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机制创新拓宽特色小镇融资渠道
2018-12-06
一、引言
特色小镇是指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是旅游景区、消费产业聚集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区三区合一,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模式。而由于特色小镇在国内的建设运营体制还不十分成熟,缺乏足够的融资发展模式为特色小镇的运营提供足够的经济金融支持,使得国内特色小镇的建设发展较为缓慢。随着新常态经济的平稳运行,产业结构转型、产业模式和经济发展方式变化成为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机遇。在这一情形下,有必要加快拓宽特色小镇融资渠道建设,完善以机制创新引领的全新融资模式,加快特色小镇建设步伐。
二、 特色小镇融资渠道发展现状分析
(一)互联网融资的针对性不强
当前特色小镇的实际经营能力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因而在实际融资的层面需求也不尽相同。互联网融资虽然可以做到对很多特色小镇进行帮助与支持,但是特色小镇的运营企业资质多有不同,因而涉及到的融资规模就不同,对于互联网融资渠道而言,对于新兴特色小镇的金融支持帮助较小,因为一次性融资的规模不大,难以解决这类型小镇建设的实际经营所需,而对一些发展情况较好、稳定盈利的特色小镇而言便可提供足够的金融支持,可谓有利有弊,但是实际的针对性不强,难免有失偏颇。
(二)经营境况不佳导致融资能力下降
由于大多数特色小镇涉及的经营领域少,经营面狭窄。因而对于大宗的资本流通没有明确的概念。反映到现实上便是对金融资本的管控能力较差,常常是投资收效甚微的时候继续申请银行贷款,以为市场都能被钱砸开。殊不知,大多数特色小镇的运营企业规模较小,贷款融资金额和还款能力有限,一旦经营不慎就会面临万劫不复的深渊。因此,对于极大多数的特色小镇而言,财务管理观念的淡薄是造成其经营状况不佳的深层次原因。因为处在创业建设阶段的特色小镇没有树立坚实可靠的财务管理观念,因而导致其经营方式粗放且不管不顾。对于该进行的投资和该节省的开销没有明确的概念。一股脑的进行所谓的“开辟市场”最终把有限的资本挥洒在没有回报的土壤上,最终造成其悲惨的失败。
(三)融资机制创新程度不足,融资渠道狭窄
融资机制的创新不足体现在不能发动决策力量带动银行信用贷款、小额担保贷款、互联网贷款、融资租赁等模式协同发展,导致特色小镇在实际融资过程中对某个融资渠道依赖性较大,无法更好的通过多样化的融资平台建设促进融资规模迅速扩大。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新常态的发展阶段,宏观经济增速减慢,各产业去产能形势严峻,一些新兴的贷款融资方式在金融市场中尚未稳定发展,特色小镇经营缺乏与更加便利的贷款模式合作,导致金融支持力度不足。
三、完善以体制创新拓宽特色小镇融资渠道的对策
(一)创新担保贷款机制,发展互联网融资
担保贷款是一种重要的融资方式,特别是针对发展体系尚不健全的特色小镇而言,建立良好的征信评价方式,将小额担保贷款和互联网融资渠道架构为主要的融资渠道,实现由传统银行商业贷款向社会化融资贷款机制的转变。
在创新担保贷款机制时,一方面拓展外部积极的融资渠道,另一方面,特色小镇运营企业都应该重视自身信用价值的构建,避免不良借贷行为的产生。而小额贷款项目的审核人员也要在资金申请人或单位申请提交的时候对其既往的信用和口碑进行调查和评估。根据一定的信用分数来确定能否对其放款,使其受益于小额贷款项目。
同时,政府应加快建立和完善我国特色小镇运营企业的信用担保制度,建立良好的信用档案,此举通过政府、金融机构、评估机构等联合进行对特色小镇运营企业的信用度进行评级。鼓励诚信度优良的企业主动上传自己的资料,更加合理的选择金融担保贷款机构中进行合作。同时对失信的个人或企业加大处罚力度,按照违约程度进行处罚金或停业整顿等处罚,必要的时候可以吊销企业的营业执照或将个人加入征信黑名单,通过强有力的手段规范对特色小镇运营企业信用行为的管理。
(二)创新特色小镇产业模式,完善招商引资
特色小镇的建设具有鲜明的特点,首先是产业上的“特而强”,其通过集聚最具前景、经济潜力大的产业,注重循环经济的建构,比如目前十分火爆的乡村旅游业,乡村旅游对于促进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对于贫困的农村地区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其次是功能上的“有机结合”能够实现多产业协调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叠加,是立足自己特色产业基础,培育出独特文化,衍生出旅游功能,以及必需的社区功能,比如基于特色小镇建构的乡村旅游。其通过应用当地自然、人文资源,吸引旅游者进入,创造旅游收入的同时不断提升区域内经济结构和整体竞争力,带动诸如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村经济形式发展,同时使得当地人口有了诸如导游、民俗用品销售、旅店经营等全新形式的就业、创业机会,因而从长期来看这是一种良好的循环经济模式,实现了贫困乡村和外界资源、信息的平等交换,符合绿色发展理念下对经济发展过程的期望。
在这一情况下,融资机制的创新要着重由“外生”向“内生”转变,通过明确特色小镇资源地的资源、产业优势,加以合理的宣传和引导,实现发展特色产业小镇,打造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特色风情园的目的。继而实现资本的定向流动,促进融资规模发展。比如海南省目前已建成的特色产业小镇包括:博鳌田园小镇、亚龙湾玫瑰产业小镇、三门坡荔枝风情小镇等,它们各具特色,让游客在海南领略到不一样的美景和文化风情。其最为显著的作用是,通过建设特色小镇能够带动周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发展,吸纳农村劳动力人口就业,实现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特色小镇也会使城市文明迅速扩展到农村,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并实现协调发展。通过分析特色小镇的建设便可知道,其带动了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重点行业,房地产、交通、通讯、金融等行业借此得以全面发展,不断提升农村和城市在产业发展方面的结合。使得融资与特色小镇的建设成为彼此有利、互相帮助的整体。
(三)创新金融环境建设,提供良好融资环境
要加强对特色小镇的金融支持,其中,金融环境建设包括对制度的完善和金融资本的引入,通过一定的政策法规,政府要积极为特色小镇的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建设起到引导和介绍作用,丰富其融资选择,具体包括:1)由政府出面完善相应地区发展特色产业的金融支持服务细则,主要是制定相关的法律条款和融资准则,为特色小镇的金融建设进行铺垫。2)金融机构要做好对特色小镇建设所带来的相关产业和具体企业的市场价值的预算和风险控制细则,加快开发农村金融市场。3)金融机构要做到遵守相关的法律条款或准则,对特色小镇的借贷和融资采取欢迎的态度。
(四)创新融资租赁
自从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型时代口号以来,创新就成为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自身发展必备的动力。创新融资租赁则指的是以资金为生产枢纽,以产品为生产主体的融资租赁业的产物,在我国进入互联网时代之时,租赁领域在不断发展。租赁相关法律和政策正在不断完善,这对于绝大部分特色小镇的组成结构来说,创新租赁融资是“新常态”下特色小镇融资的路径,融资租赁业和传统的银行信贷方式相比,很难展开竞争,但是创新融资租赁追求的是多样化功能。
政府要积极引导创新融资租赁,调节宏观经济促进经济发展,对特色小镇运营企业使用支付租金的方式获得产品使用权,刺激了经济市场,金融机构和生产企业可以将自身优势都得到最大化发展,实现资源共享。金融业可以将融资租赁业务作为重要业务开展,在经济市场繁荣时可以通过抑制不合理消费防止通货膨胀的发生。通过减少银行对特色小镇运营企业的固定资产的限制,从而增加企业可流动资金,减小投资风险为特色小镇提供资产管理等服务,同时还可以绕过金融市场对企业债券的监管门槛,成为输出资本重要途径。
创新融资租赁参与者有三方,企业,银行,出租人。这三方确立的债权关系为创新融资租赁基本方式。在西方市场已有先例,通过出租的形式通过中介租赁公司进行设备租进,在转租给他人的形式称为转融资租赁。这样中间人可以不付出资金成本而获得利润,并享受设备拥有者所享受的政策优惠,降低融资成本。
四、结语
通过本文的研究,对特色小镇融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原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基于体制创新的角度对拓宽特色小镇融资渠道进行了分析,通过研究基本明确了体制创新需要从融资模式、融资环境等方面综合布局,对特色小镇的发展进行重点帮扶;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带动特色小镇经济的全面健康发展,相信随着国家新常态经济规划的深入,特色小镇的融资境况将得到更好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