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电气低压供配电系统设计
2018-12-06李磊
李磊
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辽宁沈阳 110000
1 建筑电气设计中低压配电系统安全性概述
建筑电气设计中低压配电系统的安全性至关重要,若其安全性与行业标准、国家规范不符,或运转期间具有较多不足,那么便会对建筑物中用户人身财产安全构成巨大威胁。因现代建筑具备一定的封闭性,且用电量较大,一旦发生电力事故那么带来严重后果,因而现代建筑对电气设计中低压配电系统的安全性极为关注,所提要求愈加严格。供电电源的安全可靠性极为关键,建筑电气设计中,需依照建筑物类型确认其用电负荷等级,与建筑工程真实状况衔接,明确建筑工程属于哪一电源供电;供电线路敷设环境应规避外界热源、灰尘堆积等带来的影响,防范被外界应力影响带来较大损失。就建筑消防用电设备而言,需选择专门的供电回路,于消防控制室、水泵等设备供电期间,应于末端配电箱配备双电源自动切换装置,配电线路敷设必须契合相应标准。同时,建筑电气设计期间,地下室车库照明配电中应急照明向一般会置于车库墙上,若施工时未落实相应防火措施,那么火灾若出现在配电箱近旁,那么配电箱会直接烧毁,故对其设计期间应设定配电间,以保证应急照明供电安全可靠[1]。
2 建筑电气设计中的供配电系统特征
对于当下的社会背景而言,一套安全的科学的配电系统才是保证建筑物使用电气的基础,这对于现代建筑物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现代的建筑物已经不再是单单的居住场所,很多建筑都是多功能建筑,各种生活场所应有尽有,所以对于这种现代化风格的建筑,必须要建立一套稳定安全的供电系统。所以在建筑电气设计中,供配电系统的设计成为了最重要、最关键的部分。
3 确定建筑电气设计的供配电系统
在当前的高层建筑为主体的建筑行业中,供水供电,消防应急等基础设施,需要在进行建设设计中做好相应的原则遵守,根据不同的使用功能,做好相应的分区域化设计,使整个建筑的电气设计达到高效化,根据整个建筑的用电规模设计相应的供电负荷,保证建筑使用的安全稳定性。在主要的建筑电气供配电系统设计中,我们要着重要求专业的技术水平,并同时考虑整个建筑电气工程的投资成本、运营管理和安全守则等常规性标准。
3.1 确定供电电压与电源的设计
在很多建筑物特别是高层建筑中,一般的供电电压是低压配电电源,为380/220V。在相关的设计人员进行建筑电气的低压配电设计中,需要结合建筑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设计,保证用电的安全,进而才能提供可靠的供电方案。
3.2 确定建筑物的变压器
在设计人员确定了整个建筑的电力负荷的等级和容量,再根据低压供电配置进行设计,只有做好相关实际的使用情况才能保证设计是能够正常使用的合乎正常的设计规范的。其次当地的供电负荷标准也要及时的做好研究,根据研究调查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做好相关的配电所的建设位置和数量的设计工作,当然为了降低在输电过程中电缆上的损耗,在进行设计中,我们可以尽量争取在负荷中心的周围选择变配电所,进而提高供电系统的稳定和持续性,保证用电的安全性,简化低压配电系统的设计和程序[2]。
4 确保供电安全性
4.1 供配电安全性
对于建筑物的低压配电系统的设计需要相关部门认真的监督,一旦设计不好,会对于整个建筑的用电视具有很大的威胁的,投入使用中,对于人们的正常生活会造成不小的影响。再加上现在的高层建筑十分普遍,建筑被认为是一级负荷供电或是二级负荷供电,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保证用电安全必须设计出来两台及以上的变压器,才能保证建筑的供电安全。所以如果供电电源能够满足建筑物的电力负荷级别的时候,我们应该注重考虑变电所中供配电系统的安全问题。
4.2 供电线路安全性
在保证了供配方案安全的前提条件下,还需要设计人员所重视的一个环节就是保证供电线路的安全性,在进行建筑的电路安装过程中,根据建筑所需要的使用功率,选择能够承受的相应的电线安装,在长期的负荷中,电路会发生软化,高3.3完善装配式建筑体系,形成通用体系以主体结构为中心,一定要通过系统集成形成一个完整的产品,总建筑主体结构,内装修系统,设备管线的系统协作一体,逐步完善装配体系的系统理论研究。除了系统理论研究之外,还需要标准化体系。产品构件及连接技术的标准化、通用性有利于高度机械化、自动化的工艺,制定通用化标准,是未来发展趋势[3]。
4.3 推广装配式钢结构建筑
装配式钢结构住房可以轻易的实现大跨结构,这样空间布局灵活;抗震性能好;与预制楼板、预制外墙和预制内墙实现装配式组装,实现结构系统与外围护系统的一体化建造;施工工期短、能耗低、省去绑扎钢筋、支模、养护和拆模等工序,更符合绿色建筑的要求。
5 结语
众所周知,配电系统处在整个电力系统的末尾,并于输电、用户用电系统相连,经由输电系统给把电力能源传送至用电终端,这是电力系统的关键节点,具有面对用户传送电能的重任。因而,对配电系统安全性予以分析,可大幅缩减供电系统中设备故障的可能性,确保配电系统传输电能的功能得以体现,增强电力系统的稳定、可靠程度,确保公众生活、生产用电需求得以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