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相互保”
2018-12-06王玲编辑吴越
文/王玲 编辑/吴越
“相互保”以普惠保险为契机,使保险产品回归风险保障职能,在细分客户群体、担当社会责任、创新产品与服务等方面实现了改造升级。
近期,支付宝的一款互助保险计划“相互保”颇受关注。该产品自2018年10月16日由蚂蚁保险、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以下简称“信美相互”)联手向蚂蚁会员推出后,很快积聚了超高人气,上线一天加入成员人数即达百万。截至11月8日,人数已达到1700万。
“相互保”的本质与特点
“相互保”本质上是依托互联网,将保险产品特性与众筹形式结合的产品。
“相互保”只能在支付宝互联网平台上购买。根据规则,只要是芝麻分650分及以上的蚂蚁会员(60岁以下),满足一定健康条件即可免费参与,获得包括恶性肿瘤在内的100种大病保障。平台每月会进行两次公示,在公示日,确诊赔案会在适度隐藏敏感信息的前提下,给予公示并接受异议申诉。公示无异议的所有赔案产生的保障金,加上规定的10%的管理费,会在分摊日由所有用户均摊。分摊划款日为每月14日及28日,由支付宝自动划款。确诊患病,只需手机拍照上传相关凭证,公示无异议后就能一次性拿到保障金。加入保障计划后,会有90天等待期。
作为保险产品,“相互保”实行大病众筹互助计划,采用分摊机制,用户在参加时并不需缴纳任何费用,而是根据实际出险情况,均摊保障金及管理费。所有投保该产品的用户均拥有“0元加入,先享保障”的权利,同时在有用户出险时分摊保费。分摊额度与成员的实际重疾发生率高度相关,官方预计,第一年参与成员每人需分摊的实际金额约在两百元以内。根据参与规则,获赔金额则要看用户初次确诊重疾时的年龄:不满四十岁,赔付金额为30万元;超过四十岁,则为10万元。
“相互保”的运作机制
购买“相互保”的投资者,加入“相互保”互助计划后,会拿到一份《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相互保团体重症疾病保险》的团体险合同。投保人为蚂蚁会员(北京)网络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保险人为信美相互,而投资者和千万参与“相互保”的蚂蚁会员则是被保险人,保险期限为一年。这是一份人数永远在变化的团险大单。
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于2017年5月5日正式获得中国保监会开业批复,并于5月11日取得工商营业执照,是国内首家成立的相互人寿保险组织。其业务范围主要为普通型保险,包括人寿保险和年金保险、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其中,会员产品保费收入占全部保费收入的比例不得低于80%。工商资料显示,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资3.45亿元,持股比例为34.50%,为信美相互的第一大股东。
阿里巴巴财报披露,截至2018年9月30日,支付宝的国内年度活跃用户超过7亿,其中70%的用户使用3项及以上的支付宝服务。依托支付宝的资金平台,背后有庞大的支付宝会员做支撑,产品设计平民化、便宜又便捷,“相互保”一出世就一鸣惊人。
“互相保”的发展历史
相互保险的雏形是“互助会”。欧洲早期就有所谓的“基尔特互助会”,以中世纪德国的“共助金库”为代表,在当时颇为流行。ICMIF(国际相互保险联盟)的研究表明,截至2017年年末,全球相互保险收入占全球保险市场总份额的26.8%。全球排名前50的保险公司中,共有9家相互型保险公司,其中,日本2家、美国7家。2007年美国金融风暴后,人们发现相互保险公司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要优于其他保险公司,相互保险也因此在全球范围内重新进入了发展快车道。
2005年,我国出现了第一家相互制保险公司——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2015年,原保监会发布《相互保险组织监管试行办法》;2017年,三家相互制保险公司的申请获批,分别是信美相互、众惠财产相互保险社、汇友建工财产相互保险社。最近,银保监会又批准了有约70年历史的法国教育健康相互保险公司在北京设立代表处。三家已经获批成立的保险社中,汇友建工相互和众惠相互专注的是财险领域,信美相互则获得了经营寿险业务的许可。
与传统大病保险的区别
收费模式不同。一是传统保险产品采取先定价、收取固定保费的模式。投资者在传统保险公司投保,保费支出是确定的。比如一位30岁的投资者投保长期重疾险,如保额为10万元(大病险),每年须缴纳3000元以上。而“相互保”下,客户的保险费支出是出险后的实际理赔支出,分摊较低。参考大病众筹计划做得比较突出的“水滴互助”,其“中青年抗癌互助计划”,18至50周岁的参与者每年付费不到30元,患癌时能够获得最高30万元的赔偿。这对中低收入的消费者来说很有吸引力。二是“相互保”收费方式采取均摊方式。这种一刀切的收费方式,不同于传统健康类保险产品风险概率越大保费越高的保险原理。
销售渠道不同。传统大病险更多的是线下销售,投保人个人通过保险代理人员与保险公司签订投保单,保险公司对被保险人进行身体状况核查,依据如实告知的情况以及体检结果,决定是否接受投保人的申请,并出具正式保单。“相互保”只能在支付宝APP上实现投保,支付宝PC端没有相应功能。在支付宝首页搜索“相互保”,或通过“支付宝-我的-蚂蚁保险”找到相应服务入口,自主选择授权芝麻分评估、签署付款授权服务等协议后,就可加入保障计划,全部是线上操作,没有线下渠道。
盈利模式不同。传统大病险的主要收入来源是顾客交的保费与赔付金额的差额,以及保费资金的投资收益。而“相互保”收入来源于管理费。根据规定,信美相互按赔付金额收取10%的管理费,出险越多,管理费收取越多。但现实情况是,目前尚不能覆盖成本。今后,信美相互希望在逐步进入稳定运营期且能够略有盈余时,通过提供医疗服务、健康管理等多种方式,回馈成员。
风险控制与理赔方式不同。传统大病保险,顾客须先交保险费,出险后申请理赔,因此保险公司会出现“惜保”的情况。保险公司往往会倾向于从严解释保险条款,赔付调查非常严格。而“相互保”的风险控制则更加成熟有效,主要通过健康条款限制、90天等待期等传统方式控制风险。如投资者曾单次申请超过2万元以上的疾病理赔申请,或曾被拒保、延期、加费,或者近两年连续服药超过30天或连续住院超过15天,或患有肿瘤、脑梗等严重疾病,则不符合条件,不能投保。这意味着那些长期吃药的轻度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也不能参加保障计划。除此之外,“相互保”还利用大数据平台,限定投保人群,如支付宝的实名认证、芝麻信用650分、60岁以下等限制。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仍然是对风险控制的最大挑战。未来“相互保”需要更大的投入,利用大数据优势,积极推进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建设。
保障不同。传统大病保险大都是长期保险,甚至是终身保险,老年人患病可获得赔付,保额则可以根据自己实力选择,保单往往有现金价值。而“相互保”能获取保障的对象年龄在60岁以下,且保障金额在30万元以下,相较传统大病保险有以下劣势:第一,保障额度不够高。39岁以下保障额度为30万元,40—59岁保障额度为10万元;而现实中,重大疾病患者和家庭所需要的医疗成本远高于这一数额。据统计,2017年重大疾病人均赔付金额约20万元。随着靶向治疗等手段的使用,40万—50万元的花费也变得常见。第二,保障期限不尽合理。“相互保”会在60岁后自动退出,而重大疾病的发病率在60岁之后会进入高发期,却反而得不到“相互保”的保障。因此,“相互保”作为重疾险的一种辅助,更适合没有更多商业健康保障的群体。
另外,“相互保”引入区块链技术,保证运作的公开透明,且赔付记录不可篡改,网站上会公布被救助会员的信息,每个会员都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保费流向何处。“相互保”每月7日、21日对申请赔款案件进行公示,无异议案件再进行赔款。
对传统健康保险的影响
一是可提升大众健康保障意识。“相互保”不会替代传统重疾险,其更大的意义在于利用“互联网+保险+互助”的模式提升大众健康保障意识。据保险行业协会统计,目前,购买健康险的群体仅占6.7%。“相互保”作为在中国市场刚刚起步的险种,也为大众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二是对保险供给侧创新的积极尝试。“相互保”更加强调保险的保障功能,回归保险初心,定价机制更加体现了保险“人人为我,我为众人”的本质,为保险行业输入了新鲜血液。目前,“相互保”刚开始运营,所收管理费还难以覆盖运营成本,客户群体也仅局限于蚂蚁会员,对传统大病险的冲击不大,但其创新思路则有助于行业更加健康地发展。
三是为低收入人群提供了低成本医疗保障。传统大病险产品保费相对中低收入家庭来说,可望而不可即。尽管我国基本医疗保险保障水平在不断提升,但仍不能满足需要,迫切需要商业健康保险予以补充。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指数报告》指出,2010—2017年,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密度由50.5元/人增长至315.8元/人。尽管增长较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相互保”的“零进入,低分摊”缓解了低收入家庭对于大病的经济压力与心理压力。这是对传统大病险的有力补充,但不是替代:最高30万元的保额对经济实力强的群体远远不够,长期重疾险产品仍将是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