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野外大熊猫濒危状况得到缓解
2018-12-06胡利娟
文/本刊记者 胡利娟
2017年,我国开创性地启动了圈养大熊猫野外引种试验。
2018年7月,大熊猫“草草”连续两年野外引种取得成功,顺利诞下龙凤双胞胎。
调查显示,目前,全国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数量从15个增长到67个,53.8%的大熊猫栖息地和66.8%的野生大熊猫种群纳入到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中。受保护的大熊猫栖息地面积从139万公顷增长到258万公顷。我国大熊猫野生种群从七八十年代的1114只增长到1864只。
“而这些重要成果的取得,离不开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8月16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保护司司长杨超在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成果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尤其是大熊猫保护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大熊猫保护事业的科学发展。
大熊猫绝不是宠物
被誉为“国宝”的大熊猫,既是我国特有的物种,也是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的友好使者,深受大家喜爱。
“大熊猫绝不是宠物,它们真正的家在野外。”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党委副书记、常务副主任张和民强调,不能因为野外存在风险,就把野生种群捕回,保护动物并不是仅仅保护这个物种,更多的是保证它们与自然界共生,持续进化并在自然场合中,发挥作用,拥有一席之地。
根据大熊猫研究结果表明,野生种群对大自然的适应能力依然良好。这说明大熊猫并没有被自然选择抛弃,它们理应继续在野外生存繁衍。
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份子,大熊猫对生物多样性的意义重大,但这并不代表圈养是它们最好的归宿,自然有其规律,出生和死亡都是正常的,应以平常心看待。
“护野生大熊猫,不仅是保护这样一个物种,同时也是保护大熊猫所在栖息地的完整生态系统。”张和民称,大熊猫保护要遵循“就地保护为主,易地保护为辅,两者相结合,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
作为恢复和重建野生种群的重要手段,将人工圈养繁殖的野生动物野化训练后放归自然,补充野外种群,增加野外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是濒危野生动物繁育的重要目的之一。
那么,如何判断大熊猫放归自然是否成功?张和民介绍说,第一个阶段是具备野外生存能力,能够在野外艰苦的环境条件下存活下来;第二个阶段是在野外找到配偶,能够得到交配的机会;第三个阶段是在野外有后代,实现种群延续。“只有在三个阶段都成功了,才能完成开展大熊猫放归自然的真正目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放归自然成功。”
据了解,目前,人工圈养大熊猫放归了9只,存活7只,在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研究中已经取得阶段性成功。其中,异地放归救护野生大熊猫“盛林1号”和“芦欣”等,已经在栗子坪自然保护区繁殖了后代。
“大熊猫放归自然是需要不断探索的科学问题,在放归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各样不可预知的风险,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探索大熊猫放归自然的脚步不会停止。”张和民表示,野生种群生活在野外,不可避免面临自然界各种因素威胁,如天敌、自然灾害等。但也只有在野外状态下,大熊猫才能不断进行繁衍进化,不断适应自然。把它们全部圈养起来,并不符合保护的初衷和目标。全国圈养大熊猫数量现达到518只,对大熊猫的物种延续起到很好的作用,可以说哪怕经历较大灾难,大熊猫也不会因此灭绝。
圈养种群健康有活力
今年七月,大熊猫“草草”成功野外引种,这不仅为圈养和野外大熊猫遗传交流提供了新的途径,还为保持圈养大熊猫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提高种群活力做出重大贡献。
杨超说,从2003年起,我国启动了圈养大熊猫的野化培训和放归研究。现已放归圈养大熊猫9只,存活7只,并获得7项国家专利,建立了大熊猫野化培训和放归的技术体系。
同时,还建成大熊猫全球基因资源库,对大熊猫精子、细胞、干细胞进行长期保存;完成了全基因组测序,加速了大熊猫生命解码进程,填补了大熊猫基因组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空白;通过遗传学研究,阐明了大熊猫如何选择最佳配偶的问题;揭示了野生大熊猫生境需求规律,为采取人工干预、促进走廊带建设与野化放归提供了科学依据。
此外,我国通过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不断完善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使得野外大熊猫濒危状况得到进一步缓解,圈养种群遗传多样性不断上升。
“圈养大熊猫繁育实现了优生优育、优质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杨超称,我国建成了以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为主体的圈养大熊猫种群繁育发展体系。通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成功攻克了大熊猫发情难、配种受孕难和育幼存活难等三大难题,并进一步加强大熊猫遗传学研究与管理,推动种群单位间的基因交流,种群发展的重点从单纯的数量增长向提高遗传质量转变。全国圈养大熊猫种群的平均亲缘关系值逐步降低,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不断上升。
据了解,截至2017年底,我国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首次突破500只,达到518只。经统计学预测,大熊猫圈养种群保持90%遗传多样性的时间可达200年,已基本形成健康、有活力、可持续发展的种群。
为实现大熊猫稳定繁衍生息,杨超透露,总面积2.7余万平方公里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试点工作已经启动,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正在积极推进。此举将推动大熊猫栖息地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促进栖息地板块间融合,增强大熊猫栖息地的联通性、协调性、完整性,以合理调节种群密度。
熊猫文化世界共享
作为世界和平、友谊的象征,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大熊猫被赋予了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
近些年来,我国积极推动大熊猫保护的全球行动,大熊猫科研成果实现全球共享。
杨超介绍说,一方面,开展大熊猫保护国际合作研究。目前有17个国家、22个动物园与我国开展了大熊猫保护合作研究项目。在外参与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的大熊猫数量58只,在国外繁育存活大熊猫幼仔47只,其中31只已按规定回到国内。
另一方面,搭建全球大熊猫保护合作交流平台。通过定期举办大熊猫保护国际国内会议。如:大熊猫国际会议,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大熊猫保育教育研讨会,大熊猫繁殖技术年会等,交流和探讨大熊猫保护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成果。
除此之外,还打造国内科研合作平台。建立了四川省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学重点实验室。2018年6月成立了大熊猫国家公园珍稀动物保护生物学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与数十家国际保护机构和组织建立科研合作关系,数百名国内外核心骨干专家学者参与其中,为相关科研合作单位提供实验平台和教学研究基地、培养专业人才,为大熊猫等珍稀动物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为让“熊猫文化 世界共享”,我国将举办首届中国大熊猫国际文化周活动,从而推动以大熊猫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走向国际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