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国内研究动态综述
2018-12-06
一、引言
在改革开放及入世的大背景下,中国对外贸易的规模逐渐扩大。2013年中国对外贸易的总体规模已超越美国居全球首位。但是规模大不代表质量好,不代表科技含量高。在规模扩大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此前中国出口产品主要依赖较低的价格优势在国际上竞争。但原材料的价格上升和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等因素,使得中国不得不以提升出口产品质量从而增加出口产品技术含量来使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分析国内众学者论文发现,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呈略微下降的态势,但成U型变化趋势。
首先,面对国际和国内环境提升出口产品质量是不得不做的,否则中国经济难以成长。中国提升出口产品质量可以是中国从贸易大国变身为贸易强国,从国际产业链下游上升至上游,有利我国出口产品利润,附加值等提高。提升产品质量有利于面对国际环境变化,他国无端抵制(反倾销,反补贴,301调查等)。产品质量升级是打破技术贸易,对外实现贸易告诉增长的关键途径。产品质量的提升不单单是产品质量,还有服务、技术、制度等配套措施的提升和进步。这同时有利于我国企业的发展与进步,为国内大众创造更好的产品服务。
国内对于创新与出口产品质量的相关研究主要侧重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中国出口产品的质量测度,二是初步探讨了有关影响中国出口产品质量的因素。创新与出口质量的关系是国际经贸领域亟待研究的重大问题。学界关于该领域的研究主要在出口产品质量的宏微观效应、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影响因素以及出口产品质量的估计方法等方面。
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宏微观效应方面进行分析:从微观层面上看,在企业收入规模不变的情况下,出口企业更倾向于出口高质量产品;从宏观上看,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在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影响因素的研究方面,以往文献对政府政策干预和贸易开放的影响效应关注较多,得出了一些有应用价值的结论。
二、国内理论研究动态
对于开放与竞争机制,虽然多数研究认为开放与竞争对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具有正向作用,但考虑和世界前沿水平的差距,则其对产品质量升级的作用就变得不明确。对于政策干预,国家政策的颁布和实施是为了实现国家福利的最大化,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并不是其终极目标,但政府在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过程中,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升级具有促进作用;对于创新与出口质量,已有文献认为:国家之间为了获得市场份额所开展的创新与模仿,促进了出口规模的扩大和出口产品的生命周期的缩短,但是,对于创新怎样驱动出口产品质量升级、通过何种路径实现、需要什么样的机制支撑,则罕有文献论及,几乎近于空白。
当前学术界有关中国出口产品质量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以下两方面:一是对中国出口产品的质量测度;二是影响中国出口产品质量的因素。
(一)对中国出口产品的质量的测度
王涛生(2013)在借鉴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衡量出口产品质量、品牌、技术和服务的测度模型,利用2006年到2010年SITC7 大类各行业出口产品的数据,对中国各行业出口竞争的新优势进行测度。结果表明:中国SITC7 大类出口产品的质量水平、品牌价值、技术含量普遍较低,呈小幅上升趋势[1]。
王明益(2014)根据Khandelwal(2010)的出口产品质量测度思路和Berry(1994)的嵌套Logit模型,构建了测度中国出口产品质量的理论框架。测度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总体的质量水平呈缓慢上升趋势,但各行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2]。
(二)影响中国出口产品质量的因素
李坤望和王有鑫(2013) 探索了FDI(外国直接投资)对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微观机制,利用单位出口价值衡量了我国18出口产品质量;考察FDI对我国各行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差别影响[3]。
针对中国加入WTO以来出口产品质量快速提升的现象,殷德生(2011)构建的产品质量升级的理论框架,发现了贸易成本、市场规模对企业异质性与产品质量升级的影响。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贸易数据,对中国的出口产品质量随着贸易扩大而提高的现象进行了解释。结果表明:出口规模的提升,成本的下降和贸易伙伴的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都会促进中国产品质量的升级。出口产品的质量不断得到升级,但目前出口结构不利于产品质量的可持续升级[4]。
陈勇兵,李伟和蒋灵多(2012)探究中国相对其他国家具有较高进口渗透度的原因。通过描述中国对欧盟出口增长的结构性特征事实,发现1995-2004年间中国相对其他国家进口渗透度的增长是由于集约边际、相对数量边际和价格边际等因素的作用。结果表明,中国对欧盟出口产品的相对质量并没有得到改善[5]。
张杰,翟福昕和周晓艳(2015)采用SEM 计量模型框架和中国海关数据,来估算企业层面的出口产品质量。新计量模型框架可以比较准确估算出中国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其次,它从政府补贴这只“看得见的手”以及市场竞争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入手,来揭示这两个重大因素对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 “看得见的手”和 “看不见的手”,是促进中国出口竞争力提升以及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根本政策手段[6]。
王明益(2013)从技术差距的视角研究外资对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影响。在理论层面,指出内外资之间的技术差距对产品的质量升级可能存在倒U 型。在经验层面,以修正的出口质量指数衡量出口质量水平。结果表明,我国一些制造业行业存在倒U 型关系;合理的技术差距能够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加工贸易方式的出口会高估中国出口产品的质量水平,港澳台外资对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效果比欧美外资更明显[7]。
罗丽英;齐月(2016)从技术创新的角度研究其对产品质量升级的影响。从理论层面:探讨了技术研发效率、技术转化效率和综合技术创新效率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机制。经验层面:利用2000-2013年中国制造业行业层面的贸易数据,以修正的H—S模型测算了我国制造业26个子行业的出口产品质量,然后进行了总体和分类别的实证检验。结果发现:综合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促进了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技术研发效率对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影响主要在高技术行业;技术转化效率对质量升级的影响体现于中技术行业[8]。
三、国内实证研究动态
有关中国出口产品质量的研究受到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但是由众多数据的不可以获得和探究其真实性等众多的原因,大多还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但随着数据的不断完善和理论研究的支撑下,涌现出一些学者从各个层面进行实证研究。
(一)对中国出口产品的质量的测度
施炳展(2014)利用2000- 2006 年海关数据采用事后反推法发现:由于出口企业产品质量持续升级,产品质量总体上升;质量升级效应主要发生在第二年;产品质量越高,则出口时间越长、广度越大;生产低质量产品企业大量进入,使得总体水平下降,与外资企业差距扩大。所以,提升产品质量已经成为企业出口的更高追求[9]。
张杰,郑文平和翟福昕(2014)利用2000-2006年中国海关数据,采用需求结构模型(DSM)和其他变量工具进行分析。其发现:(1)中国出口产品质量总体有下降趋势,但仍旧呈U型;(2)私营性的产品表现出显著的U型变化态势和轻微下降特征,而其它所有制性质样本的出口产品质量则表现出上升态势;(3)大量产品质量较低的私营性质的产品短暂的进入和退出市场,是使其呈现“U型”的主要因素。 (4)私营和外资性质的样本对产品质量增长产生重要正向贡献。其中,私营性质样本的正向贡献最高,而国有性质样本的贡献显著为负[10]。
孙林,卢鑫和钟钰(2014)利用Nested Logit模型,从绝对质量和相对质量两个角度,对2001-2010年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其质量升级进行了实证测算。发现:中国出口产品的质量整体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研究结论显示:2001-2010年间,与德国、日本、东盟、印度四个经济体的出口产品整体质量相比,中国出口产品整体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11]。
(二)影响中国出口产品质量的因素
施炳展和邵文波(2014)从质量(quality)视角入手分析中国企业出口行为及其决定因素。借鉴新新贸易理论最新进展,采用2485个产品层面回归反推方法,测算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然后匹配海关数据和工业企业数据,分析影响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决定因素。其发现:企业的生产效率、研发效率、广告效率、政府补贴、融资约束缓解、市场竞争均会提升产品质量;但研发投入、广告投入并没有明显效果;企业出口空间分布特征也会反作用于产品质量;外资对本土企业产品质量影响不利,但提升了外资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从政策层面看,提升企业效率、促进金融市场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均有益于出口产品质量提升,但对外资作用应审慎对待[12]。
张杰(2015)的实证研究发现:融资约束和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之间呈现显著倒U 型关系。而倒U 型关系产生的内在原因在于,政府干预以及金融抑制导致的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的融资约束存在显著的扭曲性差异。从金融发展的视角来看,中国现阶段的金融改革并没有对融资约束和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之间倒U 型关系造成影响,也没有缓解民营企业中融资约束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制约作用,相反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强化作用。很大程度上说明:现阶段的金融改革并没有真正触及政府,过度干预以及对金融抑制体制的根本性改革。因此,全面金融体制改革是促进出口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途径[13]。
汪建新(2014) 利用我国海关统计的数据,讨论了进口关税削减对我国各省份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影响。他和其他的研究贸易自由化的文献不同。研究表明:在不同的国际国内出口产品质量前沿差距下,进口关税的减让使得我国各个地区的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呈现出不同方向的变化。让那些远离出口的产品质量升级作用为负;对那些出口型产品的质量升级作用为正,它们可以通过参与技术创新和更多的使用国外高质量的中间产品,来实现产品质量升级。此外,研究还表明,非市场化介入在短期是有效的,但长期则需要大量成本的投入,不利于产品质量的升级。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在省市贸易中的比例,会影响产品质量升级的调整机制[14]。
杜威剑和李梦洁(2015)利用众多的数据,结合倾向得分匹配变权估计方法,系统的考察了对外直接投资(OFDI) 对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OFDI与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之间存在正向因果关系,即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会带来出口产品质量的升级[15]。
四、研究趋势
随着贸易理论的发展和不断完善,创新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已经成为学术界研究的前沿性问题,其主要探讨的是影响产品质量升级的因素。但是质量的测度一直是该领域的难题,无法以单一或简要的几种判定方式去判断一个产品的质量数据,被广泛接受的评定方法现在还需进一步探索和发现,这为企业的产品质量升级,带来巨大的困扰。因而,从研究趋势上来看,随着贸易关系的不断加强,中国贸易地位的不断提升,企业对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要求日趋强烈,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于该研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