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8-12-06谢晓军
谢晓军
(山西农业大学 信息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0)
0 引言
我国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来的,从出现后走的路还不长,一路风雨不断,至今已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但是要让一项在国外发展了一百五十多年的制度在我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还需要克服许许多多的艰难困苦,政府最新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经济发展理念,为制度的发展指出了方向,同时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1 概念界定
1.1 政府新闻发言人的内涵
我国著名学者刘建明主编的《宣传舆论学大辞典》中解释:“我国的新闻发言人是指国家、政党、民间组织社会团体任命或指定的专职的新闻发布人员,在较小的部门为兼职新闻发布人员,其职务上应尽的责任是在特定的时期内就当前某一情况、问题或某一重大事件,举行新闻发布会或约见个别记者,发布消息或阐述本部门的观点,作为有关部门的代表回答记者的提问。”
1.2 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内涵
“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以下简称‘制度’)就是由指定的代言人和特定的机关、团体,作为各级党组织、政府或重要部门、机构、团体的代表,就相关事宜阐述本部门的观点通过传媒公开发布消息,并在现场就新闻记者提出的各类问题进行解答、诠释、说明。”目的在于营造政府公开、透明的信息环境。
2 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三十多年来,我国的这项制度从起步到快速发展,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是,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相比,还有许多问题与不足,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2.1 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
2008年,国家制定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外国常驻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采访条例》以及《突发事件应对法》,是我国该制度现行的主要法律法规。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保持中高速发展期,这也恰恰是各种问题的频发期,政府新闻发言人法律制度存在“软肋”,如发言人能够对外传达的信息内容,依据的是怎样的程序发布以及他的权利和相应的责任等,都缺乏确切的要求。
2.2 我国政府新闻发布会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些政府部门组织举办的新闻发布会,往往重信息轻言论,甚至在某些地方,新闻发布会不以发布信息解决问题为主,而是办成了宣扬政府政绩的场所,变成了展示政府政绩工程的“宣传会”。个别新闻发言人受专业所限,面对媒体提问,答非所问,含糊不清,或停留在一些表面问题上,对于关注度高的一些新闻事件,尤其是影响较大的突发问题事件时,尽力回避,使得人民群众的意见、信息不能及时高效地得到反映回馈。
2.3 政府新闻发言人队伍建设有待完善
我国政府部门的新闻发言人的产生大体上有四种,即:一是主管领导;二是政府办公厅主任或秘书长;三是宣传部门的负责人;四是新闻媒体的领导。其中第二类人选是主要来源,受这种特定因素的限制,新闻发言人经常扮演成读稿人的角色,与媒体难以实现双向沟通,不能有效发挥传递人民群众真正关切信息的沟通作用。尤其在互联网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资讯传播速度惊人、渠道广泛,每一个普通公民都可能是自媒体人,对信息传播的速度远远超过传统媒体,很多事情发生后第一时间就已经通过网络被广而告之,发言人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2.4 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监督有待加强
现行制度缺乏完整详细的考评系统,缺少及时有效的监督。有学者说,“政府是实力最坚强最雄厚的管理者,管理着各项事务,他的这种无以取代的身份使其能够获取、控制其他组织不能或很难得到的信息等各种资源”。新闻发言人由于不懂媒体,不知怎样张口讲话,或固守“雄辩是银、沉默是金”的陈旧思想,使得公众与政府之间信息不够对称,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
3 完善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议和对策
在当今充满“数据”的时代,互联网传媒迅猛发展,新闻发言人要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恪尽职守,勇于应对,在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要更加积极主动地传播正能量,推动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不断取得更大成效。
3.1 进一步加强制度的法治建设
公开透明是法治政府的基本特征。加强政府新闻发言人法治制度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民主,政府法治,增强政府执行力、公信力,保障人民群众合法知情权的迫切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为建立完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指明了方向。首先,加强舆情分析研判。发言人要积极主动地贯彻落实政府有关信息公开条例,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关注、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需要社会广泛知晓的重大决策及重要政策落实情况,除涉及保密条例内容依法应当保密情况的外,及时给予公开,以公开促规范,以公开促服务,实现法治政府。其次,完善制度规范,对不适应形势需要的规定予以调整清理,及时修订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完善主动依申请公开信息等规定,全力推进制度法治机制的打造。
3.2 进一步提高政府新闻发布会的质量
我国现处于飞速发展时期,恰恰也是危机频发期,政府作为信息公开的义务人,举办新闻发布会是政府发布新闻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形式。然而,新闻发言人敢不敢讲话在当下不仅不是伪命题,而是一个亟待克服和解决的大问题。首先,加强政策解读,新闻发言人要发挥专业强、业务熟悉的优势,提高国家政策解读的针对性、权威性和科学性,利用新闻发布会和政策吹风会等形式,带头接受媒体采访,表明立场,发出权威声音,特别是遇有重大突发事件、社会关切等,当好“第一新闻发言人”。其次,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世界各地的人民虽相隔万里但不再“老死不相往来”,可以说,世界因网络而更多彩,网络使生活更丰富。在全新的“无微不至”时代,发言人要积极探索“互联网+政务”,主动深入讲解政府理念、主张,积极扩大公众参与度,实现政府与媒体的高效互动。
3.3 进一步加强发言人的队伍建设
为适应新时期新形势的需要,必须从提升各部门发言人个人全方位素质抓起,加大对发言人培训力度,培养骨干队伍。主要建议措施如下:一是提高新闻发言人的政治素质;二是提高新闻发言人的业务素质;三是提高新闻发言人的心理素质;四是提高新闻发言人的说话艺术。面对公众和媒体,合格的新闻发言人要坚持国家站位、学会用事实说话,讲好中国的故事,传播正能量。不仅要把好话说好,还要把不好的话好好说,尽量将信息转化为公众所能理解的,化抽象为具体的说明,以达到凝聚民心、提振精神的目的。
3.4 进一步加强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监督力度
2016年3月16日,李克强总理在记者会答记者问时指出,转变政府职能需要依靠政务公开和简政放权,这两项任务可以说都是推进改革的关键,但是仅仅这两项是不够的,还需在多方面进行努力,才能不断完善政务公开等相关工作。政务工作应该公开的要全部公开不能有所保留。“公开是惯例,不公开是例外,尤其应该加大公开的力度的是涉及公众利益的措施、财政预算收支情况等方面,要让群众能够像扫码一样明明白白、一目了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是完善该制度建设的重要手段,政府应把制度建设列入日常工作中,严格纪律规矩,严格把握管控制度风险点,做到问题不回避不掩饰,支持和鼓励新闻发言人大胆“讲话发声”,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的能力。通过对各级政府机关的发言人进行登记备案等措施,及时向社会公布。尤其当突然发生的公共事件出现时,各党政机关发言人要在第一时间出现,控制局面,举办发布会,通报有关情况;涉事的牵头部门负责拟订发布内容并起草新闻发布稿和答问口径,经同级政府新闻办审核,报请政府主要领导批准,真正建立起有效考核和绩效评估机制:同时,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和新闻媒体对该制度的监督作用,对好的发言人及时给予表彰,对造成严重影响的,依法依规严肃追究责任;保障制度风险可控、效果可期,不断提高为社会广大公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旭明.王旭明说新闻发言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2.
[2]张永理.公共危机管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3]明平.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几点思考[N].光明日报,2014-08-08.
[4]齐卉.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健全与完善[J].新闻研究导刊,2015,6(4):115-116.
[5]王彩平.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起源与发展[J].人民公仆,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