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会计舞弊及其控制分析
2018-12-06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技术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生产的各个方面,互联网技术对会计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对传统会计工作的开展会产生一些影响。网络会计是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产生,通过借助计算机技术,实现了会计信息与财务数据的处理,将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硬件、会计操作、人为等元素组合起来,就构成了网络会计。
1.网络环境下会计舞弊方式
网络会计舞弊行为,指的是将计算机、相应设施、数据、程序作为主要对象。通过制造假象或者是一些不正规手段,欺骗他人财物,达到各类不正当目的,使得各类欺诈行为存在,网络会计舞弊方式主要如下:
1.1 篡改输入舞弊行为
在数据录入后,或者是数据录入期间存在的舞弊行为,篡改输入舞弊行为属于当前常见的一种舞弊方式,其具体表现主要包括:第一,删除其中的某一项业务数据,在应收账款系统内,故意删除其中的数据,促使原本应该入账的账款消失。第二,制造一些虚假业务数据,在银行系统内通过录入原本不存在的银行存款单,促使银行内的存款业务呈上升趋势。
1.2 篡改输出舞弊行为
不法分子通过非法修改对账簿、报表,借助计算机,将会计机密信息非法输出,接着将信息传送给他人。会计人员通过修改损益报表内的输出数据,人为调整所得收益,以此满足最终篡改目的,使得会计舞弊现象存在。
1.3 篡改程序舞弊行为
企业操作人员在计算机的支持下,充分利用自身的技能非法改动计算机程序,以此实现财务偷窃的最终目的。篡改程序舞弊行为的主要表现为:第一,针对资金需要财务四舍五入方式,在程序技术的支持下,偷偷转移程序内的小部分数据(金额数据)到自身的户头上,这类舞弊行为即便是查账也很难察觉出其中的异常。第二,通过应用计算机终端,实现文件数据的修改,在原本合法程序上增加一个小程序,在程序运行中操作人员可人为将资金转出,这类舞弊方式较为隐蔽。最后,操作人员借助自身职务的便捷性,开设专门的假冒账号。开展原本不存在的交易,促使正常交易资金流入假冒账号内。
1.4 盗用服务舞弊行为
通过应用盗用服务手段,非法入侵企业的电子信息系统,以此达到最后窥窃财务数据、删除系统数据的目的,以此获取、收集相关的商业机密信息。盗用服务舞弊行为主要表现:需要借助计算机技术盗取相应的经济情报,及一些含有商业价值的数据信息。贿赂操作、管理人员,通过应用各种非法手段威胁相关工作人员,以此达到获取商业机密的最终目的。
2.网络环境下会计舞弊产生的原因
在网络环境下导致会计舞弊产生的原因,除了传统会计法律、法规中问题,还包含了财务信息、利益等因素。综合相关资料,网络环境下会计舞弊产生的原因主要如下:
2.1 责任主体多元化问题
网络会计部门与传统部门体系相比,在网络环境下,会计部门不仅涵盖了传统财务人员,还包含了传统会计人员。为确保会计工作开展质量,还需要计算机专业相关人员的支持。网络会计与传统会计相比,内部控制主体范围较大,控制流程相对复杂,各个部门承担的责任也相对加大。
2.2 控制要点复杂化问题
网络会计需要借助计算机程序,开展账务核对、对账等,也包含传统人工会计工作,这也就意味着计算机应用程序逐步完善,会计工作效率、会计信息核算精准性也增强。相反,若是应用程序存在差错、缺陷,很难精准判断与逻辑不符合的事项,在问题发生中很难及时分析问题原因。
2.3 控制范围扩展化问题
互联网技术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计算机也逐渐应用在各个行业内,在一定程度上可推动电子商务、企业的信息发展,当前市面上的财务软件较多。各项软件的功能也愈发完善,比如:远程报账、审计、网上报税等,均可以借助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实现,为企业的会计工作提供了较大的便捷性。随着会计控制范围的不断扩展,企业相关人员需要落实会计信息控制,严格把控企业的物流与信息,强化企业流动资金的管控。
2.4 控制载体数字化问题
当前,企业不管是在数据储存还是数据处理中,均有着高度集中的特点,部分不法分子在个人利益的驱使下,会私自篡改计算机磁性介质上的数据信息。由于系统缺乏安全监管,即便是私自篡改也不会出现任何痕迹,严重威胁着企业的合法权利。在当前时代下,计算机犯罪有着隐蔽性的特点,危害程度逐渐增加,间接增加了企业内部控制难度。
3.网络环境下会计舞弊控制措施
网络会计在应用中,通过借助网络技术可实现会计信息处理速度的提升,确保会计处理质量、效率的提升。不可否认的是,网络会计也存在着一些缺陷,使得一些违法乱纪、舞弊等违法现象存在,严重威胁着企业、国家的经济利益。通过深入分析网络会计中的不足,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针对网络会计舞弊行为进行有效控制与预防,才能够发挥出网络会计的作用,在网络环境下会计舞弊控制措施主要如下:
3.1 强化法律制度建设
网络会计犯罪本身属于一种新技术犯罪,若是单单依靠常规的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难以有效管控会计电算化,加之缺乏监督力度,在网络技术的应用中,难以管控网络会计舞弊,需要设置专门的网络犯罪立法、制定相应的法规、法律。针对其中的缺陷,需要综合考虑我国国情、公司形态。电算化在犯罪法制建设中,需要以网络化会计舞弊作为切入点。成立专门针对电算化犯罪的立法,明确规定各类舞弊行为,制定与之对应的惩治手段。构建专门的电算化系统保护法规,明确各类电算化系统的法律保护,并列举出其中的保护类型。
3.2 建设良好内控环境
企业各项控制活动的顺利开展、实施与内部控制环境优劣有着很大的关系。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基础上,需要组建经验丰富、专业技术水平高的人才队伍,以此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在队伍中需要包含程序设计、程序维护、管理、信息采集等工作人员。落实相应的岗位责任制度,避免误差、舞弊行为的存在,明确各个部门、职工的岗位职责,强化监督管理。达到各个部门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目的,实现会计处理信息效率的提升,整合各类不相容内容,实现网络会计运行速度的提升。
3.3 构建内部控制系统
企业需要借助计算机处理会计信息,在企业管理中需要完善内部控制系统,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一般控制。构建软件控制系统,实现软件、技术授权、批准控制;第二,应用控制,包括数据输入、处理、数据输出等控制,确保网络会计发挥其该有的作用。
3.4 健全会计信息制度
3.4.1 完善控制制度,与传统会计实物账簿相比,互联网储存手段需要借助磁盘储存。为确保资料的完整性与精准性,在磁盘查阅、资料归档、资料保存中,需要安排专人看管。逐步完善磁盘应用制度,避免在资料查阅过程中,使得会计资料泄露。
3.4.2 在会计软件安装、操作中,需要依据相关规范,开展定期检查,以此确保在应用中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在会计系统设置中,需要合理配置用户权限,避免外界人员肆意登录,使得企业财务信息被盗取。一旦会计系统应用中出现突发性事件(比如:黑客攻击、停电等),为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要设置数据、信息自动备份功能。确保外部访问的合理性,设置专门的外部网络区域,确保能够与外界形成有效交流,实现会计信息的交换。为确保会计软件的安全运行,需要避免会计软件之间不存在任何交叉行为。
3.5 构建舞弊监管体制
3.5.1 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交换速度与编辑性不断增加。这就要求企业相关人员将互联网监督机制引入到会计舞弊监督上。只有扩展互联网监督阀内、实现网络会计监督效率的提升,才能够逐步增加舞弊监管体系的作用与影响力。
3.5.2 相关人员需要从纪检、审计、监察部门入手,站在全体职工的角度上开展监督工作,充分调动广大群众,从旁观者角度上开展监督工作。只有从多方位、多角度去强化监督力度,避免在当前监督中出现徇私舞弊、不良监督效果。企业需要完善监督渠道,制定完善的保密、奖励制度,最大程度避免舞弊监管体制的存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子计算机技术发展中,会计电算化、会计网络化属于时代发展产物,随着电子计算机的迅速发展,网络会计也逐渐得到完善与改进。随着网络会计的普遍应用,会计舞弊本身具有复杂性、隐蔽性的特点。在网络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新技术,很难精准发现舞弊者的行为。企业需要依据自身的财务、发展状况,选取最佳的解决方案。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会计得到了大范围推广应用,企业各个部门需要致力于寻找防范、抑制措施,从源头降低网络会计舞弊、作假行为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