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享经济背景下的创新型设计类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2018-12-06胡喜红
胡喜红
(西安工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西安710032)
一、研究背景
设计活动绝不单纯是一种个人行为,设计作品一经实施,便开始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设计领域常常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而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它所提倡的价值取向可能成为今后主导社会的价值取向,教育所产生的影响会在一代人或数代人中体现出来[1]。目前,陕西省有86所高校,其中22所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这些高校每年开设约90门艺术设计相关专业课程,有约5万名学生受到专业的艺术设计教育,并产生近50万次的设计行为及设计作品。调研显示,98%以上的学生作品仅停留在方案阶段,不具有社会及市场价值;87%以上的学生作业为一次性作品,无法在后续课程中使用;75%以上的学生会选择课程结束将设计作品直接遗弃,产生大量“脱离社会需求的设计作品”。与之相对应的是,社会中有大量的初级设计服务需求缺口。
我们应该顺应“共享经济”时代的要求,以依托云网端为项目基础设施,以高校在校学生设计作品收集得到的大数据为新的生产要素,将物理空间中的社会设计需求,通过虚拟的智能网络与高校学生设计作品的连接,实现社会责任与设计行为的对接,最终衍生成贴近用户需求、具有平台经济特点的项目,在将学生设计作品服务社会的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作为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意识,探索能够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渗透到设计教育中的模式,培养具有鲜明的是非观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设计类艺术人才。
二、设计类人才培养目标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呈几何倍的扩张,高校办学趋同化严重,过于注重高校发展的层次,忽视了高校办学特色。在谈到办学特色时,许多人把它等同于企业发展法则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2]。这句话真的适合高校办学理念吗?高等教育不同于企业经营,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大学不同于科研院所,在于其具有多学科交叉的校园文化氛围与学习教学条件。大学的核心任务是人才培养,而人才培养需要合理的师资配比与校园学术氛围。大学作为当前教育领域的最高层教育机构,肩负着培养和面向社会输送专业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对于就业人群同样重要,因为用人单位和雇主除了要求受雇佣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正在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创新精神、冒险精神,重视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3]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就是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否得到提升。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通过课题教学主导与设计资源共享平台对接的新型教育模式。设计实践是确保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仅仅需要常规的设计理论教学,还需要教师同企业导师一起传授设计相关的理论知识,如市场营销、企业管理、行为心理学、市场推广、财务等一系列的相关的理论知识,而更重要的是学生要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运用设计资源共享平台参与到具体的设计实践中,从实践中去体验创新精神,最终形成独立的设计能力。总之,设计理论与设计实践相结合、专业知识与设计能力并重,是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价值取向及实践基础,也是衡量创新型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由此可见,如何提升设计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艺术类院校教育实现特色办学的核心问题。
三、基于设计资源共享平台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措施
设计资源共享平台是基于共享经济的大背景,利用专业优势采用与市场需求对接的运作模式,教师与学生通过平台了解市场中初级的设计服务需求,教师通过课题教学组织学生参与完成。学生在参与实践项目的过程中,通过项目实践完成专业知识同市场需求的对接,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与特色教育的有机结合。
(一)更新教育观念,优化课程体系,提高课程质量
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正确认识课堂设计教学与市场设计服务需求对接的精神内涵,以培养创新型的就业人才为目标。高校通过合理的设计类课程体系的构建,搭建科学专业的教学团队,营造良好的设计氛围,以合理的政策支撑来完成设计教学同市场设计服务需求对接的积极引导。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知识与技能同步、设计教学与设计实践的对接”。创新型人才教育模式既注重学生自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强调培养学生在未来岗位上“用创业的心态去工作”,创业与就业兼容,创造性地扩展了创新型教育的培养目标,提高了培养效果[4]。通过优化课程体系,确定创新型人才教育的分层次培养目标。基于培养具有独立创新型思维设计人才的总体目标,课程体系构建根据培养需求,确定分层次的创新型人才教育目标。而分层次的创新型教育目标能有效地对接社会设计服务需求,避免了教学资源的浪费。
(二)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紧密相关,“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进行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5]高等院校在政府创新型人才培养政策的引领下,为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而构建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师可以根据培养需要阶段性调整教学模式,或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来实现教学改革的深化。首先,是创新型课程体系的构建,开设以培养学生设计创新能力为目标的设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理论课程帮助学生学习梳理并完善自己专业知识的理论体系,了解设计实践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方案,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软实力的培养。实践课程通过与设计资源共享平台的对接,使学生参与到设计实践之中,学生参与项目洽谈、方案修改谈判、签订合同、项目跟进及项目完成的全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帮助其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其次,高校针对创新型人才培养调整提升教学团队。鼓励各专业教师对设计创新能力培养理论进行分析和总结,参加专业教师进修典型案例的研究剖析培训,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同时,积极聘请校外优秀的企业专家担任实践创新导师,调整教师队伍结构配置,制订学生参与社会设计实践工作计划,提升其设计实践能力。最后,搭建提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平台——设计资源共享平台。设计资源共享平台让学生更深层次地将所学理论知识内容运用到设计实践过程中,还可以有效检验教学成果。鼓励学生参加相关专业的比赛,既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又可以锻炼其创新能力。
(三)实施“特色计划”,启动设计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
当前,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企业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就业,检验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场所就是学生设计实践的各中小企业,而各中小企业如何引导学生创新能力为企业所用,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设计资源共享平台积极引导企业去承担并履行其反哺社会的社会职责。企业应认识到,创新型人才培养不仅可以推进高校教育改革,同时通过人才培养企业也可以为今后的发展挖掘人才。首先,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实现教学与企业设计需求的对接,为学生提供设计实践锻炼平台,通过设计实践全面了解今后就业所要面对的一系列问题,全面了解就业内容,提升创新设计能力。而企业也可以通过实践过程选拔优秀的学生作为企业人才储备。其次,设计相关类企业可以向高校派遣优秀员工及管理人员担任相关课程的设计实践导师,从自身的设计专业领域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指导。再次,企业可以设立相关的专业助学金或奖学金,对贫困和优秀的学生提供技术与资金的支持,帮助学生健康成长,鼓励学生参加相关专业的国内外设计大赛,实现企业社会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了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政府制定相关教育政策,通过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等行政手段,激发企业与高校的积极性,带动各中小企业参与到高校改革试点教育中来,通过互助互利让企业及高校化被动为主动,形成良好的产学研机制。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以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流程,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6]这给我们指出了高校的办学方向。但创新型设计实践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还没有被充分认识,我们需要及时了解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针对不同高校的优势特点,及时制定科学、合理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陈立勋.设计行为与社会责任[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142-144.
[2]李立国.“双一流”背景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调整优化[J].大学教育研究,2017,(4):4-9.
[3]黄兆信,王志强.地方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4]黄兆信,等.以岗位创业为导向的高校创业教育新模式——以温州大学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4,(8):87-91.
[5]韩阿伟.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观文献综述[J].才智,2012,(6):25.
[6]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5-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