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核算研究
2018-12-06合肥赛为智能有限公司
合肥赛为智能有限公司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尤其是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供给侧改革之后,国家更加注重科技研发工作的开展,企业要从科技创新方面提高市场竞争力,而如何能够通过有效的政策来推动企业加强研发投入,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核心话题。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就是其中的代表,这一政策可以减少税基,降低税负,使企业得到实惠。本文在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核算研究的过程中,以相关政策依据为切入点,分析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注意事项,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一、政策依据分析
有关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方面的政策依据主要由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科技部联合发布,最新的政策于2015年11月2日颁布的《关于完善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15]119号,以下简称:国税发[2015] 119号文),该《通知》自2016年1月1日实施,调整相对较大,与2008年颁布实施的《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8]116号)相比,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国税发[2015]119号文有关于人员人工费方面进行了调整,增强了全面性,将原“在职直接从事研发活动人员的工资、薪金、奖金、津贴、补贴”可扣除的政策基础上,进行扩充,对于“外聘研发人员的劳务费用”也纳入加计扣除之中。增加了灵活性,有利于企业研发人才队伍的壮大和加计扣除金额的增加,企业可根据规模完善对研发人员的管理。
(二)国税发[2015]119号文对于直接投入、折旧费用、无形资产摊销费用也进行了调整,适当的扩大了范围。比如说,对于原“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的折旧费或租赁费”可加计扣除的政策,调整为“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的折旧费”,取消了“专门”的限制,扩大了折旧费用的范围。与此同时,有关研发费用和生产经营费用方面,企业需要分别核算,并保证对各项费用支出准确、合理归集,对于一些划分不清楚的费用,不能实施加计扣除,以增强加计扣除的合理性。
(三)国税发[2015]119号文从对于原要求企业“必须对研究开发费用实行专账管理”做出了重新调整,调整之后变更为“对享受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按研发项目设置辅助账”,有利于企业减少会计核算的压力,但是只对企业研发费用和生产经营费用划分清楚的才可以加计扣除,划分不清楚的,则不在加计扣除范围之内。
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前期管理
(一)高企身份认定方面。需要由科技、财政、国税和地税四部门组成认定小组,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联合审批,在这一过程中,由科技厅主导负责,程序要合规,资料要齐备。
(二)主管税务机关方面。如果在登记过程中,存在异议,主管税务机关可以与企业沟通,责令其提供地市级(含)以上政府科技部门开具的研究开发项目鉴定意见书,根据意见书进行复核[1]。
(三)财务管理方面。为了提高对科研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增强管控效果,企业可以选择具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和税务师事务所,进行有关工作的处理,对于当年可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出具专项审计报告或者是鉴证报告作为依据[2]。企业对于研究开发费用的管理要更为精细化,专人、专职、专账负责制,规避一些弄虚作假和资金使用不当的行为发生。
三、精准核算研究开发费用的建议
(一)做好新研发项目的备案工作
企业新的研究开发项目要享受加计扣除的优惠政策,需要根据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经过董事会或者经理会议来做好立项工作,然后向税务机关申报,进行项目备案。立项过程中,要形成标准化文件,包括项目名称、内容、研究人员、经费预算、研发期限等等,便于相关部门可以根据这些资料对新的科研项目进行评审,然后按照流程,向主管科技部门和税务机关备案。
(二)针对性的会计核算政策建立
公司的高层对于加计扣除以及项目情况要详细了解,并组织相关的碰头会,由公司高管、财务部门、技术部门等对于该科研项目进行认真分析和深度讨论,理解技术开发费用加计扣除的政策和具体应用,然后由财务部门负责制定针对性的财务管理方案,分析研发计划的合理性,实施全过程动态管理,及时考核阶段性工作进展情况,如果存在问题,要采取有效措施合理调整[3]。
(三)加强对相关资料和凭证的管理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工作的开展要根据相关的凭证和资料进行确认,必须保证资料齐全,按时提供,实现费用列支真实、准确,避免重复和漏项现象的出现。财务部门作为主要负责部门,必须对项目进度情况及相关资料进行归集和整理,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要严格区分生产用和研发用、编制研发领料单、审批单等辅助核算。并在账面准确反映,保持账目与实际情况的统一性。
(四)建立研发费用辅助账
为了保证有据可依,有档可查,企业应当建立研发费用辅助账。首先,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研发需求科目,并建立凭证体系,保证其完备性;其次,对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和汇集,具体要包括研发费用明细账以及与研发活动有关的有效凭证等,然后根据不同项目、不同年度建立研发费用辅助账,接下来需对有效凭证和辅助账进行比对核查,保证其精准性。
(五)合理确定多个研发项目共同费用分摊标准
通常情况下,企业研发项目存在多个项目共同开展的现象,尤其是一些研发实力较强的大型企业,企业为了降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成本,就会存在一台设备、一个研发人员、一个专利技术等同时被多个项目小组使用的情况。因此,如何进行项目组费用的分摊就成为了加计扣除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根据相关规定,由多个研发项目共同承担的研发费用,需在各个项目之间合理分摊,分摊的标准是按照每个资本化项目直接成本所占的比例或按照每个资本化项目所耗费的工时比例进行分配。对于合理性的体现难以把握,从企业的角度而言,科研项目需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成本分摊越少,越有利于项目效益评价,越有利于项目小组绩效的增加。
总体而言,新规国税发[2015]119号文对审核程序进行了简化,对加计扣除费用范围进行了拓展,但对该项优惠政策的管理方面要求较为严格,有关于年度核查面必须保证在20.0%以上,因此,企业应在合理确定多个研发项目共同费用分摊标准方面加强管理,提高风险意识和管控能力。比如说对于研发人员工时情况编制针对性的分配表,作为分摊依据。(1)若科技人员同一时期在多个项目中担任相应的研发角色,在工时分配表编制过程中需要依据参与各个项目的工时情况,有关研发人员的薪资待遇支出,需要根据实际参与项目的工时进行具体分摊,并将工时分配表存档留查。(2)若科技人员属于兼职研发工作,在研发的同时,还在生产或其他岗位任职,或某项目研发周期较短,应当编制工时分配表,并采取按月汇总的机制,主要的依据是该科技人员每月实际从事研发的时间,依此进行工作人员人工费用归集。目前研发费用分配比例确定仍缺乏统一的标准,随意性明显,比如折旧费用与长期待摊费用、直接投入、无形资产摊销费用等均会涉及。如果支撑依据不合理或者是缺失,单一的进行某一百分比核定是不符合要求的,难以通过检查,而审批单的设置可以对分配比例的设定进行有效说明,为研发费用再分配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六)使用会计电算化提高核算精度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要使用高科技的财务软件和信息化手段,来提高研发费用核算的效率和质量,并实现对项目研发费用使用的动态化管理,将技术开发费用加计扣除项目、项目进度、资金使用、费用归集等进行一定的关联性分析,可以通过模型来分析资金使用过程中的风险,制定科学的控制策略,提高管理水平。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要加强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并有效利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来降低企业税收负担。在这一过程中,要详细了解这一政策的相关要求,对资金使用过程进行有效监管,计提项目准确,相关资料齐备,项目进度合理,账目清晰,并利用会计电算化、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手段,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为高新技术企业更好地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