地层漂移规律,根据钻井经验预留一定漂移量,增加了脱靶风险。
3.施工安全风险
(1)基末利阶石膏层可钻性差,钻时慢,用螺杆滑动易发生粘卡;用无井下动力钻具组合,需要的转速高,扭矩大,钻具易疲劳损坏。
(2)基末利阶本身是盐膏层,易蠕动变形,容易造成缩径卡钻。
(3)大尺寸井眼、高密度钻井液条件下,滤饼更厚,摩阻大,卡钻风险大。
(4)高密度钻井液中,容易因抽汲和压力激动引起井漏或溢流。
(5)对于探井,压力系数不准确,钻井过程中存在溢流、井漏风险,如被高压盐水流出,易造成盐析卡钻。
三、技术对策
(1)在进入高压层前完成定向任务,然后用稳定器组合进行高压层段井眼轨迹控制,下完技术套管后,再下定向组合对井眼轨迹进行调整。
(2)轨迹设计时要根据地上、地下目标的要求,确定好造斜点、造斜率、定向结束时的井斜大小,优化稳定器组合控制井段的轨迹剖面,反推出最佳的井口位置。
(3)轨迹设计要留有余地,要充分考虑地层垂深不确定误差影响,确保在使用高密度之前已完成定向造斜任务。
(4)由于稳定器组合控制井段长,要严格控制定向施工末段姿态和方位预留量,充分利用地层漂移规律达到中靶要求。
(5)根据地层破裂压力,保证有效定向施工长度和有利于减少Ø311.2 mm斜井段事故复杂,Ø339.7 mm套管尽量下深一点。
(6)稳定器组合控制井段先使用大尺寸稳定器组合,后期可使用小尺寸稳定器组合,减少起下钻划眼机率,降低摩阻扭矩,减少钻具事故。
(7)定向井段严格控制造斜率,及时修复井眼,保障井眼光滑,确保上部井眼畅通。
(8)高压井段钻进期间,每钻进2~3 d进行一次短程起下钻,对井壁进行及时拉划,防止缩径。
(9)在膏盐层段的技术套管使用Ø250.8 mm高强度加厚套管,以提高套管抗膏盐层蠕动变形的抗挤毁能力。同时,套管串中使用遇油膨胀封隔器,防止高压盐水窜通。
(10)Ø250.8 mm+Ø244.5 mm套管下至下石膏层底部,防止钻穿下部低压储层发生恶性井漏,为储层段施工提供稳定的井眼轨道。
(11)控制好Ø311.2 mm井段最后井斜角大小,要能适应探井地层变化对井眼轨迹的要求,做到在Ø215.9 mm井段能增、能降,能有在部分井段使用定向组合对后续井眼轨迹进行控制的能力。
(12)高压层段有吊测、投测和MWD随钻测斜方式,先用MWD随钻测斜摸清稳斜组合的稳斜效果,再用吊测或起钻投测方式进行长段监控。
四、现场实践及认识
1.对策实施情况
目前已在C区进行了WJor-21(西召拉麦尔根-21)和EHojg-21(东霍贾古尔卢克-21)两口定向探井的设计和施工。两口井都是在进入高压层前完成定向施工,后面用稳斜组合钻到固井井深,下技术套管后,再根据情况进行增降斜控制。两口井都达到了设计靶区要求,施工总体比较顺利,技术对策基本能够满足井身轨迹控制和安全钻井的要求。WJor-21设计用33.82°稳斜705 m,实际从2 745 m稳斜钻至中完井深3 407 m,稳斜段最小井斜角29.29°,最大井斜角34.93°,最后方位角203.57°,井斜和方位波动都小,井眼轨迹控制非常成功。EHojg-21设计用47.74°稳斜841 m,实钻中因后期摩阻扭矩大,机械钻速低,稳斜557 m后,提前中完。
2.成功的做法
2.1优化WJor-21井井眼轨迹设计
(1)设计造斜点2 530 m,并在预计高压层前50 m完成定向增斜作业,以避免受探井层位划分不准确的影响。
(2)使用5°/30 m左右的低造斜率,减少后续稳斜段频繁起下钻形成键槽的可能性。
(3)设计稳斜段井斜大于25°,降低长段稳斜时,方位发生过大漂移造成脱靶的风险。
(4)Ø250.8 mm套管固井后,能使用定向组合进行一定的井眼轨迹控制,达到矢量入靶或适应地层垂深变化的要求。WJor-21井井眼轨迹设计见表1。
表1WJor-21井井眼轨迹设计数据表
2.2优化WJor-21井井身结构
(1)二开使用Ø444.5 mm钻头钻进至巴雷姆阶顶部10 m,下Ø339.7 mm套管,水泥返至地面。封固巴雷姆阶以上成岩性差,胶结疏松的不稳定地层,套管鞋坐在白垩纪巴雷姆阶顶部地层,提高地层承压能力,增强井控能力,为三开顺利钻进创造稳定的上部井眼条件。
(2)三开使用Ø311.2 mm钻头钻进至下石膏层底部,下Ø244.5 mm+Ø250.8 mm复合技术套管,水泥返至地面。封隔盐膏层以上不稳定井段和高压盐膏层段,为四开顺利钻进创造稳定的上部井眼条件。为防止钻进至下部层位造成井漏,见下石膏底部薄灰岩夹层即可中完。WJor-21井井身结构设计见表2。
表2WJor-21井井身结构设计数据表
2.3优化高压层段稳斜钻具组合
由于盐与石膏物理性质相差大,可钻性不同,需要根据可能钻遇的岩性来选择稳斜效果好的钻具组合,配合适当的钻井参数来实现井眼轨迹控制和高效钻进。预测的地质分层精度越高,选择的钻具组合越合适,井眼轨迹越平滑,起下钻越少。
(1)提塘阶及上石膏层稳斜较好的组合:Ø311 mm PDC钻头+Ø203 mm浮阀+Ø203 mm钻铤 ×2.07 m+Ø308 mm扶正器+Ø203 mm无磁钻铤1根+Ø203 mm钻铤×2柱+631×410转换接头+165.1 mm钻铤×1柱+127 mm加重钻杆×10柱+127 mm钻杆。
(2)上盐层稳斜较好的组合:Ø311 mm PDC钻头+Ø203 mm浮阀+Ø308 mm扶正器+631×630定向接头+Ø203 mm无磁钻铤1根+Ø203 mm钻铤×2柱+631×410转换接头+Ø177.8 mm钻铤1柱+Ø165.1 mm钻铤 ×1柱+Ø127mm加重钻杆10柱+Ø127 mm钻杆。
(3)中石膏层稳斜较好的组合:Ø311 mm PDC钻头+Ø216 mm 1.25°弯螺杆+Ø308 mm扶正器+回压凡尔+631×630定向接头+Ø203 mm无磁钻铤×1根+Ø203 mm钻铤×1柱+631×410转换接头+Ø177.8 mm钻铤1柱+Ø127 mm加重钻杆×10柱+Ø127 mm钻杆。
(4)下石膏层稳斜较好的组合:Ø311.2 mmPDC钻头+浮阀+Ø203 mm钻铤×1.5 m+Ø306 mm扶正器+Ø203无磁钻铤1根+Ø203 mm钻铤×1柱+631×410转换接头+Ø177.8 mm钻铤×1柱+Ø127 mm加重钻杆×10柱+Ø127 mm钻杆。
2.4主要控制措施
(1)WJor-21井实际从设计造斜点上50 m,井深2 480 m开始造斜,目的是防止直井段井斜过大对下部轨迹控制造成影响。
(2)因是大尺寸井眼定向,反扭矩大,工具面稳定性差,起始造斜使用牙轮钻头,井斜达到15°后,换PDC钻头提速。本井钻至2 658 m,井斜19°后换PDC钻头钻至井深2 745 m,井斜32.3°,方位199°,起钻换稳斜组合。
(3)根据定向结束后,井斜还有增斜趋势,预留了1.5°井斜、2°方位向右飘移量。
(4)稳斜段使用随钻和投测监测井眼轨迹数据,根据测斜结果和可能钻遇的地层岩性,及时调整钻具组合。
(5)改变钻压、排量等钻井参数能够使同一钻具组合表现出增斜和降斜效果,达到减少起下钻的目的。
(6)高压井段钻进期间,每钻进2~3 d进行一次短程起下钻,对井壁进行及时拉划,防止缩径。
3.出现的问题及建议
(1)WJor-21井初始造斜段地层软硬交错,跳钻严重,工具面不稳定,造斜率低,井径较大。今后尽量把造斜段选在单一层位,避免钻过多个地层。
(2)高密度下,吊测仪器落不到底,被迫投多点测斜仪起钻。今后可从仪器加重杆重量和钻井液性能调整上加以改进。
(3)海蓝MWD在2.40 g/cm3钻井液密度下能够正常工作,可用于稳斜段轨迹监测,但冲蚀严重,应兼顾成本,不宜长期使用。
(4)螺杆在2.40 g/cm3钻井液密度下寿命短,起钻划眼困难,建议高密度下不用螺杆。
(5)WJor-21井出现下盐层缺失,地质分层达到了50 m以上差异,说明探井的轨迹设计一定要留有调整余地。
(6)WJor-21井用2.36 g/cm3钻进至井深3 182.03 m出现井漏,层位为中石膏层,最大漏失速度15 m3/h,降排量循环一段时间停漏,钻井液密度从2.36 g/cm3降至2.34 g/cm3,地层缩径,起钻出现上盐层长段划眼,出口返出7~8 cm的大块盐,划眼非常困难,后把钻井液密度提高到2.40 g/cm3才得到缓解,提密度至2.40 g/cm3未再漏。说明降密度容易造成井壁失稳,井漏后不宜盲目降密度。
(7)井漏后,一段时间用排量24 L/s、泵压11 MPa钻进,携砂无问题,但钻时很慢,井壁滤饼厚,起下钻困难。后用31 L/s、泵压18 MPa钻进,钻时从200~230 min/m降低到110~140 min/m,机械钻速明显提高。
(8)在高钻井液密度定向井中,后期用Ø306 mm稳定器能达到Ø308 mm稳定器的支撑作用,用于近钻头处能实现微增斜而不降斜。
(9)改变钻压、排量等钻井参数能够使同一钻具组合表现出增斜和降斜效果,达到减少起下钻的目的。
(10)中完后,刚性较钻进时更弱的通井组合在井深2 794 m左右上提和下放遇阻,并且遇阻后下放、上提都能解卡,转动正常,划眼无法消除,分析井壁某处存在类似大肚子的环型槽。经过单扶、双扶和三扶通井后,下放基本正常,上提挂卡有严重趋势,后套管顺利下到位。
(11)四开用密度1.97 g/cm3,黏度43 s的聚磺盐水钻井液钻进至井深3 449.72 m发生井漏。降密度至1.92 g/cm3后发生溢流,压力窗口窄,可供定向施工的井段短,建议固技术套管后尽快把把井斜方位调整到位,然后下入稳斜组合钻进。
(12)EHojg-21总体设计思路与WJor-21井一样,但稳斜段井斜角更大,稳斜段更长,三开后期钻进时扭矩大。
(13)EHojg-21三开中用密度2.42 g/cm3的聚璜饱和盐水钻井液钻进至井深2 482.51 m,发生溢流;后用密度2.47 g/cm3钻井液压井成功。
(14)EHojg-21四开中为防止石膏缩径,使用了螺杆复合钻扩大井眼,并在易漏层前调整好井眼轨迹。
(15)EHojg-21用密度1.80~1.78 g/cm3,黏度50 s的聚磺盐水钻井液钻进时,在井深2 852.81 m、2 985.85 m、2 997.10 m、3 010.02 m等处发生井漏并伴有气显示,说明储层裂缝发育,压力窗口窄。
(16)EHojg-21四开井段设计为自由降斜段,放宽靶区要求,降低了轨迹控制难度,穿过多套产层,最后获得了高产。可见,探井井斜不宜太大,不应过度追求横向暴露储层面积,还是应以纵向探明产层为主。
五、结论与建议
(1)实钻证实高压探井可以用定向井开发,在进入高压层前完成定向施工,在高压层中使用稳斜组合控制井眼轨迹的总体方案是可行的。
(2)高压井段的井斜角最好控制在25°~50°,井斜太大,后期钻进扭矩大,轨迹适应地层垂深变化的能力减弱;井斜太小,方位漂移较快。
(3)对于基末利阶厚度大的井,建议造斜点再下移一点,使造斜段尽量选在单一地质层位,减少短距离穿越多个层位,避开软硬交错地层,以便形成更优良、光滑的井眼。
(4)优选造斜点、造斜率、优化井口位置和套管下深,尽量缩短高压井段长度等针对性措施,为高压区定向探井钻井成功创造了基础条件。
(5)探井高压层中存在溢流、井漏、缩径、卡钻等多种风险,保持钻井液性能稳定、及时发现井下异常并采用应对措施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