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内科上呼吸道感染治疗中抗生素使用情况分析
2018-12-06侯艳霞
侯艳霞
(涞水县医院,河北 保定 074100)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又称为上感,是指由病毒、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等病原体侵犯鼻、咽、喉等部分引发的炎症[1]。其中90%以上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由病毒引起,发病率居于儿科疾病首位,多见于冬春季节[2]。临床多采取抗菌药物控制和预防感染,不过随着抗菌药物在临床的广泛使用,其耐药性也逐渐增加,且各种不良反应也相继产生。为了解我院320例儿内科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特进行本次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6年3月儿内科上呼吸道感染患儿320例,均明确诊断,男186例,女134例,体温36.5℃~40.1℃,平均(38.51±0.30)℃。年龄1~12岁,平均(5.46±0.70)岁。所有患儿家属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我院伦理会批准实施。
1.2 方法
本次研究采取回顾性分析调查法,分析研究所有患儿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主要包括用药次数、种类、抗菌药物使用率、给药方式等。采取SPSS 20.0处理分析数据。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 20.0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差异性。
2 结 果
2.1 抗菌药物的使用率
330例儿内科上呼吸道感染患儿,运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有220例患儿,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8.75%,有76例联合用药34.55%。
2.2 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法
220例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治疗的患儿,静脉给药有170例77.27%;静脉联合口服给药的有32例14.55%,仅口服给药的有18例8.18%。
2.3 抗菌药物的类别、用药频度
抗菌药物使用较多的为大环内酯类、β-内酰胺类药物。见表1。
表1 22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抗菌药物使用类别、用药频度(n,%)
3 讨 论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指鼻、咽、喉部位的急性炎症的总称,是常见的儿科感染性疾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主要由病毒引起,少数可因细菌、衣原体、支原体感染引起。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助于控制感染,改善患儿预后[3]。不过随着临床抗菌药物的普及和发展,抗菌药物种类繁多,少数患儿家属缺乏对抗菌药物的了解,为患儿治病心切,主动要求医生使用抗菌药物。这一定程度上造成抗菌药物的滥用现象,这不仅容易增加患儿对于药物的耐药性,也可造成药物的浪费,同时可增加患儿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因此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十分必要。
本次研究可见,330例儿内科上呼吸道感染患儿,运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有220例患儿,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8.75%,有76例联合用药34.55%。220例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治疗的患儿,静脉给药有170例77.27%;静脉联合口服给药的有32例14.55%,仅口服给药的有18例8.18%。抗菌药物使用较多的为大环内酯类、β-内酰胺类药物。经过本次研究可见我院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抗菌药物的使用率较高。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为病毒,而单纯的病毒感染多具有自限性,对症治疗患儿基本可自愈[4]。对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一般应采取抗病毒治疗,对于继发细菌感染的患儿,可采用抗菌药物治疗[5]。但部分医生对于抗菌药物的使用存在一定的误区,在患儿病情指征不明确时,对于非细菌感染的患儿也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或者是在未进行药敏试验的情况下根据临床经验用药,也可出现频繁更换抗菌药物的现象[6-7]。盲目的使用抗菌药物,可使人体正常菌群分布受到干扰,也可使耐药菌株增加,对于儿童的危害较大。过度使用抗菌药物会影响治疗疗程,也会增加患儿痛苦,增加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本次研究也可见到抗菌药物主要采取静脉注射给药,易产生耐药性,临床抗菌药物的给药原则应遵循口服对于病原菌较为敏感、且吸收效果较好的抗菌药物为主,对于病情严重的感染患儿,再采取静脉给药[8]。
针对临床的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笔者提出以下对策[9]:(1)加强医院管理:医院应该根据WHO和国内的抗菌药物使用原则、规定等,制定符合本院儿内科的抗菌药物使用原则。(2)临床医生:医生应该加强培训,学习抗菌药物的使用指征、不良反应等下相关知识,在临床治疗应做到明确抗菌药物应用指征,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医生应加强患儿家属的健康宣教,宣传抗生素合理使用的相关知识。(3)临床药学:随着临床的发展,药学服务的开展十分必要。药师应做好避免滥用抗菌药物的宣传工作,并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加强处方医嘱审核、参与患儿治疗过程中抗菌药物的选择、和医生共同制定药物治疗方案等,并不断完善自身药学知识,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综上所述,医院应加强监管力度,促进临床合理、规范使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