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省煤炭行业去产能实践及信贷政策研究

2018-12-06

金融经济 2018年16期
关键词:煤炭行业煤炭企业矿井

自2016年初以来,煤炭去产能政策已实施两年多。随着去产能推进,国内煤炭市场供需形势发生了明显变化,近两年山西煤炭行业去产能政策执行及成效如何,当前形势下金融机构对煤炭行业采取的信贷政策是什么,煤炭企业和金融机构该如何利用市场调整的契机做好煤炭文章,以上这些问题值得关注。

一、山西煤炭行业的去产能实践

(一)产能退出情况。从近两年实施情况看,山西引导退出煤炭产能力度较大,2016年,全省关闭25座煤矿,退出产能2325万吨/年;2017年,全省关闭27座煤矿,退出产能2265万吨/年,后三年去产能任务为6790万吨/年。已压减的产能主要为资源枯竭、资不抵债和煤质较差三类矿井。如同煤集团的同家梁煤矿和东周窑煤矿、焦煤集团的白家庄煤矿、晋煤集团的古书院煤矿和王台铺煤矿,东山煤矿集团主矿等,这些煤矿开采年限较长,有的已经有60-70年的开采历史,目前进入资源衰减期,有的煤矿地质条件恶劣,产能较大但年产量低,人员多,处于亏损状态。如沈煤集团山西晋辽矿业下属的两座矿井,近几年受煤炭形势拖累,经营出现极度困难,退出前已经持续亏损。如阳煤集团的元堡煤矿、晋煤集团的天安广利煤业等均为前几年的整合矿井。

(二)产能接续情况。一是减量置换。去年以来,国家出台了减量置换政策并适时进行了调整完善,对于置换先进产能,促进建设煤矿产能形成意义重大。截至目前,山西27座煤矿已获批实施产能置换,建设规模1.56亿吨/年。同时,省内已完成76座资源整合兼并重组煤矿产能置换方案的确认,建设规模7570万吨/年。二是减量重组。年初国家明确减量重组有关原则,对山西而言,可有效解决股份制煤矿关闭退出和重组整合遗留问题。目前省政府即将出台《山西省推进煤矿减量重组的实施意见》。三是产能核增。国家出台《关于做好符合条件的优质产能煤矿生产能力核定工作的通知》,对产能核增提出工作要求。山西省经摸底后,共上报拟核增产能煤矿37座,产能4405万吨/年,拟核增3345万吨/年,核增后产能7750万吨/年。

二、山西煤炭行业去产能政策效应分析

随着煤炭去产能的推进,全国煤炭市场发生了积极变化,山西煤炭企业受益明显。2017年1-8月,全省煤炭企业产量累计完成5.8亿吨,同比增长10.9%;销量累计完成5.3亿吨,同比增长12.2%;累计实现销售收入6853亿元,同比增长5.1%;累计实现利润171亿元,同比增加205亿元;省属五大煤炭集团在岗职工人均收入为37254元,同比增长9.3%。随着今后去产能政策逐步转向发展先进产能和抑制落后产能并举,山西煤炭产能的比较优势也将逐渐凸显。

(一)煤炭产能先进程度高。据2017年初统计,山西省共有357座煤矿(产能7.15亿吨/年)被评定为安全高效矿井,是全国(763座)的47%;共建成标准化煤矿453座(公告产能7.53亿吨/年),占全省总能力的53%,这两项是国家评定先进产能的基础性工作。先进产能评价依据中有一项重要指标是煤矿综合单产规模,2015年底,山西省煤矿单井平均规模达到138万吨/年,远高于全国30万吨/年的水平。截至2016年底,全国30万吨以下(不含30万吨)煤矿有近3000处,而山西早在2012年之前已经将30万吨以下小煤矿全部淘汰。从2016年退出产能情况看,全国产煤省份关闭退出煤矿平均产能基本在90万吨以下,大部分为30万吨或15万吨以下,最小的为5万吨,而山西退出煤矿平均产能为93万吨,近两年关闭退出的煤矿中产能在90万吨以上的有20座。目前全省已形成2个亿吨级大型煤炭集团,正在推进5座千万吨级矿井建设。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81%,资源回收率达到80%以上。2016年底全省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0.053,大大低于全国0.156的水平。现有保留矿井在规模、环保、质量、技术、能耗、安全等方面明显优于其他煤炭产地。

(二)煤炭行业战略地位重要。按照国务院《关于支持山西省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要山西打造能源革命排头兵,建成国家新型能源基地。国家确定山西为能源基地的根本原因在于山西煤炭工业的发展基础牢固,在煤炭储量(占比全国25%)、煤种(涵盖动力煤、焦煤、无烟煤所有品种)、煤质(低硫、低灰、高发热量)、开采条件(适于大规模机械化开采)、运输成本(运输距离较短且铁路及公路运输便利)、煤炭专业人才(全国一流)等方面均具有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优势。这些特点代表了山西煤炭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山西煤炭在全国能源市场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

(三)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足。山西煤炭企业以国有为主,经过2009-2012年的煤炭资源整合和2016年以来的煤炭去产能,煤炭行业的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组建的省属七大煤炭集团资产规模大、风险承担能力强,在产能、资金、技术等方面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同时,各大型煤炭企业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条件和区位优势,按照“煤-焦-化”、“煤-电-材”、“煤-电-铝”、“煤-电-新能源车”、“煤-电-输电”等产业延伸现有煤炭产业链条,发展下游行业,煤炭产能就地消化的能力大大增强。以塔山为代表的现代化矿井,已经形成了“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经济模式,代表了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随着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和能源供给革命推动,山西将形成清洁、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三、当前金融机构对山西煤炭行业的信贷政策

山西的煤炭经济属性决定了山西金融机构与煤炭行业有着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目前全省煤炭企业的银行贷款占其融资总额的比重约为60%;煤炭行业的贷款集中度也比较高,各机构全部贷款中煤炭行业贷款平均占比约为30%左右,部分机构占比达到40%以上,历史最高时期达到50%以上,信贷总量规模也超过其他产煤大省。当前由于煤炭行业为产能过剩行业,各金融机构对煤炭行业的信贷政策总体转为审慎态度,信贷规模呈收缩态势。信贷策略具体分三类:

(一)“逐步压降、加快退出”的政策。部分金融机构将煤炭行业确定为谨慎进入类行业,对煤炭行业信贷余额实行限额管理,对煤炭企业办理融资租赁和类信贷业务的政策规定更加严格,要求加快退出。纳入退出计划的去产能煤炭企业中,贷款余额较小的,要求当年全部退出;贷款余额较大的,分年制定压退计划,2-3年内退出。

(二)“严控总量、调整结构”的政策。部分金融机构总部给山西分支机构的煤炭行业信贷份额总量不增,在此前提下要求逐步调整结构。贷款对象调整为重点支持位列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布的全国50强煤炭企业、位于国有企业前15位企业或年产量较大的当地龙头煤炭企业等,山西主要集中于省属七大煤炭集团,且偏好于以集团而非下属子公司名义承接贷款。贷款范围为流动资金贷款(维持正常接续)、产能置换的优势产能矿井项目贷款、重点转型升级项目贷款、煤层气开发贷款等。对不良名单企业、近两年发生过重大安全事故的煤炭企业及时压缩退出,对违规或不达标企业以及“僵尸企业”不予合作。

(三)主要产煤省份信贷略松的政策。少部分金融机构要求除山西、陕西和内蒙古外,2017年末煤炭行业信贷余额均不得超过年初水平。对于具备资源优势(开采条件及煤种较好)、债务负担可控(现金流明显改善,债务压力改善可期)的大型煤炭集团可视情况增加授信。

四、相关建议

鉴于山西煤炭行业存量贷款规模较大,目前煤炭企业处于经营恢复期,转型升级与弥补历史欠账叠加的资金需求较大,目前各金融机构节奏一致的信贷退出将可能导致煤炭企业续贷、续债压力巨大,资金链条紧张,甚至会引发个别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因此,建议金融机构:

(一)正确看待山西煤炭行业的战略地位。未来煤炭产业依然会是山西最重要的产业之一,煤炭企业仍将会是山西金融机构的重点合作对象,金融机构应正确认识山西煤炭企业的战略合作意义,从可持续发展和金融安全角度,合理把握信贷政策调整的节奏和力度,避免顺周期“同退同进”带来的恶性竞争和风险问题。

(二)客观评估山西煤炭产能的特殊性。从全国范围看,煤炭仍属于产能过剩行业,去产能仍需要按照既定目标推进,其核心是去掉落后产能和低效产能。从山西看,煤炭产能先进程度较高,随着近几年煤炭市场自动出清和去产能积极效应的逐步显现,山西煤炭企业的相对优势也更加明显。金融机构不应把山西煤炭行业简单列为信贷逐步退出的过剩产能行业,应特殊对待,给予倾斜,当前应保持稳贷或适度增贷,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

猜你喜欢

煤炭行业煤炭企业矿井
煤炭企业走好走实群众路线的制度思考
建立三大长效机制 保障矿井长治久安
煤矿矿井技术改造探讨
煤炭供给侧改革初见成效2017煤炭行业又将何去何从?
煤炭企业档案管理的创新
煤炭行业未来在提高集中度
煤炭行业要加强淘汰落后产能
全省煤炭行业专项调度会召开号召促进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
煤炭企业开发成本构成
我国煤炭企业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