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政治全国Ⅲ卷试题简析及备考建议
2018-12-06云南
云南
2018年高考政治全国Ⅲ卷试题按照“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问题导向、能力立意、素养立意,遵循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规定的能力要求及内容范围,在题型、风格、呈现方式等方面延续了以往特点。同时,在试题组合、内容比例、能力考查力度等方面有所微调,题型结构逐渐同全国Ⅰ卷、Ⅱ卷保持一致。
在试题组合上,2017年非选择题由38、39两大题构成,其中38题考查《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内容,39题考查《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内容,2018年非选择题拆分为三大题:38题考查《经济生活》,39题考查《政治生活》,40题考查《生活与哲学》、《文化生活》以及创新探究思维。在内容比例上,2018年选择题《文化生活》由一个增加为两个,《生活与哲学》则由四个减少为三个,更加突出对文化内容的重视。在能力考查力度上,2018年更加注重对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考查。其中,图形类选择题数量增加为两个,非选择题材料阅读量有所增大,进一步提高对学生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要求。
2018年全国卷Ⅲ政治试题稳中有变、稳中求新,这给以后复习备考带来一定的启发和引导,下面笔者结合试题谈几点备考建议。
一、研磨核心概念和基本观点,增强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随着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全面深化,高考试题逐步由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素养立意,注重基于具体情境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内化、理解与迁移、应用,侧重考查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如2018年全国Ⅲ卷选择题第20题考查对“文化影响力”和“综合国力”这两个核心概念的理解;第21题考查对“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理解,第23题考查对“具体科学”与“哲学”概念的理解;再如非选择题第40题(1)问考查对“价值观导向作用”这一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这要求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回归课堂教材,研磨教材中那些思维含量较大的核心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精准掌握其内涵与外延,把握知识的层次性,并结合自身经验进行适度的延伸拓展、理解体会,做到真懂会用、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切忌死记硬背、机械刷题、迷信模板。只有这样,答题时才能实现理论与情境材料的有机结合,实现知识的迁移、活化和生成,选择题才能准确选出正确答案,避免在两个选项之间“犹豫不决”“不知所措”;非选择题才能表述规范、要点准确、分析透彻,避免简单罗列知识、答案“干瘪”、泛泛而谈、缺乏应有的逻辑和深度。
比如,对《生活与哲学》教材中“认识具有反复性”的理解可从以下方面展开:首先,要弄清楚认识反复性的基本内涵,即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在这里,有几个关键词句需要特别注意:一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这句话表明了获取真理性
认识的“具体路径”是“实践—认识—实践”,而不是“认识—实践—认识”,因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二是“多次反复”,这里的“反复”不同于“重复”,不是圆圈式的循环运动。其次,要弄清楚认识具有反复性的原因,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在这里“各种条件”又根据认识的主客体要素不同,将“限制条件”分为两个方面: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总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同时,还应知道在这些“限制条件”中,“实践水平”是影响认识的最根本、决定性因素。再次,联想生活中体现“认识具有反复性”的事例以加深理解。比如“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新方法”的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二、建构知识网络结构,把握内部规律和内在联系
高考试题涉及知识点多、面广,并且对知识的考查并非是单一孤立的,而是强调对知识的建构,注重对主干知识的整合和重组。如2018年全国Ⅲ卷,对《政治生活》的考查既有对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民主党派与人民政协,还包括我国的外交政策与政府的相关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在一轮复习中,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知识、形成具有内部规律和内在联系的知识网络体系。具体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依据教材编排构建知识体系。例如《政治生活》第四单元“当代国际社会”,从静态方面分析国际社会,主要有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国际关系的内容、形式和决定性因素,中国与联合国等;从动态方面分析国际社会的矛盾和发展趋势,主要有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趋势,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等;最后,再从静态到动态的两个层面分析当代国际社会的基础上,明确我国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采取的对外政策,主要有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和平发展道路。如图:
(2)依据板块知识构建知识体系。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分为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三个板块,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唯物史观和人生观、价值观等部分。如图:
(3)依据行为主体构建知识体系。《经济生活》的行为主体主要有“国家、企业、个人”等,个人在经济生活中又扮演着“消费者、劳动者、投资者、纳税人”等不同角色。《政治生活》的行为主体主要包括“公民、政府、人大、人大代表、司法机关、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人民政协、主权国家、国际组织”等。例如,对“政府”知识的梳理,如图:
⑷依据核心问题构建知识体系。例如,围绕“依法治国”这个问题,构建不同行为主体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发挥的作用。如下表:
⒊司法机关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维护法律权威⒋公民要增强法治观念,履行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⒌中国共产党要坚持依法执政,党要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
三、强化关键能力训练,提升学科思维品质
高考试题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依托一定的情境材料,与学生的关键能力、学科素养等紧密联系在一起,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品质,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专家表示,高考考查的能力不仅要涵盖学习生活中必须具备的重要认知能力,还包括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提出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如2018年全国III卷第13、15题均以图表题的形式呈现试题,着重考查学生从图表和文字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第14题以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为背景考查学生对相关经济现象变化过程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在政治复习备考中要加强对《考试说明》所规定的“关键能力”即解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能力的训练,提升学科思维品质和逻辑推理能力。具体可采取以下两个步骤:
首先,要熟知关键能力的基本内涵、基本要求,并通过相关例题体会其在试题中的具体表现和呈现形式,增强能力训练的针对性。教师可在一轮复习过程中,适时将前一年《考试说明》中有关关键能力部分的内容讲解给学生。
其次,逐步养成运用关键能力解题的思维逻辑。在平时的习题讲解中,教师要教授并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分析试题考查了哪些关键能力以及是如何体现和运用的。这样,才能“授之以渔”,以不变应万变。
四、关注时政热点主题,关心国家社会生活
紧扣时政热点是高考政治试题一大学科特点。2018年高考试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主题,引导学生了解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关心社会生活。如12题、19题分别以身边电子产品的更替变化和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在央视热播为情境,极具生活气息;14题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16题中《国歌法》的颁布与实施、20题中的改革开放40周年、22题中十九大报告关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23题中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等话题均是本年度时政热点。为此,学生在平时的复习中要注意关心日常生活、生产活动中的实际问题,了解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关心新时代我国的重大改革和发展战略举措。
对于时政热点,一方面要注意积累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中的重要语句,并弄清其主旨大意、来龙去脉。另一方面,要学会深入发掘时政热点中蕴含的学科知识,将时政材料与教材理论相链接,增强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基于新时代深化高考内容改革的要求,高考试题坚持知识、能力和素养的统一,着重考主干、考能力、重思维、重应用,复习备考中只有注重研磨核心概念和基本观点、建构知识网络结构、强化关键能力训练、关注时政热点主题,做到真懂会用、融会贯通、思维清晰、视野宽阔,高考答题才能从容应对,灵活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