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视角下对我国环境政策实施创新的研究

2018-12-06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文明政策生态

袁 潇

(西安邮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院,西安710121)

引言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形式,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的一大进步,是人类发展物质文明的必要条件。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取得的物质成就和精神成就的总和,不断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充分发展、持续繁荣为目的的文化伦理形式。生态文明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强调了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对人类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的生态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高新技术和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我国的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虽然政府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并不断引入相关的环保政策。但这么多年过去了,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很严重。因此,我们应该提高环境政策实施的有效性来保护环境,从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环境政策实施的内涵

政策实施是一个动态过程,是通过组建一些组织,利用各种政策资源解释、促进、实施、协调和监督的活动,将政策思想的内容形成实际结果,实现活动政策目标。政策执行在政策实行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基本途径,是检验政策是否正确是唯一的标准。无论政策多好,行政机关不到位都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环境政策实施的结果与政策实施中的环境政策有关,主要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使环境政策内容落实到实际中,实现环境保护、环境管理活动的目标。环境政策实施应以生态理论为指导,环境政策目标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个目标只有通过有效实施环境政策才能实现,因此,环境政策实施应该在生态文明的指导下实现其应有的功能和价值。

环境政策实施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公民的环境权益,是为了环境保护政策顺利实施而制定的基本国策。环境政策实施,是为了确保在各种社会科学中实现环境政策的目标,保护生态环境,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环境政策实施不仅要落实到执行机构,还应落实到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中国环境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政策在实际的执行中有偏差

环境政策在实际的执行中,对环境政策的强调不但没有表现出治理效果,甚至在实施政策时会导致偏离。环境政策执行中,会出现实施政策目标不明确和政策有分歧的情况。从多年的环境政策实施出发,我国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方面,纠正能力是不够的。在人们的认识中,执法人员普遍是素质高、专业水准高、知识丰富。但是,实际实施政策中,当面对挫折和战斗时,有些人员缺乏应对挑战的精神决心、坚强的意志、积极的创新精神,实施政策的最终质量就会下降。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于传统的环境政策实施中,在其他方面也是存在的。

(二)政府和公民的环保意识淡薄

环保意识较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政府环保意识较为淡薄。由于有些政府官员是以升官的目标为指导的,他们认为只要GDP增加,就有可能高升。即使有些项目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他们仍然不反思。追求“成就”的官员一般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和环境保护中一般选择前者。其次,公众的环保意识也很差。诸如在街道或河里扔垃圾的现象,还有大多数人不知道如何回收废旧电池的情况、砍伐森林的行为屡见不鲜。

(三)环境政策实施的手段及原则不恰当

在执行环境政策的过程中过度使用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缺乏经济手段、技术和公众参与,就会不利于政策的实施。立法强调执法手段,显然,过去计划经济的规划意味着过去行政手段使用过度、缺乏经济手段,没有真正发挥市场经济、技术开发和公共监督的作用。同时,环境政策规定,重视污染者付费原则,用户给受益人付费原则,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执行环境政策和治理原则的手段表明,环境政策的实施受到传统政府管理体系的深刻影响。

(四)执行环境政策的责任不明确

执行环境政策实施采取统一管理的方法,结合多层次分层实施。在这个制度下,执法机关遍布各地。但是,由于执法权力和执法责任分散,不利于集中执法,依法办事。同时,由于部门利益,政策的实施容易造成混乱。因为我国法律没有具体规定,监督环保部门的同时,对其他部门也进行监督,结果不仅不能监督这些部门,而且这些部门也不能具体执行权力,因而形成无效的执法。

三、中国环境政策实施的改进和创新

(一)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实施生态经济

生态区域发展。生态区域发展是的一个区域发展过程,以生态文明为指导,以生态环境与自然经济、工农业、城乡有机协调,使生态系统与该地区的和谐进行比较,这对走区域发展道路的生态学有很大的帮助。

产业发展循环是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的概念有不同的表达,但共同点是自然资源的生产投入最少,排出的废物最少,资源的循环利用对环境经济发展模式的损害最小这样一种经济发展方式。在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下,产业发展的速度越快,对环境的损害程度越大,经济增长和环境是相互排斥的关系。实际在资源和清洁能源的工业投资运行以及废物回收利用的情况下,当产品“耗尽”时,也应该转变一种方式重新使用。

绿色创新。环境政策的有效实施基本取决于企业,企业促进经济发展,环保产业也应对企业予以支持。绿色创新技术是指企业对公民健康的承诺,这种技术不仅实现了企业本身的可持续经营,而且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保护了环境。

低碳能源供应。在不可再生能源消耗和“稀缺”的情况下,重新利用和开发新能源已成为必然选择。我国的不可再生能源人均消费水平偏低,但我国的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低碳能源供应的体现,是实现低碳经济的有效途径。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模式中高碳能源的低碳能源,其目的是修复地球和人类生态系统碳平衡的行为。

(二)加强政府环境责任意识

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强政府环境责任意识是生态文明的具体要求。政府把追求经济增长放在重要位置,就会导致各级领导集中力量追求经济发展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围绕环境管理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政府重点从实施环境管理战略,以确保有效实施环境政策,使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得以实现。政府是有意识的公共管理者,政府的意识主导人民大众。政府的管理意识和对环境的责任感,直接影响政策的执行力度及其影响。

(三)加强执法,灵活执法

在执行环境法律法规的过程中。首先,应该遵循“依法办事”的规则。执行惩罚性赔偿原则,当污染造成灾民巨大损失时,不仅要赔偿受害人,而且要受到严惩。违规部门对于排放许可证也应定期检查,限制贷款等。其次,应该灵活执法,灵活执法可以减轻行政部门的工作量、行政费用等。在责任范围内实施指导、意见、建议、提醒、谈判、鼓励的方式方法,推进管理实践。比如,非强制性、示范带头、广泛适用性、选择接受、沟通协调等诸多方式管理,其最终目的是有效实施环境政策。

(四)明确中央和地方对环境政策实施的责任

在环境政策实施中,执行任何公共政策管理费用都是必要的,地方不仅要求听从行政命令,而且还要积极参与执行环境政策,明确与中央的责任。同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广泛发展很大程度上的破坏了环境。现在以改变经济增长模式为核心,提出了生态理论,是历史上的一大进步。但环境问题的解决不仅仅局限于当地政府,更重要的是中央对经济增长政策的制定。

(五)拓宽公众参与方式,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规范环境教育和宣传机制。首先,要加强公众参与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法律意识,提高公众参与质量和技能,形成正常的宣传教育机制。其次,要不断推进环境教育,使人们从幼儿园一直到大学都接受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让环境保护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教育内容和方法应具有灵活性、启发性和创新性,以提高教育质量。最后,除了学校教育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宣传来提高公众意识。

实施有偿报告制度。首先,在没有利益驱动的情况下,即使保护举报人的法律法规体系健全,公众也很少冒风险报告有关污染和环境破坏等现象。如果有一定的报酬,报告的风险与收益成正比,公众或会考虑承担此类风险。及时的现金奖励也可以确保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并继续参与其中。其次,在环境保护方面缺乏执法人员,可以聘请社区环境监督员,以公开任用特殊环境监测员的方式扩大团队,使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环境的队伍中去。

实行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环境公益诉讼是指社会成员,包括公民、企业、社会团体。保护公共环境和公民的环境权益制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环境政策有效实施的推动力。

促进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兴的国际消费趋势。所谓“绿色消费”,是一种不会对环境构成威胁的可持续消费模式,是对现代工业社会“非生态”消费的深刻反思。消费模式是满足生态需要为标准,保护消费者利益,为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为目的。因此,在生活中,一方面我们要注意节约用水、用电、用纸等细节;另一方面,在购买灯具、电脑、空调、洗衣机、冰箱等电器时,我们应该选择节能产品,在提高消费水平的条件下不要提高浪费水平。在办公楼、学校、工厂和办公楼等大型企事业消费中,应促进绿色消费模式,并进行各种废物的分类回收。

四、结论

在生态文明的指导下,通过加强政府和公众的环保意识,创新环境政策实施机制和手段,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促使人们自发地珍惜自然、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推行健康、适度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化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墩而就,它将随着生态文明的深入发展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意翔,成金华,王菁.基于能源问题区域差异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3):78-85+140.

[2]汪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研究[D].北京:电子科技大学,2016.

[3]石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机理与绩效评价研究[D].兰州:西北大学,2016.

[4]邱建辉.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与评价研究[D].石家庄:河北工业大学,2014.

[5]张首先.生态文明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1.

[6]张子玉.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6.

[7]崔小杰,鲁敏.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的职能[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2):8-10.

[8]杨启乐.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生态环境治理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9]吴明红.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发展态势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2.

[10]徐晓亮,程倩,车莹,许学芬.资源政策调整对减排和环境福利影响——以煤炭资源税改革为例[J].管理科学学报,2017,20(2):18-31

[11]张国兴,高秀林,汪应洛,刘明星.政策协同:节能减排政策研究的新视角[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4,34(3):545-559.

[12]李钢,董敏杰,沈可挺.强化环境管制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基于CGE模型的评估[J].中国工业经济,2012,(11):5-17.

猜你喜欢

文明政策生态
政策
政策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长抓政治生态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助企政策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