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身份认同理论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的应用
——以慕课为媒介的教学模式为例

2018-12-06宋艳玲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社会学身份建构

宋艳玲,谢 群

(1.哈尔滨金融学院,哈尔滨150030;2.黑龙江大学,哈尔滨150080)

近来来,慕课广泛兴起,在高等教育的各个学科内掀起了很大的浪潮,由此也引起了学界对于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学者们纷纷探讨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寻求课堂教学及线下辅助的多元化途径。在当前多数的以慕课为媒介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中,我们需要为模式的构成寻找理论支持及多维度的研究方法,那么,以身份认同理论为理论支持的教学模式研究将成为这种研究导向,并提供新的研究方法。

认同(identity)一词在不同种类的研究中曾被赋予不同的名字,其中大都与“身份”的概念相关。正如它在社会学研究中所涉及的内容一样,认同主要与类别、角色、身份等信息相关联。随着各门类学科的探索与融合,个体对于某种身份的认同渐渐上升到了心理层面,即心理内化的结果。在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内,大多数研究者主要针对的是不同人群的人份认同现状。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检索及阅读,我们不难发现身份是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及地位的一个称谓,这里所说的“社会”,可以是广义的,也可以是狭义的。但身份认同的含义却是错综复杂的,它因时间、地点、群体的不同而不同。

一、认同概念的起源及范畴

简单来说,就“认同”一词本身的意义,语言学家可以给出三种解释。一是当动词使用,其意思是认为自己与其一致;二是当名词使用,指的是同一性;三是动词与名词的结合体,指的是某种身份的正身,或是证明。渐渐的,随着各类学科研究的社会程度上升,认同被认为是与社会网络关系息息相关。个体通过一系列的个人活动及社会活动,在社会层面或是心理层面找到了自己对应的位置,从而完成了认同的动作。

从身份认同概念的起源及发展来看,主要是以哲学及社会学研究为导向的。认同的概念衍生也是由哲学研究中的主体论演变而来的,身份认同的研究模式主要包括三种:一是启蒙身份认同,二是社会身份认同,三是去中心化的社会身份认同。认同的概念与“相异”相对,但又建立在“自我概念”之上。

西方女权主义、少数群族及同性恋群体争权运动的兴起将早期的身份认同研究推向了更广阔的层面。身份认同被认为是个体对某一群体的认可,从而将认同上升到了社会层面及心理层面,学者们运用身份认同理论研究各类社会关系、层级关系及政党关系,赋予了身份认同理论新的内涵,并把认同理论推向了心理框架研究的阵营。

二、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探讨研究也更为细致,并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学科交叉性。通过对近些年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成果的文献搜集,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以学生兴趣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教师成长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知识结构为导向的人才模式研究以及以师生关系为导向的人才模式研究。

各种教学模式研究的进行确实在实践中能够为教学改革、教学大纲制定、教学方法改善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由于教学模式的理论问题尚未在学界达成统一,我国教学模式研究的理性化程度不高,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持,其研究成果只是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得到某种方面的论证和分析,不具备系统性和科学性的特点,从而丧失了普遍的规律性和适用规则。总的来说,我国对于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迫切需要理论框架的支持及进一步的系统性的类化。

三、身份认同理论框架下的教学模式研究

通过对我国当前教学模式研究的不断了解,我们试图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其适用条件,并努力为其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持,而身份认同理论恰恰为我们从社会学角度构建教学模式另辟蹊径。传统观点认为,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的模式,亦或是一种策略体系。随着学者对教学模式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教学模式的形成是建立在一定的客观教学规律和教学指导思想之上的,是师生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循的一种长期的、稳定的教学方法的策略体系。那么,这里所谓的教学指导思想也就是我们所理解的这种策略体系的理论指导。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对于教学模式的研究不再单纯地追求模块化,而是一种理论体系下的分支结构,当我们在剖析这种分支结构的同时,就不得不追溯其源头,即理论框架,只有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研究,才能不偏离方向。

上文我们提到,对于身份认同理论的研究最初属于社会学研究的范畴,之后学者对其研究才扩展到其他领域,使其具有跨学科的属性。所谓社会学研究范畴,简单来说无非是人与人、或是人类社会的集合体“在处理相互关系(包括组织与组织、国家与国家的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力量或能力”。由此看来,课堂教学,即使是近年来兴起的慕课、微课等也隶属于人类社会的某种社会关系,那么,身份认同理论,这个社会学范畴内的理论体系,也同样适用于教学模式研究的领域。

在身份认同的理论基础上,教学模式的研究也可以理解为对教师与学生这个微社会网络中两者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不再单纯地以学生在考试中所取得的成绩为唯一的衡量点,师生互相之间对于自己及对方身份的认同程度也纳入到了参考指征的范畴中来。传统的教学研究成为广义上的社会学研究的一部分,以人为本的出发点才是传统教学模式研究中最欠缺的地方。

四、身份认同理论的指导作用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建构都应以一定的研究理论为基础,因为教学主体及对象的广泛差异性、教学过程的千差万别,所以,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应根据其环境、教师、学生及课程进行相应的调整,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适用的评价体系,而如何评价教学模式的效用则成为难题。

鉴于文章第一部分对于身份理论的论述,我们不难发现它是一种根植于社会关系的理论,任何以社会关系为网格的对于人类行为的研究都是一种认识某种身份、认同某种身份及内化某种身份的过程研究,而所有人类行为的最终目的都指向对于某一个甚至是某几个身份的内化。从这个观点出发,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及所有辅助的设备及个人的参与行为也归属与社会关系的一种,那么适用于广义的社会关系的身份认同理论当然也同样适用于教学模式的建构研究。

根据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身份是不同的。近年来受学者热议的翻转课堂的研究就是建立在教师与学生身份颠覆的基础上的。所以,对于某种教学模式的建构、实践及评测都应以教师与学生对其在教学活动的参与中对各自身份的认同程度为出发点,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在教学模式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这种身份角色认同对于教学活动参与及教学效果的重要性。首先,身份角色的转变理论对于教学模式的研究方法具有延展作用及开拓作用。“角色理论的研究一般包括两种研究方法:一是强调担当者个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着眼于个人内部对社会规定所做出的修正、变更,或将焦点对于个人与这种规定性的矛盾。二是将角色置于社会结构的脉络中,着眼于之约定和外在性。”根据角色理论的启示,任何教学模式的建构都应建立在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与能动性上,在具体教学活动的安排上也应尽可能地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帮助师生完成对于自身新身份的内化过程。所以,对于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不应只设立在一个或几个教学周期之后,而是应当建立一种实时的评价体系,评价及监测教师及学生身份内化过程。其次,任何教学模式的创新都应注重这种创新与传统思维的矛盾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五、结论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改革成为教学研究中备受关注的焦点,在层出不出的研究成果中如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则是众多学者争议最多的话题。通过对以社会学为框架的、身份认同理论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可以以其为研究基础及理论指导,以一种崭新的视角来建构各类教学活动的评价体系,解决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际教学活动脱节的问题,这样,在扎实而有力的理论基础下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研究、课堂建构、教学方法等的一系列研究才更有信度及效度,研究结果才更能应用到实际的课堂实践中,学生在课上及课下的一系列活动才能真正融入到他们新的身份中。

另外,从身份认同理论的深层意义出发,对于教学模式及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不应单纯地把教学活动固定在某种人类行为的层面上,师生、生生关系本身就是一个狭义上的社会,所有人类行为的最终目的都是在属于自己的社会中建立并从心理上接受自己的地位及身份。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所带来的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将摒弃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活动,指导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及形成。从这个层面上讲,人才培养模式从建构到实践都是一种身份的内化过程,充分考虑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才是其探索及发展途中的指南针。

参考文献:

[1]陈映芳.“青年”与中国的社会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郝志军,徐继存.教学模式研究20年:历程、问题与方向[J].教育理论与时间,2003,(12).

[3]宋艳玲.两性权力对比视域内的会话打断研究[J].外语学刊,2016,(2).

[4]万伟.三十年来教学模式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J].中国教育学刊,2015,(1).

[5]徐继存,王传金.教学模式研究:何去何从[J].克山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2).

猜你喜欢

社会学身份建构
论相对独立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之建构
基于OBE理念的非社会学专业“社会学概论”教学改革研究
第九届全国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第一轮)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伊莎白及其中国人类学、社会学考察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