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联合三级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研究*

2018-12-06金晓亮付美艳

针灸临床杂志 2018年11期
关键词:偏瘫功能障碍肢体

金晓亮,付美艳

(新疆乌鲁木齐市友谊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9)

脑卒中为发病率和致残率均较高的一种脑血管意外性疾病,具有发病急骤、病程漫长等特点。虽然近年来医学技术的进步使得脑卒中的整体救治率有明显提高,但治疗后的脑卒中患者大多存在认知功能、情感功能、语言功能障碍等后遗症,存活患者的致残率超过80%[1]。偏瘫属于较为多见的一种脑卒中后遗症,主要表现为肢体功能障碍。肢体功能障碍会进一步导致患者日常生活困难、不能自理,长此以往不仅会增加家庭的负担,也会对患者本人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导致生活质量下降[2]。目前,临床上对于脑卒中引起的偏瘫多采用三级康复疗法,通过康复干预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降低致残率。临床实践证实,三级康复干预对脑卒中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但因脑卒中偏瘫具有复杂的发作机制和临床症状,单一的三级康复治疗方案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3-4]。近年来,中医针刺疗法开始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治疗。为了分析三级康复联合针灸治疗脑卒中偏瘫的疗效,为临床提高参考依据,本研究对比分析了采用三级康复联合针刺治疗和单纯三级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疗效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1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本研究征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观察组共44例,其中男女各有29例、15例;年龄42~78岁,平均(61.08±3.95) 岁;右侧偏瘫26例,左侧偏瘫18例。对照组共47例,其中男女各有27例、20例;年龄45~79岁,平均(62.08±3.61) 岁;右侧偏瘫28例,左侧偏瘫1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脑卒中偏瘫诊断标准,明确诊断出现肢体功能障碍,且经MRI或头颅CT确诊;②脑卒中偏瘫的发病时间在14~90天内;③生命体征稳定,意识清晰;④年龄低于80岁;⑤对本研究知情,且自愿参与者[5]。

1.3 排除标准

①伴有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者;②伴有呼吸衰竭患者;③患有血液系统、免疫系统疾病者;④患有恶性肿瘤者[6]。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单纯采用三级康复治疗,具体内容如下:①一级康复治疗:一级康复治疗是指脑卒中偏瘫患者发病至发病后1个月月末于医院急诊科、神经科进行的常规治疗和早期康复治疗,主要包括体位护理、四肢主动训练、坐起训练、坐位平衡训练、四肢主动训练、卧位站起训练、抗痉挛姿势摆放训练、偏瘫并发症护理等。各种训练交替进行,每次30~45 min,每天1次,每周5天。在进行康复训练期间,指导患者本人进行训练的同时,指导患者家属如何辅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掌握训练方法,以便患者在非治疗时间自主进行适当训练。②二级康复治疗:二级康复治疗是指患者发病后2~3个月期间在康复病房或康复中心接受的康复训练,二级康复的重点在于全身协调性训练,督促患者将康复训练的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应用、强化,包括站立、自主进食、自行更衣、重心转移、走路和上下楼梯等训练,每次30~45 min,每天1次,每周5天。③三级康复治疗:三级康复治疗是指患者发病4~6个月期间在家中或社区医疗机构进行的康复训练,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每周1次的入户访视。三级康复治疗的重点在于强化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主要内容为督促患者坚持进行洗漱、进食、穿衣、个人卫生处理等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每次30~45 min,每天2次,每周7天。共治疗6个月。

观察组采用三级康复联合针灸治疗,具体内容如下:①三级康复治疗同对照组;②针刺治疗:选取的针刺治疗方案为醒脑开窍疗法,于患者头部、颈部以及其他受累肢体部位取穴,主穴为内关、人中、三阴交、完骨、天柱、风池和百会。口角歪斜者可配合地仓、颊车,眼歪斜者可配合攒竹、清明,耳聋耳鸣者可配合耳门、听会、听宫,下肢偏瘫者可配合环跳、伏兔、太冲、昆仑、风市、阳陵泉等穴位进行针刺,上肢痉挛者可配合天井、三阳络、支外关、清冷渊,腰部无力者可加肾俞、足三里。每次操作前对所选穴位进行消毒,进针方法为平补平泻法,行常规进针后,捻转1 min,然后留针30 min,每次以患者产生酸、麻、涨等感觉时为最佳,每天1次。共治疗6个月。

1.5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BBS、Fugl-Meyer、FCA及ADL评分比较。NIHSS总分为42分,得分越高表明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7];BBS总分为56分,得分越高表明平衡能力越好[8];FMA[9]、FCA[10]及ADL[11]的总分均为100分,得分越高表明运动功能、综合功能、生活自理能力越好;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

1.6 疗效评价

显效: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正常,生活可基本自理;有效:患者肢体功能有显著改善,但日常生活无法完全自理,仍需他人协助;无效:肢体功能改善不明显,生活不能自理[12]。

1.7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和BB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和BBS评分未见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明显下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BBS评分明显上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和BBS评分比较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和FCA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FMA和FCA评分未见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MA和FCA评分均有显著提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和FCA评分比较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DL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ADL评分未见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ADL评分均有显著提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DL评分比较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2.5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比较

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

3 讨论

脑卒中具有发病急骤的特点,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轻则出现脑卒中后遗症,重则出现死亡。偏瘫是脑卒中后常见后遗症之一,80%的脑卒中偏瘫患者会出现痉挛症状,痉挛症状若不能及时得到缓解,会进一步导致正常肢体活动受限,形成偏瘫步态,最终发展为终身残疾[13]。因此,对脑卒中导致的偏瘫应给予及时有效的干预措施,以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降低致残率。

康复干预对脑卒中整体疗效的重要性已被国内外认可。偏瘫是神经功能缺损的表现。随着脑卒中患者大脑病变消肿、颅内压下降、血肿吸收,受损的中枢神经系统会自动进行代偿和功能重组,但其过程十分缓慢,且功能恢复效果有限,更多的有赖于学习和训练[14]。国内外研究显示,康复介入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具有不错的效果,且康复介入越早,效果越好[15-16]。三级康复体系源自欧美国家,根据不同时期将脑卒中发生后的康复治疗进行了细致的划分,每个时期的护理重点各不相同。一级康复治疗的重点在于脑卒中后的基础治疗和体位护理,预防继发性障碍。二级康复治疗重点在于功能训练,改善肢体功能障碍。三级康复治疗的重点在于日常功能训练的督促和强化。通过早期、持续的康复介入,使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神经缺损、肢体功能障碍得到较好的改善。本次研究也证实,采用三级康复治疗的患者也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

针灸技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一项重大成果,也是一种重要的康复手段。中医认为,脑卒中病机主要在于气虚血瘀,治疗应以行气活血、化瘀通络为核心。针灸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作用机制在于:通过针刺疏经通络,调节人体血管运动平衡,增加脑动脉壁β受体兴奋性,进而促使脑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改善中枢神经系统,从而重塑脑损伤;选择相应穴位实施针刺刺激,可加强脑细胞的代偿功能,从而促使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重组。近年来,针灸在脑卒中方面的治疗应用越发广泛[17]。有学者提出,三级康复治疗结合针刺可发挥协同作用,提高脑卒中偏瘫治疗效果,改善预后[18]。本次研究表明,采用三级康复联合针灸治疗的患者总有效率为97.73%,而仅采用三级康复治疗的患者有效率为82.98%,可见三级康复联合针灸治疗可提高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来看,采用三级康复联合针灸治疗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轻于仅采用三级康复治疗的患者;比较两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综合功能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可知,采用三级康复联合针灸治疗的患者均优于仅采用三级康复治疗的患者。由此提示三级康复联合针灸对促进患者运动功能、平衡功能、综合功能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均有积极作用,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综上所述,三级康复联合针灸治疗脑卒中偏瘫具有显著的疗效,可显著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患者运动、平衡以及综合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推广应用价值高。

猜你喜欢

偏瘫功能障碍肢体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机制研究进展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肢体语言
勃起功能障碍四大误区
肢体写作漫谈
肢体语言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护理干预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中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