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院校专业对接产业发展与深度产教融合研究*

2018-12-06严文超段利英

科技与创新 2018年22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职业院校

严文超,黄 蓉,段利英



职业院校专业对接产业发展与深度产教融合研究*

严文超,黄 蓉,段利英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0)

进入新世纪以来,职业教育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但受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影响,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两张皮”问题仍然存在。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等相关概念入手,对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现状进行分析,从专业对接产业、产教融合具体举措等方面,分析了产教融合的具体途径,并通过分析产教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职业院校;专业对接;产教融合;运行机制

经过20多年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经从数量增长、规模扩张逐渐转向内涵发展,办学环境与教学条件持续提升,职业教育进入新时期后示范阶段,但是企业却普遍反映当前职业院校毕业生实践操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学生适应工作环境与岗位的时间较长,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一方面是社会对于职业技能岗位认知存在偏见所致,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当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不足。对于地方而言,地区职业院校专业与产业对接不紧密,或者不适应,也导致了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出现两张皮现象。要解决这一问题,职业教育就要把握好“五个对接”,即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企业文化对接。其本质就是要做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十年来,职业教育对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实践探索,产教融合也成为了一种基本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职业院校与区域行业企业开展了一系列产学研合作[1]。但是仍表现为一种浅层次的合作,往往是政府力推,学校期待,而企业缺乏主动性、积极性,使得校企合作模式松散、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许多地方院校或企业对于产教融合的认知也比较狭窄、片面,还停留于简单的订单班模式,但是单纯的订单班往往仅针对某个企业,其人才培养标准的适用范围过于狭窄,而多数企业也无法每年接收订单规模的学生,导致无法持续。此外,大部分三、四线城市的高职院校难以找到能够开展长期合作的规模企业[2]。

为分析和解决以上问题,本文将以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及宜昌市作为研究实例,以阐述专业对接产业与深度产教融合的运行机制。

1 专业布局要紧密对接地方产业发展

近几年来,宜昌市抢抓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上海自贸区等开放开发战略机遇,谋划打造长江三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宜新欧、宜蒙欧水公铁联运国际物流新通道,湖北自贸区宜昌片区,国家级三峡经济枢纽新区,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三峡临空经济区六大开放合作战略平台,大力实施产业集聚,着力培育十大千亿产业,包括精细化工、食品饮料、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及新能源、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物流、文化创意、旅游10个产业。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是宜昌市市政府主办的省级示范院校,为更好地服务地方发展,学校近年来不断优化专业设置,力争把专业建在产业上,专业集群发展。通过瞄准产业、紧贴行业对接岗位,调整专业布局,目前招生专业42个,涉及旅游、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交通运输、生物化工、农林牧渔、土木建筑、食品药品、文化艺术、财经商贸、教育、医药卫生、轻工纺织13个专业大类,规划建设信息类、医药卫生类、农林类、装备制造类、电商物流类五大专业群。

要解决好专业对接产业的问题,关键要做好人才培养供给侧的改革,注重专业内涵的建设,要始终坚持开门办学,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需求为依据,使得人才培养规格满足产业转型升级技术要求,教学内容基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职业院校要加强专业调研,通过地方政府部门,如经信委、人社局等,了解地区产业发展情况,掌握经济统计数据及企业用人需求情况;广泛开展职业院校企业交流活动,确保每个专业的学生深入走访20家以上的相关企业,归纳总结本专业不同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了解技术发展现状,使专业真正建在产业链上。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部分专业对接地方产业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部分专业对接地方产业情况

2 把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作为教育教学改革关键点

2014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意见》强调,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对于职业教育有着重要意义。通过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可以促进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以提升技能操作水平[3];通过产教融合,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手段与方法,校企联合开发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产教融合对高职院校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高职院校教师只有不断自我提升才能适应产教融合的教学要求;通过校企合作,进行企业科技攻关、开发新技术、新工艺,可以有效提升企业创新水平。近年来,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一系列教学改革,包括临床医学乡村医生培养、机电一体化专业第三方学业评价、校内动物医学宠物医院、恒信汽车维修校内基地、现代物流云创平台等等,通过深度的校企合作,改革教学模式,取得不错的教学成果。

3 深度产教融合的具体举措及表现

3.1 改进订单培养,加大现代学徒制试点

此前,校企合作多数表现为单纯的招工需求,解决学生顶岗实习或者就业问题,而对于人才培养的过程和专业教学少有关注或参与,导致学生对于企业认知不足,企业也对学生的技能水平不太满意。开展现代学徒制,校企作为双主体单位,学生具有双导师、双身份,教学也有双场地,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生产资源、高技能师资;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各自承担教学任务,可以培养更具有实践技能的人才,形成良性互动。但目前,地方企业对于这种模式普遍认识不高,缺乏长远的规划,且培养成本也是校企双方的一种顾虑。政府在引导方面要重视配套政策,以激励企业的积极性。

3.2 开展集团化办学,使专业群与产业链紧密相连

通过政府牵头组建职教集团,将地方的中职学校、高职学校、规模企业、政府相关部门等联合在一起,成立理事会及分理事会。通过职教集团,开展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从中职阶段就和地方企业紧密合作,经过“3+2”的联合培养,使得产教融合更加深入。每年定期开展分专业群的职教集团理事会,介绍企业人才需求以及技术发展现状,共同研讨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及实训体系,以确保人才培养与时俱进,学生实践技能水平符合企业预期。宜昌市经市教育局牵头成立了三峡职教集团,联合市经信委、人社局等部门,涵盖了宜昌3所高职、10余所中职学校、100余家企业单位,宜昌市委副市长每年亲自主持召开年度理事会,总结前期工作,并部署后期工作。

3.3 构建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要邀请企业具备深厚行业背景、丰富工作经验、良好表达能力的员工在校任教,可以弥补专业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促使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特别是对于一些实践技能水平高超、在行业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员,可以聘请为技能大师,建立大师工作室,指导学校师生专业学习。同时,学校要安排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提升专业技能与业务能力,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通过人员互派,加强校企联系,了解教学实际与生产实际,有利于深化产教融合。

3.4 构建校企联合技术协同中心,开展技术合作与交流

面向企业的创新需求,依托重点专业(群),校企共建研发机构。面向国家重点发展产业,提高专业的技术协同创新能力,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建立健全成果转化制度,提升教师创新成果向产业技术转化的积极性。近三年,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与宜都市仝鑫精密锻造有限公司开展联合科技研发,获得省市级科技进步奖多项,新产品为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几千万,体现了深度的产学研合作,也促进了有关教师科研水平的提升。

3.5 成立技能培训与鉴定基地

随着转型升级,企业越来越重视员工技能培训,由于职业教育专注于职业技能培养,在教学场地、师资、教学设备等方面有优势,职业院校也应该把技能培训社会服务做大做强。通过成立技能培训与鉴定基地,将实训教学与职业资格要求紧密联系,将企业员工培训作为职业教育的一部分。最近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行重视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这是职业教育加快自身发展、服务社会的又一良好机遇,是产教融合最佳切入点。

3.6 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践基地,引企入校

职业院校的实践教学占比超过50%,学生通过实训掌握操作技能,以达到岗位能力要求,但是实训室建设方案与设备购置往往存在资金投入不足、与产业实际关联不够、设备台套数不足、师资能力不足等问题,使得实践教学层次较浅或者效果较差。

通过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践基地,企业参与实践基地的建设,可以紧密产与教的关系。企业可以通过捐赠设备、培训师资、共同开发实训任务书等方式参与基地建设,实现资源共享,让学生获得更多实践机会,也可以紧贴技术前沿。

4 完善产教融合运行机制

4.1 搭建政校行企四方合作的模式

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为校企合作牵线,同时在政策和经费方面给于支持,鼓励和扶持企业与学校开展合作,促进产教融合,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优秀技能人才,并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技术改进等,确保职业教育与地方产业紧密联系。

4.2 建立可以量化的考核机制

由相关政府部门牵头成立产教融合考核小组,定期对产教融合的项目进行绩效分析,包括技能培训、师资提升、科技研发、资金投入、经济效益、教学成效等,建立评价流程与考评标准。将考核结果与学校财政拨款、企业税收政策等相关联,促进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同时也督促职业院校把产教融合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4]。

4.3 完善产教融合制度与管理

建立系统全面、便于实施的制度体系,包括权责分明合理的校企合作协议、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办法、企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项目经费使用管理办法、校企联合人才培养考核评价办法等,同时充分研究学习国家有关制度,比如《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通过制度保障产教融合落实。

总而言之,职业教育离不开产教融合,职业院校的发展要把专业与产业对接起来,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通过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加强校企合作,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职业教育引入更多资源,实现多方共赢。

[1]杨运鑫,罗频频,陈鹏.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机制创新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4(4).

[2]王玲玲.现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模式构建及实施途径[J].湖北社会科学,2015(8).

[3]陈良.职业院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校企合作机制建设的实践探索[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22).

[4]张振飞,张艳芳.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职教论坛,2015(20).

G712.3

A

10.15913/j.cnki.kjycx.2018.22.146

2095-6835(2018)22-0146-03

宜昌市社科联项目“宜昌地区职业院校专业对接产业发展与深度产教融合运行机制研究”(项目编号:ysk18kt094)

严文超(1986—),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研究生,讲师。

〔编辑:严丽琴〕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职业院校
百万扩招下高职校企合作演化稳定性分析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新模式探索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健康中国背景下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