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经一番寒彻骨 怎得梅花扑鼻香——原创命题感悟
2018-12-06杨海滨
杨海滨
山东
今年8月末有幸参加了《教学考试》出版社组织的“优师计划”——原创研发项目,进行相关的原创试题命制工作。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由于前几年与《教学考试》有较多的合作,再加上自己一直进行试题原创的工作,所以也就欣然接受了这次任务。加入项目后首先了解项目规划、认识及熟悉题型,然后开始思考题目原型、寻找材料以及参考资料,同时翻看高考有关指导文件,忙的可谓是不亦乐乎。下面将自己原创过程中的一些想法展示给大家,望多提宝贵意见。
一、扎实储备是命制试题的基础
近几年高考刚结束后会收到不少教辅公司的高考试题解析工作,都是当天晚上交稿。一般都是在没答案的情况下写解析,是有较大难度的,但是这样确实使自己原生态地接触了高考试题,大大提高了对高考题的认识。另外,通过对每年的全国卷、各省份的试题分门别类进行分析研究,再结合《考试说明》《考试大纲》进行比对,找出规律、特色等,由此引发一些思路也经常发表一些文章,也会编写同步或高考资料,参与高中不同阶段试题的命制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自己。
二、心中有物是命制试题的关键
高考试题每年都在变化,但是万变中有规律可循:平和平稳是基调、素质素养是主线、创新创造是灵魂。只有通过不断的思考、对比才能走出迷宫、柳暗花明、豁然开朗。唯有如此,命制试题时方能言之有物、有的放矢,才能够创造出鲜活的、有个性的高质量试题。
例如本次命题中有机必修题(选择题),我选取了大家熟悉的游泳池中水处理药剂——安赛蜜钾为载体进行命制,这样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再从物质的结构、性质、同分异构体、化学键等方面设置问题,能够充分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学科素养。
关于电化学的试题,近几年高考试题都是给出装置(新颖度不断提升)进行分析,而我从探究的角度通过图象的形式对金属的电化学腐蚀进行了全面考查,解答此题需对图象信息进行提取并整合。该题可以提升学生结合图象分析试题的能力。二轮复习要注重能力的提升,图象中蕴含了大量的信息,学生解答此题可提升分析信息、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
试卷中第27题命制题目要求是结合金属或非金属及其化合物考查电子式、化合价、物质的性质、物质含量计算、质量分数计算、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电池的电极反应、元素周期表或者加上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离子浓度、平衡常数等的考查,一空涉及反应热的计算或ΔH计算。题干要求短小,可配曲线图或电池装置图。通过分析全国卷有关试题,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所选素材“主题式”,也就是选取一个素材为主题考查不同的知识块。所以我就选择了镁、铝、铁等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为载体,考查了物质的结构、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速率、平衡的移动及有关计算,基本做到了“形似”。
三、嫁接重组是命制试题的手段
虽说是原创,但是有很多的题目是通过嫁接与重组而成的。对于元素推断试题命制,命制要求是“结构、性质、框图信息推断元素种类”。
通过梳理发现近几年的高考试题,采用周期表进行考查的试题较少。
受2016年全国Ⅰ卷第13题启发,高考真题展现如下:
短周期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m、p、r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n是元素Z的单质,通常为黄绿色气体,q的水溶液具有漂白性,0.01 mol·L-1r溶液的pH为2,s通常是难溶于水的混合物。上述物质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原子半径的大小W B.元素的非金属性Z>X>Y C.Y的氢化物常温常压下为液态 D.X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为强酸 原创试题命制如下: a、b、c、d、e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a是原子序数最小的元素,b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两倍,e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b原子与d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之和。X、Y、Z、W是a、b、c、d中两种或几种元素组成的常见化合物,其中W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物质,X、Y、Z的焰色反应均呈黄色且水溶液均显碱性,其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b与c能形成两种常见的气态化合物 B.原子半径的大小顺序:r(d)>r(e)>r(b)>r(a) C.b、d分别与e形成的化合物中化学键类型不同 D.含有c、d、e三种元素的化合物最多只有2种 此题实际是由两道题目嫁接而成,一道是一般的元素推断,一道是框图推断。部分信息的获得是通过框图中NaOH与CO2的转化而给予的,但是原推断中没有涉及氢元素,由于时间急没有考虑到这一点。经过交流才知道疏忽了这个大的“细节”,加上了氢元素,这样由原来的4种元素推断变为了5种,成了“地地道道”的“原创题”了! 初稿完成后,通过编辑以及审读老师的审核,对题目的质量有了一个初步的把控。之后的在线交流,过程中审读老师的精确点评及指导、老师之间的碰撞交流,使自己对题目又有了全新的认识,接下来就对个别题目进行了整体修订,对部分题目进行了修缮,达到了自己满意的结果。 能够与全国各地志同道合的伙伴激烈讨论、碰撞出智慧火花,很是感动。在交流过程中发现许多老师对高考的研究颇深,对自己震撼很大,也必将激励自己不断学习,不断提高。 经过一番“寒彻骨”,试题应该有模有样了。这个时候,可以再对照下考点分布、情境设置、难度及区分度、选项设置、字数、符号等细节进行精雕细刻,力求完美。 试题的创作过程是富有挑战性和激情的。创作的过程是艰苦的,但又是快乐的。当看到一套较为满意的试题出现在眼前时,幸福感油然而生,高兴劲溢于言表。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四、交流反思提升试题质量
五、精雕细刻打造完美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