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改革视域下校企合作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2018-12-06樊逸凡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8年9期
关键词:供给校企人才

樊逸凡

(山西工商学院 商学院,太原 030006)

1 对供给侧改革的解读

“供给侧”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强调劳动与资本等“供给侧”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供给侧”这一名词正式成为理论则来源于法国经济学家萨伊的萨伊定律,萨伊认为供给自动创造需求,即对于经济本身来说,它不会出现过剩现象,也不会出现就业的不足,因为经济本身产生供的同时就已经创造了自己的需求。之后是20世纪70年代形成于美国的供给学派,供给学派继承“萨伊定律”从供给的角度来解释供给与需求以及供给对生产率的影响,并且分析了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效应,主张减税、控制货币、反对政府干预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时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其实质是“强调在供给角度实施结构优化、增加有效供给的中长期视野的宏观调控”。而“供给侧改革”在校企结合中则体现为结构的优化与供给的平衡,这一表现尤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突出。但是,当前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2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原因

当前我国的校企合作办学是由政府、职业院校和企业三个不同利益主体所构成的统一体。因此,校企人才培养的不足表现在这三个主体上:

(1)国家层面,虽然国家在校企合作的资金投入上呈现上升趋势,但由于目前经济发展的制约,在校企合作的资金投入上不足,导致校企合作开展得很艰难。且校企合作的开展方式也较为老套,国家在一些政策和措施上对校企合作的倾斜不够。

(2)由于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思路与企业实际需要的人才不相匹配,职业院校的学生在知识储备与能力培养上不足,难以胜任企业的实际工作。另外,学生的创新意识淡薄,创新转化程度低,在接触一个新产品时不能及时掌握其核心理念,因此企业有时更倾向于聘任高校毕业生。职业学校虽然比较专业,但职业化倾向,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然还是以理论为主,这就和普通院校毕业的学生没有大的区别,在综合能力上甚至还不如普通院校的学生。另外,职业学校因为一些教育理念的陈旧,只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机制,却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最终还会影响就业。学校目前由于全员机制的缺失,激励也不到位,导致校企结合的效果不够好。职业学校的一些较好的资源没有充分被利用。

(3)企业的最终指向是效益。由于职业院校的生源层次参差不齐,且将职业院校的学生培养成符合企业发展的合格员工,需要耗费巨大的成本,包括时间、人力、物力成本,而企业基于效益的考虑,他们可能会去人才市场招聘直接可以上岗的员工。另外,目前许多企业在合作育人的观念上还没有充分的认识,不能担当起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社会责任,主观上抗拒合作;即使职业学校和企业达成合作意愿——正好需要、正好有,而国家的一些政策不允许,会受到限制和约束,学校和企业之间常常缺少与政府之间的协调。同时,与蜂拥而至的校企合作项目相应的监管措施缺乏,校企合作育人机制也易发生矛盾和冲突,最终出现职业学校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的双重压力。

此外,落后教育观念在人们心目中的根深蒂固也阻碍了校企合作的发展。长期以来,我们尊崇的一般以学科教育为中心的普通高等教育,觉得所接受的教育比较全面、系统,而对于职业学校的教育就认为是片面的、支离的。由于高职教育在短期内无法消除世人的偏见,企业在合作选择上也或多或少地受到影响,存在偏见和歧视。

3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通过组建创新合作模式、实训基地、培养工匠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等来进行人才的培养。

3.1 构建创新合作模式

所谓创新合作模式,是指由政府主导、校企共赢的一种合作模式。可以通过院士引领、校企参与等,发挥各自的优势来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的经费、师资、基地建设、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形成合作共赢、各取所需、培养合格人才的局面。政府在模式中要起带头作用,为校企合作提供政策和资金上的保障。企业在这一模式中要与学校建立起亲密的合作关系,通过交流合作,为学校提供技术上和设备上的支持。学校在模式中要强化育人机制,了解企业所需专业人才的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创新合作模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需要三方合力才能推进校企合作,实现共赢局面。

3.2 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为在校学生实现理论学习到实践学习的转化提供了场所保障,是目前流行的一种校企合作的模式。实训基地的建设要求强化企业和学校的“双主体”地位,学校、企业根据各自具体的需求,由企业提供项目、设备、资金,由学校提供场地,加快推进与企业在校内合办生产型的“校中厂”实训基地,以给学生提供真实场景下实习的同时学校资产保值增值为目的。积极推进“技能大师工作室”和“省级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开展带徒传艺、攻关创新等工作,努力打造地区校企合作创新、产教深度融合、“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示范。在基地的运行过程中,还需要利用国家政策以及现有的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即育人功能,如开展文化节、职业技能大赛、心理健康月、校园文化活动等,不断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与素质,培养全面型人才。

3.3 工匠型人才的培养

所谓“工匠精神”,就是对工作执着、热爱的职业精神;对所做的事情和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对制造技艺的一丝不苟,对完美的孜孜追求,以及对工作的敬畏、热爱和奉献的工作境界。其核心就是对作品的敬畏,对工作的热爱,对技艺的极致追求,正是这种精神的代代相续,才创造出了无数精妙绝伦的工艺品,发明了各种各样别具匠心的新奇工艺和精巧别致的新型产品。

3.3.1 职业学校的宏观培养策略

道德观教育是学校教育开展的一个重点,职业学校需要在学生道德修养、人文情怀等方面加强培养,努力开展一些具有影响与效果的教育活动。职业学校培养的最高目标是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大批合格的、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型人才,这样学生在其后的工作中才能展现个人魅力,彰显工匠精神。而精益求精、创造性、完美性等这些品质的养成对于学生来说也是终身受益的。

课程的改革,是学校育人策略的关键。学校在进行专业改革和课程改革时,需要与供给侧理论靠拢,还要结合企业的需要,做到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专业和课程的建设既要考虑学科专业自身发展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考虑学校的特色发展,又要兼顾社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职业学校在办学的过程中一定要认识本身的优势与特色,打造具有特色的高端技能培养。如果一味地跟风,学校的优势就显现不出来,导致毕业生学无专长,不利于以后的就业。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并非具有清晰的学科划分,相反,即使一个纯技术问题,要想很好地解决并最终使企业获得利润,其背后都涉及纯技术之外的相关法律问题、经济学规律、管理学窍门,以及人际交往等复杂因素。因此,从企业需求和毕业生能力着手考虑专业和课程的改革,就要注重教育的综合化,增加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融合,增加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开设比例,开放选修课的边界,给学生足够的权限和政策来鼓励学生跨学科选课。此外,课程建设要紧跟时代的潮流,根据社会与企业的需求来整合课程,这样才能顺应时代潮流,培养出高技能专业人才。

对于职业学校来说,其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具备一项优于他人的技能,积极进行实践,将理论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积极完善职业学校在能力上的优势,同时弥补知识上的不足,努力培养工匠型人才。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既要有技能的传承,更要注重对学生精神世界的构建。学校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能吃苦会钻研的品格,注重立德与立人,努力为企业、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具备工匠精神、德才兼备的人才。

3.3.2 企业的人才观

企业应该改变原来的观念,积极提升用人眼界,同时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营造良好的工匠成长氛围。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来说非常重要,企业精神与企业文化决定了员工的心理状态和幸福指数。在企业实习实训过程中,企业要摈弃敷衍、轻视学生的消极态度,学会挖掘年轻人的可塑价值和发展潜力。

另外,学校与企业还可以通过“大师进校园”、教师进厂的方式来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目前我国既熟练掌握工厂技术,又能在校园当技术老师的“双师型”教师严重短缺,并且短时间内很难快速增长。那么可以采取较为灵活的方式——双师型可以拆分为高级技工+学校教师,两位“老师”同时出现在课堂上,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教学。

4 结语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要积极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角色担当,通过实践不同的角色,参加不同的实践活动来升华实践的内容。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需要掌握相关的实践训练要则。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鼓励他们通过合作分工完成任务。同时创新观念的生成、能力的培养需要一直贯穿其中,这样学生不仅拥有专业的技能,在其他方面的能力也已具备,必然成为一个应用型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姜乐军.供给侧改革下校企合作办学的内涵及实现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6,37(32):13-16.

[2]蔡运荃.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校企合作的困境与出路[J].教育与职业,2017(6):24-28.

[3]边如欣,杜义强.供给侧改革理念下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7(11):50-53.

[4]吴迪,邱泽国,任中贵.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校企合作新视角[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7(5):47-49.

猜你喜欢

供给校企人才
人才云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