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省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2018-12-06张洪梅

中国纤检 2018年3期
关键词:纺织山东省服装

文/张洪梅

山东的纺织服装企业同全国一样也经历过辉煌,全省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4176户,从业人员180万人。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7万亿元,实现利税1055亿元,利润673亿元。近几年在发展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经过市场竞争的洗礼,生存下来的企业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1 山东省纺织服装产业现状

山东纺织服装产业门类齐全,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由1万亿元增长至1.3万亿元,综合经济指标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二位。“十二五”期间,山东省纺织服装行业获得国家级奖项总数占全国总数近四分之一。经过多年发展,在各领域涌现出一批标杆式企业。

1.1 拥有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

山东省是主要的纺织工业大省,拥有印染、棉纺织、毛纺织、麻纺织、家用纺织品、针织品、服装、化学纤维、纺织机械等子行业在内的门类齐全、产业链完整的纺织工业体系。

1.2 具有稳定的发展空间。

随着消费水平提高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国内市场潜力巨大。目前山东省城镇居民衣着消费额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户均年消费达到2200元;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战略的实施,使得山东省纺织服装产业在国际上的综合竞争优势有较好的增长潜力;相关新兴产业的发展,为纺织服装行业开拓了更大的空间;大力鼓励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也为服装、家纺产品设计创新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1.3 具备一定的竞争能力。

目前,全省共有省级以上纺织服装产业集群30个,其中国家级产业集群21个。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8个、山东省著名商标178个,以及大批国内外知名名牌。拥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88个,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4个。2012—2016年间,山东纺织业获得的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数量占到全国1/8,获得的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之光”奖项占全国总数近四分之一。

1.4 拥有一批标杆企业。

经过多年发展,山东省纺织服装行业在各领域均涌现出一批标杆式企业。在2017年度中国印染企业 20 强中,山东印染企业占5名。魏桥创业集团是全球最大的棉纺织企业;鲁泰纺织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高档色织面料生产商和世界顶级品牌衬衫制造商;即发是全国针织行业龙头企业;如意集团整合全球资源,是全球产业链最完整的纺织服装企业;希努尔男装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技术装备水平最高的男士正装生产基地;孚日家纺是全球最大的家用纺织品生产企业,其中毛巾系列产品的生产能力居全球第一位。

1.5 拥有广阔产品销售市场。

山东省纺织服装产品出口遍及五大洲,出口市场按出口额排序依次为:日本、美国、欧盟、非洲、韩国、东盟、中国香港、澳大利亚,以上市场占全省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85%左右。内销市场特别是纱、布等初加工产品,主要集中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一带。

2 纺织服装产业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虽然山东省纺织服装产业优势明显,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差距。比如说产业结构不合理,初加工比例较高,品牌建设能力不足;装备技术水平低;产业用纺织品起步晚;专业化市场发展慢;综合成本增长加快,传统竞争优势受到挑战。

2.1 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初加工比例较高,品牌建设能力不足。

山东省纺织服装产业结构以棉纺织初加工产品为主,多数产品处于价值链中低端,最终产品比例不高,高附加值特别是掌握核心技术、有定价权的产品较少,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等精深加工产品占比较低。有较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数量少,世界闻名的品牌更是少之又少,我省大部分工作还是以贴牌加工为主。

2.2 装备技术水平相对较低。

纺织服装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由于技术低下,我国纺织业主要是依靠大量的劳动力进行生产,而发达国家,则是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生产,装备技术落后直接影响了纺织服装业的发展[2]。山东省棉纺行业除大型龙头企业装备水平较为先进外,中小微棉纺企业装备相对落后,有些还停留在半自动甚至是手动的装备水平。染整行业装备技术水平的差距更大,工艺设备、物流设备、生产流程中央数控化三大关键技术亟待突破,先进的印染装备受发达国家垄断,极大地制约了染整行业的发展。多年来,山东省印染能力明显不足,与织造能力极不匹配,成为制约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瓶颈。

2.3 产业用纺织品起步晚、发展慢。

产业用纺织品作为新能源、航空航天、环境保护、医疗卫生、交通运输、土工建筑、安全防护等领域不可缺少的基础材料,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是未来纺织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2000年,全国产业用纺织品纤维加工总量只有173.8万吨,2010年已达到821.8万吨,预计2020年将突破1800万吨。目前,山东省产业用纺织品仅在陵县形成一定土工用纺织品规模,其他零散分布于个别市地,发展速度较慢。

2.4 专业化商贸市场发展缓慢。

与珠三角和长三角先进省市相比,山东省纺织服装市场功能不全,档次低。部分市场如济南泺口、淄川服装城、临沂综合性服装市场、青岛即墨服装市场,虽然起步很早,但发展速度不快,辐射带动作用不强。省内专业市场多为中转型二三级批发市场,知名度不高,无法与粤浙苏等大型批发市场相比。

2.5 综合成本增加,传统竞争优势受到挑战。

一方面是原料成本高。国家对进口棉花实行配额管理,国内棉花价格持续高于进口棉,削弱了棉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产品出口受阻。另一方面国际贸易摩擦增多。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我国的贸易保护和技术壁垒明显增多,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受到影响。此外还存在融资难、融资成本高、人力资源紧张等问题。纺织服装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普遍存在用工短缺,专业的复合型管理人才缺乏,而且很多企业以家族式管理为主[3],没有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管理团队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企业竞争力不强[4]。

3 应对措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2017年9月5日)中就提出要巩固纺织服装鞋帽等传统产业的优势地位。2018年1月《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通过,标志着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正式成为国家战略,山东省将在全国新旧动能转换中先行先试、提供示范。借着建设试验区、新旧动能转换的历史机遇,加快推动山东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从纺织服装大省向纺织服装强省的跨越发展。首先要着力推动智能化制造,提升硬件水平,建设信息化生产示范线。其次要针对行业特点,研究开发适合纺织服装行业需求的软件和辅助系统。同时,要大力提升多方位科技创新能力,重视中小企业的协同发展,着力培养和建设专业的人才队伍,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电商平台等各类新兴工具与手段,扩展线上线下各类销售经营渠道。此外,要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加强品牌建设,提高自主品牌发展水平。

3.1 提升硬件水平,建设信息化生产线。

提升生产关键环节和工序连接智能化水平,开发应用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自动装备,扩大吊挂系统的应用,应用RFID技术,建立生产管理、质量管控、仓储物流、分拣配送等环节的数字化、智能化系统,从根本上解决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及成本控制等问题。建设数字化生产示范线,通过生产过程的自动化、连续化和智能化,实现生产、仓储和电子商务的集成,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实现纺织行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3.2 增强软实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提倡校企合作,对接产品工艺技术攻关项目。开发和应用适合纺织服装行业特点的应用系统和软件,促进纺织行业在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物流配送、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的信息化建设,推动整个产业的改造提升。采取多种创新模式,提升生产工艺与制造技术水平。打造一支有创意、高水平的设计师队伍,实现从模仿设计向自主原创设计、从同质化竞争向差异化竞争、从微笑曲线低端向两端延伸转变。推动自主品牌培育计划,提升品牌发展水平。

3.3 科技创新为全产业注入新鲜血液。

近来出现的“机器换人”热潮,解决了人工成本增长的问题,其出发点就是提高生产环节的自动化,以机器替代传统的人工操作。2017年,纺织行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多项行业关键技术取得进步并得到推广,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广泛应用。创新驱动在行业的转型升级发展过程中起到的带动作用愈发明显。提升高新技术纤维、高端纺织装备、信息化技术、设计创意、品牌营销等方面的创新能力。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整合科技创新资源、聚集技术创新要素,打造贯穿全产业链的新兴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服务平台,实现设计研发、生产制造与终端消费的紧密衔接。重视中小企业的协同创新。完善中小企业的技术服务体系,构建中小企业创新服务平台,帮助中小企业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技术困难和创新问题,推动其健康发展。

3.4 组建科技纺织品牌联盟、纺织服装行业协会。

通过联盟整合相关资源,突破纺织服装领域的共性关键技术瓶颈;实现技术创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分工,促进研发、生产、应用的合理衔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发挥协会作用,开展科技创新、应用示范、人才培训等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定期举办专项活动。紧密围绕企业人才需求,加大高端人才引进与适用人才培养相结合,为行业发展提供创新型人才支持。鼓励开展纺织技术比武、练兵竞赛活动,提升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能力。

3.5 “互联网+”开辟纺织服装行业新格局。

“互联网+纺织”将是改变纺织行业现状的一大创举。在2016中国服装论坛·杭州峰会上“世界互联网教父”凯文·凯利预言了互联网纺织的未来,他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分享、流动等介绍了未来10年、20年的互联网纺织大趋势。电子商务带给纺织行业的除了交易流程更加便捷,更多的是突破了地域限制,将全国各地面料和服装厂联合在一起,解决了卖布难和找布烦的问题。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科技、电商平台、移动互联等多种新兴手段,扩展线上线下各类渠道,发展跨境业务,培育新型业态,实现市场的新突破,提升山东纺织服装产品的品牌知名度、美誉度。

3.6 对标标杆企业,提升小微企业供给质量。

以龙头企业为标杆,借鉴生产经验。政府部门要发挥好协调配合作用,全程跟进服务,帮助小微企业对标学习,提升自身创新管理能力。淄博市质监局充分发挥质量管理、标准化、计量、检验检测等职能优势,实施企业生产加工全过程的质量提升跟踪服务,大力总结推广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垂直生产的全产业链质量管理新模式,即从棉花育种、种植、采摘、加工到纺纱、漂染、织布、整理、制衣生产直至品牌营销的完整产业链,实现了集设计、研发、生产、销售、质量、品牌和服务于一体的产业链集成,形成了政府热情服务与企业优质发展的良性互动,有力促进了小微企业供给质量提升,推动市场竞争从“价格竞争”“资源竞争”向“质量竞争”“管理竞争”转变,用质量优势对冲成本上升劣势。

4 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尽管山东省纺织服装企业目前生产经营状况良好,但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我省应借助“互联网+”,推进纺织服装智能制造、结构优化、市场开拓、品牌发展、创新提升,打造科技、时尚、绿色的纺织服装产业。

[1] 许绍李等.市场营销学[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2]卫小鹃.纺织服装行业的现状及分析[J].山东纺织经济,2013(12):9-10.

[3] 佳慧,袁杰.中国服装品牌的起承转合[J].中国服饰,2009(1):6-8.

[4] 薛丹,路世昌.我国纺织业出口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2):44-45.

猜你喜欢

纺织山东省服装
澳洋纺织
山东省交通运输研究会正式成立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让人心碎的服装
眷 恋
——山东省济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山东省即墨市
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