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农村地区支付环境建设的若干思考
——以常德市为例

2018-12-06

金融经济 2018年16期
关键词:常德市网点农村居民

农村地区支付服务是农村金融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善农村地区支付环境,畅通农村支付结算渠道,推广普及非现金支付工具,提高支付结算效率,对于促进农村金融服务升级和创新,刺激农村消费,改善民生,支持统筹城乡发展,夯实农村发展基础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常德市大力开展农村支付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全力服务“三农”,农村支付服务硬件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但受金融投入、消费观念、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如何突破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值得关注。

一、常德市辖内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现状

(一)常德市农村地区支付环境基本概况

1.支付服务组织建设情况。常德市全辖农村地区共有167个乡镇,辖2598个自然村,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总人口为340.73万人,共有银行网点458个,其中能以电子方式办理跨行业务的网点有308个,占比为67.24%。目前银行网点覆盖全部乡镇,从业人员约有3000余人。另外,全辖农村地区ATM基本集中在县域范围或经济较发达的中心乡镇;POS及电话支付终端近几年发展极为迅速。

2.非现金支付工具发展情况。目前,常德市辖内农村地区非现金支付工具种类包括银行卡、票据、网上支付、电话支付及移动支付等,其中以银行卡应用最为广泛,无论笔数还是金额,均占非现金支付工具的98%以上;票据拓展空间有限,近年发展缓慢停滞;而网上支付、电话支付及移动支付等新兴结算方式近年在农村地区发展较快,增幅较大,以几何方式增长。

(二)常德市农村支付环境建设主要特点

1.夯实基础。一是深入调研、科学规划,确保了农村支付环境建设有领导牵头、有规划统筹、可持续推进。二是持续宣传,加强引导,多年来坚持采用丰富多彩的宣传方式,并有针对性地组织现场观摩学习、业务培训,改变农村居民的结算习惯。三是因势利导,促成第三方支付机构与辖内涉农金融机构的在农村地区的业务合作,引导各方机构参与到农村支付环境建设中。

2.主动借力。一是组织辖内支行积极向县委、县政府领导及职能部门汇报,争取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如临澧县金融办主任坚持全程参与,代表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多次农村支付环境建设推进会,并由县政府牵头举办临澧县步行街“刷卡无障碍一条街”启动仪式。二是以点带面,稳步推进银行卡助农取款工作,并在长沙中支的指导下提前完成银行卡助农取款100%行政村全覆盖。

3.因地制宜。一是一县一品。如石门县全面布设“商易通”,覆盖95%以上的柑橘销售结算,津市打卡发放渔民补贴,澧县率先完成“新农合一卡通”试点,临澧县加大银行卡受理市场建设力度,使农村种养、加工等私营业主资金结算更加安全、快捷等。二是一行一特色。如邮储银行开展“绿卡通”业务,主账户下设定期或活期子账户,并可开设子卡,方便农户分类管理资金;农行“公司+经销商+农户”和“整村推进”两种模式,将惠农卡的授信功能与发放小额农贷功能进行有机结合等。

二、当前农村支付环境建设面临的主要瓶颈

(一)农村金融机构投入较少,降低了支付结算服务的质量

作为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各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投入较少,导致支付服务质量不高。一是网点萎缩严重。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商业化经营压力的增加迫使相对部分的金融机构退出农村市场,同时纷纷撤并机构,收缩业务,农村金融机构网点急剧萎缩,导致农村金融服务缺位,农村金融渐趋边缘化。以辖内石门县为例,县以下设有营业网点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只有农行、邮储银行和农村信用社3家,其中农行只在中心乡镇设有营业所,邮储银行在乡镇设立的机构均为不受理对公业务的储蓄所,农村信用社近年更是加大将业务重心向城镇转移的速度。二是支付服务业务种类单一。县以下农村信用社能提供的非现金结算业务仅有支票、电子汇兑和个人账户转账等业务,银行本票、商业汇票、网上银行等结算工具均未开通使用;邮政储蓄仅能提供个人结算业务,且只能通过邮政储蓄系统为农村客户办理系统内资金汇划业务,无法对农村居民办理跨系统结算,农村居民选择范围十分有限。且结算渠道不畅,如基层信用社仍无法直接办理跨行、跨省结算业务,跨行资金结算仍需通过县级农村信用社办理。三是创新能力欠缺。由于涉农金融机构的历史包袱及涉农网点处于最基层,成本挤压和金融人才匮乏直接影响到其业务创新能力,无法根据当地实际开展支付服务品种创新,只能因循守旧,偏远、落后的地区更成为了新兴支付业务盲区。

(二)农村金融消费观念保守,未形成有效的支付服务需求

一是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当前辖内农村居民文化程度主要是初、高中文化,且主要为20-30岁左右的年青人,其余年龄段基本是初中及以下。此外,现阶段农村地区居民以老人和留守儿童为主,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基于以上情况,受文化水平、结算习惯等影响,农村居民对现金交易的偏好难以动摇。二是对支付结算产品了解意愿不强烈。据了解,仅少数经济较为发达的乡镇居民对网银、手机支付等新兴支付工具表示有兴趣,但认为不够安全。其余大部分农村地区居民较为关注转账、取现等业务,且主要集中于费用标准方面,而对于支付结算产品的了解及培训缺乏兴趣。三是对非现金支付工具使用持保守态度。目前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乡镇结算仍以现金为主,汇兑业务办理较少,而票据、移动支付等业务对于农村大部分居民来说,仍然是极为陌生的概念。在对100户农村居民的调查中,78.2%的被调查者表示在日常消费支出、务工收入、经营收付等结算中使用现金结算,使用银行卡结算的只占22.9%,使用汇兑等其他支付方式的仅占7.9%。支付服务需求的不足,也影响了支付环境的有效改善和进一步发展。

(三)农村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影响了支付环境建设的发展

相对于城镇经济的快速增长,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十分迟缓,据了解,常德市作为传统农业地区,2017年末农业生产总值仅为395.5亿,在全市生产总值中占比仅为12%,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经济发展贡献率较低。由于辖区内现有农业生产规模小、产出低、生产经营较为粗放,与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要求差距较大。此外,农产品以粮食、蔬菜等基础农产品为主,水果、油料、棉花、茶叶等附加值较高的经济作物未形成支柱产业,且农产品生长周期较长,对资金周转速度要求不高,因此,农村地区资金流量小、流动迟滞,结算业务量少且效率不高,难以消化支付服务设备的运维费用,导致现代支付体系在向农村地区发展时,缺少支撑点,影响了相关资源在农村地区的利用率。另外,由于农村地区商户多为农资公司、便利超市及小商店等,收益水平较低,具有“追逐利润最大化”这一天然属性的金融机构对农村市场的拓展也明显滞后。

三、几点建议

(一)有效配置农村金融资源,加大农村金融基础设施投入

一是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作用,合理布局其农村支付服务网点;适度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降低准入门槛,积极引导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组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布点,弥补国有银行机构撤出农村市场的不足。积极引导和扶持涉农金融机构适当增设农村支付服务网点。二是鼓励涉农金融机构网点加入支付系统,畅通结算渠道,同时可以考虑对农村地区的汇划费用进行减免。积极引导银联公司与各发卡机构、收单机构共同研究制定农村地区银行卡利益分配机制,降低特约商户的手续费标准,为农民刷卡提供便利条件。三是针对农村地区电话比较普及并且使用方便的特点,大力推广应用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新兴支付工具,满足部分对外交易频繁、管理先进企业的支付要求,实现电话缴费等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支付功能,切实提高农村的支付服务质量水平。

(二)着力构建长效宣教机制,打造农村支付知识普及平台

一是组织银联及各发卡机构、收单机构针对农村市场定期开展大规模的刷卡购物有礼营销活动,吸引农村居民主动尝试体验刷卡消费的方便快捷,减少现金支付。二是将每年的支付结算宣传活动时间固定下来,制订长期的宣传规划,并将所需经费纳入年度预算,确保支付结算宣传工作的可持续、有深度、多形式,并在总行的统一宣传纲领下,深入到农村一线,采取灵活多样、贴近百姓的宣传方式,提高农村居民对支付服务产品的认知度。三是切实加强对涉农金融机构网点从业人员、乡镇企业财务人员、乡镇机关工作人员及特约商户的支付结算知识辅导及培训工作,并通过以上人员辐射影响到更广大的农村居民。

(三)紧密联系各级政府部门,推动农村地区经济金融发展

一是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引导农民从传统农业向新型特色农业的转变,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大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在此基础上,各涉农金融机构应在资金和结算上给予支持,充分发挥支农贷款对农村经济的支持作用,实实在在的搞活农村经济,达到“双赢”效果,从而扩大农村市场对支付服务的需求。二是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政策倾斜力度,例如对降低农村地区收费标准的涉农金融机构给予一定的政府补贴;对设在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网点减征营业税及其他相关税费;对着力扶持地方农业发展的金融机构给予表彰并推广宣传等。三是各级政府部门应当在日常的转移支付中尝试使用各种新兴支付结算业务,身体力行起到表率作用,进一步推动农村支付环境的长足发展。四是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特别是互联网入户、光纤电缆铺设、手机信号覆盖等,为新兴支付工具在农村的使用夯实应用基础。

猜你喜欢

常德市网点农村居民
今年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4.8% 细算农家增收账
快递网点进村 村民有活儿干有钱赚
常德市武陵区实验幼儿园
于细微之处见柔版网点的“真面目”
促进农村居民心理健康与实现精准扶贫
优化内部劳动组合 释放网点营销潜能
关于推进常德市水果产业化的建议
常德市棉花种植结构调整探讨
常德市农业生态补偿实践及思考
做强农村居民的健康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