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融视角看粮食加工企业供给侧改革
2018-12-06
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历史上就是全国重要的稻谷生产区,所谓“湖广熟、天下足”即缘于此。益阳作为环洞庭湖生态经济的中心地区,近几年来,按照“绿色、生态、环保、可持续”的发展思路,从供给侧改革出发,不断推进粮食生产规模化、产业化、机械化、品牌化经营,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逐年提高。最近我们选择了部分粮食加工企业开展了调研。调查显示:益阳市粮食加工产业仍然处于“大而不强”的状态,规模大、质量次、效率低;粮食加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重道远。
一、益阳市粮食加工企业供给侧改革现状和困境
(一)加工产品单一,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弱化。据调查,益阳市加工企业全部以稻米粗加工为主,部分企业附带加工节米、油糠、稻壳等稻谷加工产生的附产品;稻米深加工企业目前仅有湘粮集团的天下洞庭涉足,且处于起步阶段,企业产品尚不具备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由于加工企业产品单一,大米销售价差成为了企业唯一的盈利来源,导致企业市场定价能力弱,竞争能力差,企业盈利能力年年下降,据佑林米业反映,该企业经营稻谷加工已有25年历史,但企业一直以粗加工为主,无研发投入,少专业技术人员,企业盈利纯以量取胜,2014-2016年该企业年加工稻谷量依次为2.4万吨、3.8万吨、4万吨,但年盈利三年依次为285万元、245万元、186万元,受销售终端影响,加工能力与盈利呈反向变动趋势,吨米获利逐年下降。
(二)企业规模化程度低,“集团战力”差。根据工商注册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益阳市目前稻米加工注册企业有653家,但总注册资本上1000万元的只有区区12家(其中有7家企业实际处于停产、关闭状态),其余企业资产总额在10万元-100万元。从企业规模来看,年稻谷处理能力在20万吨以上的只有1家、10-20万吨的仅2家;其他企业停留在“家庭作坊式”生产阶段,行业发展“散、小、弱”的整体格局未根本改变。闻名全国的“十大米业市场”之一的兰溪米业市场,经营历史已近30年,曾经是全国稻米市场的标杆,高峰时,辖区内有加工企业260余家,拥有专业的收购、搬运、加工、运输团队,从业人员20000余人,影响辐射至周边的湘阴、汨罗、沅江、汉寿、南县等地,但由于企业注重单打独斗,品牌意识不强,低价竞争激烈,导致市场地位逐渐丧失,辖内唯一具有影响力的“粒粒晶”品牌也因为重组失误、小企业集中“围堵”而退出市场。
(三)企业发展意识短缺,投资意愿不强。受国家粮食政策和市场原粮供给因素的影响,近几年来,稻谷收购价格年年走高,而受诸多因素影响,销售终端品质、价格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只能压价、薄利多销等方式保住市场,企业发展空间有限,寻求发展的意识、意愿减弱。某米业公司反映,2015-2017年资金利润率依次为2.38%、2.53%、1.67%,从2018年上半年形势预估,今年仅为1.6%左右。利润率下降,市场竞争逐年加剧,导致企业投资意愿进一步弱化。
(四)引导保护不力,品牌逐渐退出。粒粒晶、口口香、佳佳、卢青年等四大品牌,曾经占据湖南稻米市场的半壁江山,特别是“粒粒晶”品牌,影响甚至一度超过金健品牌,但企业自身管理不善、地方政府引导不力,目前已完全退出市场,口口香、卢青年盲目扩张,最终因逃废债务破产清算。“益阳大米”的整体品牌效应不但未形成,反而成了质次、低端的代名字。
(五)诚信意识淡薄,行业内逃废债务行为时有发生。某政策性银行在经营转型过程中,加大了对粮食加工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2012年开始,由于信贷政策、贷款条件的变化,部分企业轻信谣言与银行产生对立情绪,抱团恶意逃废银行债务。兰溪米业市场中,影响力较大的四家企业抱团违约5000余万元银行贷款,口口香、卢青年、天健等公司,逃废除债务近3亿元,个别企业在高速发展时,对市场缺乏有效预判,深度涉及高息融资,企业不堪重负,最终倒闭。
(六)金融支持与企业发展不匹配。在当前粮棉企业普遍出现经营危机时,支持粮食加工企业的主要金融机构某政策性银行为控制信贷风险采取了“贷款本息百分百收回,抵押率达到百分之百,销货款回笼率达到百分之百”的“三个百分之百”要求,对本就经营困难的粮食加工企业可谓是雪上加霜。本次调查的四家企业均为生产经营较好的企业,但表示因银行信贷产品少、门槛高,融资难、融资贵,贷款满足率也不到20%。
二、政策引导、产业扶持、自我完善对粮食加工企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至关重要
(一)强化市场管理,引导企业有序竞争,出台专项扶持政策。针对益阳稻米加工产业的具体特点和地位,地方政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提高对粮食加工企业的关注度。进一步明确地方粮食储备及粮食加工企业的重要性,充分重视益阳稻米加工产业的发展基础和影响优势,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引导产业向“强、优”方向发展。二是顺应政策变化,实施地方财政补贴。在托市收购政策调整的前提下,加强预判预研,对种粮农民采取不直接干预市场粮价的补贴方式,让稻谷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使民营粮企得以顺价销售,促进大米市场资源配置过程中市场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三是政府主管部门应对民营粮企规范发展实行有效引导。粮食行政主管部门、工商登记部门应完善准入办法,提高粮食加工企业准入的信誉度门槛,同时加强市场监管,以促进民营粮企规范发展。对于有发展潜力、资产经营管理较为规范的民营企业,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二)打造优势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净化产业环境,延伸产业链。一是淘汰落后低效产能。作坊式的稻米加工企业规模小、加工粗放,不但效率低下、浪费资源,而且加工的产品档次低、质量难保证,不利于塑造“益阳大米”的整体形象。政策扶持杜绝“撒胡椒面”,重点支持规模企业发展,达到逐步淘汰作坊式的低效加工企业目的。二是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加强与湖南粮食集团战略合作,依托其雄厚的稻米加工技术和创新能力,以琼湖粮库、小河口粮库为基地,打造从稻谷收储到稻米精深加工、再到副产品资源综合利用的稻米产业集群,确立湖南粮食集团在益阳稻米产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以佳佳米业、粒粒晶米业等优势企业为龙头,以品牌为纽带,采取重组、兼并、合作等形式,组建稻米产业联盟或股份制企业集团,实施集团化经营,提升开拓市场、共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三是重塑“益阳大米”形象。推动企业联合申报“益阳大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争取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树立“益阳大米”的良好形象。引导企业实施放心粮油工程,促进放心粮油进农村、进社区,不断巩固本土市场。利用产销对接会、展销会、洽谈会平台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推介、宣传益阳大米品牌,扩大“益阳大米”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三)加快推进“兰溪粮食产业园”的建设。兰溪米业市场目前在全国仍有一定影响力,粮食产业园项目自2011年立项以来,一直备受各方关注,但由于众多因素影响,未取得实质性进展,推进进度相对缓慢,项目建设需要引起各方高度重视。一是项目建设要高起点规划。产业园规划面积1500亩,总投资为10亿元,计划用3至5年的时间建成为以稻米精深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和粮食物流为主导,集稻谷储存、加工转化、物流配送、期货交割、检测检验、交易会展以及产品研发于一体的粮食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项目建设必须严格按照规划要求,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奠定其环洞庭湖集加工、贸易和服务的稻米产业核心载体地位,从而推动益阳在未来区域稻米加工产业发展中站上新的制高点。二是强化粮食产业园建设主体责任。2011年立项,2016年底,园区建设仅投入资金4000余万元,仅完成了土地征收、拆迁安置及规划、环评、立项等前期工作,2017年,园区建设才有实质性进展,但进展速度特别是资金投入力度仍然较小。项目推进应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原则,明晰责权、科学管理,强化园区开发建设主体责任,确保园区尽早开工建设,特别是益阳市、赫山区两级政府的职责应进一步明确。三是以粮食产业园为“巢”,着力引进大型粮食企业集团入驻。以培育和打造一批新型稻米加工企业为先导,开展大招商、招大商,力争引进一批有产业基础及资金、品牌、人才、市场等优势的大型粮食企业集团入园兴业。利用国内中粮、省内湘粮、天下洞庭等企业集团产业链,向南方稻米主产区延伸的契机,承接稻米加工优势项目入园;发挥“兰溪米市”的聚集效应,吸纳当地稻壳、米糠、节米等副产品深度加工骨干企业入园。通过大企业、大集团的入驻和引领,把兰溪粮食产业园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稻米加工示范园区。
(四) 加强信贷管理,强化正向激励引导。一是银行要树立资产风险理念。在充分认识业务盲目发展、客户准入不严、监管流于形式、风险处置不力、内部管理过松带来的危害的同时,还要注意把握信贷投放的节奏,合理支持帮扶粮食加工企业走出困境。二是要树立区别对待的风险化解理念。对目前已经出现信贷风险的企业,根据实际情况,会同地方政府,采取“一企一策”的方式化解、处置信贷风险。对企业基本情况尚可,未失去造血功能的企业,继续加大支持力度;对虽存在一定风险,但企业自身资产优良的,加快兼并重组和引进战略投资;对于拒不配合金融机构贷款管理及涉嫌骗贷、恶意逃废银行债务、无造血功能、扭亏无望的企业,采取坚决止损停贷,依法清收。三是树立银企互信理念,着力做好客户维护工作。加强银企沟通,真正建立“银企合作,互利双赢”的客户服务文化,改善银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