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武报恩寺惊天骗局成就的惊世建筑
2018-12-06
国内叫“报恩寺”的庙宇不少,但川北平武县报恩寺,被认为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好的明朝宫殿式佛教建筑群。这座距今约580年的“深山宫殿”,背依群山,面临涪江,掩映在黛色参天的古柏丛林中,在青山绿水衬托下显得古朴静雅,雄伟壮观。
素有“缩小版故宫”之称的报恩寺,是一座有趣的建筑群。据称,它缘起于一场惊天骗局,成就了惊世圭臬,完成了一段令人毛骨悚然的刀尖上的舞蹈。
川北的热辣阳光,在这座气势恢宏的全楠木建筑下投映出浓重阴影,也让我在历史的褶皱中,隐约看到了芸芸众生艰难劳碌的身影……
本想造王宫,无奈改寺院
报恩寺之所以保存至今并原貌呈现,很大程度是得其地理,为北川、青川两县的大山大水所护佑。宋代诗人邵稽仲《龙门故城》诗曰:“峭壁阴森古木稠,乱山深处指龙州,猿啼鸦噪溪云暮,不是愁人亦是愁。”这是对僻壤平武的真实写照。以我这些年的行游经历看,平武周遭的险峻逼仄,完全可以和蜀中有名的二郎山、巴郎山、夹金山、鹧鸪山等媲美。
在四川越来越多偏僻之地与高速公路打通气脉的今天,平武报恩寺静卧在重重山岭里,犹如一个童颜鹤发、独守宁静的道仙,凭借自身功力,吐故纳新于自然山川中,在历史的日月光华中矍铄挺立,没有半点颓废的样子。
报恩寺,最初是作为深山王宫而建,迫于龙颜震怒、面临株连之罪,不得不改建成大型寺院——这是近600年关于报恩寺的记载里,最为惊艳的一页,如风过树动,张扬着民间智慧的华丽虬枝。
左右页图:位于川北平武县城的报恩寺气势宏伟,由于地处偏远,有大山大水的护佑,再加上当地老百姓的自觉保护,因此保存得较为完好,在青山绿水的衬托之下显得格外古朴、幽静。
左右页图:报恩寺建制恢弘,整个建筑群位于一条中轴线上,寺庙前的广场上还建有华表和金水桥,布局基本与故宫相同。沿着中轴线进入山门,院落众多,层出不穷,大雄宝殿、天王殿、万佛阁等主要建筑依次矗立,形制雄浑、古朴,堪称明代建筑的杰作。
报恩寺,由明代龙州(今绵阳市平武县)宣抚司世袭土官佥事王玺、王鉴父子奉圣旨主持修建。作为白马王氏土司世袭家族,王玺从他祖父王祥以下都是为朝廷立过大功、也受到重用的牛人。王玺本人出身世家,“貌异而才优”,自然也算个牛人。既是牛人,就得整些“牛皮哄哄”的事来。
明正统年间,王玺进京朝贡。此时正值明英宗登基不久,经过前面五位皇帝的经营,国家已恢复稳定,经济繁荣。来到北京,这位土司看到紫禁城层楼叠阁,巍峨宏丽,殿角悠悠不绝的风铃声,像在显摆君临天下的霸气。这让王玺羡慕不已,他可能想,自己何不也修一座王宫过几天好日子?再说了,龙州离京师相隔数千里,关山险阻,随便咋折腾,还能整出啥幺蛾子出来?
于是,王玺用重金聘请了几名曾参与修建紫禁城的工匠,带回龙州,大兴土木,历时七载,经王玺、王鉴两代土司的努力,终于建成这座“缩小版故宫”。这一年,是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
不过这事儿很快传到明英宗耳朵里去了,他听说四川冒出个山寨王宫,龙颜震怒,王玺被宣进京,但无论怎样审查,他就是不认账。无奈之下,皇帝就派一个谭姓钦差大臣入川查勘。王家得到消息,紧急请来工匠将王宫改头换面,鼓捣成一座像模像样的佛教寺院。
谭钦差来到龙州后,出现在眼前的分明是一座金碧辉煌的庙宇:四大天王威武雄壮,千手观音神态端祥,钟罄法器样样具备。尤其让他亮瞎眼的是,大雄宝殿正中,赫然供奉着“当今皇帝万万岁”的九龙牌位……此时,王家夫人也心领神会,趁机送给谭钦差黄金美女若干,又梨花带雨哭诉自己的相公如何如何冤枉。
于是,谭钦差回京复命说:陛下,那王玺是个好人啊,他修建的根本不是王宫,而是为您老人家祈福祝寿的报恩大寺呀!英宗皱皱眉,信了,马上传旨给王玺加官两级,由从七品的龙州土通判,升为正六品的龙州宣抚司世袭土官佥事,命“报恩寺”改为“敕恩报恩寺”。王玺父子感恩不尽,将圣旨刻成石碑并修碑亭保护起来。这座碑亭,至今立在大雄宝殿庭院里。
当然,这只是民间传说。王玺父子为啥要修报恩寺,正统史书当然另有说法:平武当地志书《龙安府志》认为,父子俩确确实实是出于对皇上的感恩,也想利用宗教来巩固自己的世袭统治,这才修了庙宇。无论如何,白马王氏土司世袭七百多年,从京城聘请工匠建成的这座经典建筑群,已成为饮誉华夏的珍贵文化遗产,所谓正史野史的争议、流言,在这座苦心建造的古寺面前已经不重要了。
保存完好的“缩小版故宫”
绵阳市平武县,古称龙州,先秦时为氐羌民族聚居地,是氐人所建白马国的一部分。县境内的南坝镇,是三国时魏将邓艾率三千精兵偷渡阴平道,克绵州(今绵阳)、陷成都的古战场。历史的刀光剑影,早已如滔滔涪江远逝于时光的河床中。
报恩寺位于平武县城中心,山门为单檐歇山式,层层台阶逐级而升,门上横匾高悬,上书明代蜀中文学家杨升庵题写的“敕修报恩寺”。
寺前广场上有“华表”两座,寺内有“金水桥”三座,布局完全是故宫前庭的样子。山门外,是一对八字墙,形制也极似故宫的排场。山寺背后,大片参天古树和低矮灌木,幽深、青绿,掩映着这座明代大寺院的巍峨身影。
进寺去,见大门路边台上有彩塑的四大天王神像,虽然色彩有些脱落,但胜在雕刻精细,神态威武,一看便知与那些现代仿制的神像是不同的。
寺院由钟楼、天王殿、大悲殿、华严藏、大雄宝殿、碑亭、万佛阁等主要建筑构成。以大雄宝殿为中心,分为前中后30个院落。
对于报恩寺,《平武县志》中是这样介绍的:报恩寺东西长278米,南北宽100米,占地面积2.7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518平方米。格局次第升高,主体建筑布置在一条中轴线上,附属建筑左右对称配列,相互烘托,浑然一体。
报恩寺的镇寺之宝,是一座重5吨、高11米、直径7米的转轮藏经,是十足的庞然大物。这也是我国现存三座转经轮中最完整的一座。那天下午,在华严藏殿,我和两个朋友试着去合抱,并没成功。寺院住持说,这转轮藏经历经几百年仍可转动自如,甚是罕见。转轮藏边上的雕龙栩栩如生,大有蓬勃飞腾之势。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楼庆西所著的《极简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称:平武报恩寺,是目前我国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群之一,修建以来皆受到历代官府的明令保护,历经近580年未遭受大的破坏,所有建筑、木雕、石刻、泥塑、壁画、神像均为建寺之初的原貌。由于该寺文物价值极高,1956年被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成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主要教学基地。
左右页图:报恩寺不仅建筑规模宏大,就连点缀在各个殿堂中的装饰也颇具特色,比如讲述佛经故事的大型浮雕,以生动的画面展现了佛教的宗旨;柱子上的悬空塑像栩栩如生、形态各异,为这座寺庙增添了诸多有趣的细节。
如今,平武报恩寺已成为川北地区古代历史、文化、宗教和艺术遗迹的活化石。平武县历史上多次遭受过包括“5.12”那样的大地震,但报恩寺都依靠独特的楠木建筑材料和承重良好的斗拱结构,得以数次脱险。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地人为了保护寺院不被破坏,便用纸和木板将壁画、雕塑等遮住,挂上毛泽东主席的画像和标语,让报恩寺免于遭难。
舟亢《建筑的魅力》认为:报恩寺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好的“斗拱博物馆”。斗拱,是中国汉族建筑特有的结构。斗拱上承屋顶,下接立柱,在中国古建筑中扮演着顶天立地的隼合作用,尤其在抗击地震方面更是个以“柔”克刚的狠角色儿。按梁思成先生的说法,这比西方的石材建筑有着明显的缓冲抗震能力。报恩寺出檐深远的合理斗拱,构建的则是令世人赞颂的实物建筑艺术。
平武县文管所前所长向远木等人统计过,报恩寺有斗拱2730余朵,这些斗拱形状各异:或如莲花,或像芙蓉,或如象鼻,或像犀角,制作精巧,造型独特,也蕴含着古老的民间哲理。无论是样式还是数量,都属全国罕见。
左右页图:明清时的平武出产名贵的金丝楠木,是一种上好的建筑材料。因此,从报恩寺的建筑物构架到细节装饰物,采用了诸多金丝楠木,比如其中的一尊具有1004只手的千手观音像,就是用整整一根金丝楠木精雕细琢而成的。
全楠木建筑映照的历史暗影
报恩寺之所以能保存至今,还得益于所用的良好材质——寺内所有殿堂的柱、额、梁、枋、檐、椽、斗拱、雀替、门窗以及楼板、天花、藻井、回廊、栏杆等,全由清一色的楠木构成,其中有大量极为珍贵的金丝楠木(桢楠)。楠木质地坚固,芳香长溢,虫蚁不蛀,蛛网不结。那天,我在报恩寺待了两个小时,多次用长焦镜头放大瞅,都没看到房梁上结一点儿蜘蛛网。住持说,这可能跟这里常有蝙蝠飞进飞出有关。
大悲殿内,那尊高9米、呈扇形密布1004只手的千手观音,就是以一根硕壮的金丝楠木精雕而成的。这些手,前后参差,左右环绕,上下重叠,互不遮掩,悬空排成15道圆孤,抬头凝望,宛若一朵巨大而怒放的金菊,美丽壮观。这尊通体金丝楠木雕制的千手观音像,规模之大,造型之精致,仅次于承德避暑山庄和北京雍和宫的雕像。
堂堂皇皇建筑面积达3500平方米的报恩寺,得耗费多少楠木?这些楠木又是从哪里来的?它在历史的褶皱中凸现了哪些难以言说的暗影?《龙安府志》记载道:平武县自古就是盛产楠木之地,县境内豆叩、水晶、古城、南坝、平通等地,四周群山合抱,林木幽深,除了银杏、古杉、樟树、香椿等植物,更盛产大量楠木。
在明代,金丝楠木俗称“皇木”,被视为最珍贵的建筑用材。《明史》卷三十载:“正德十年,宣慰彭世麒,限大木三十,次者二百,亲督运京,赐赦宝谕。”明成祖朱棣建造紫禁城、长陵时,其楠木主要采集地就是川渝云贵等地,其中四川的金丝楠木被认为是上等佳品:纹理直而结构细密,不易变形和开裂,木材表面在阳光下金光闪闪,金丝浮现,且有淡雅幽香。我曾经在四川荥经县的云峰寺里,看到两株分别为31米、36米高的金丝楠木,树龄上千年,五六个人都无法合抱。云峰寺一僧人说,据他们考证,那两株挺拔的金丝楠树,在整个亚洲地区都首屈一指。
在中国古代,木材资源被皇上“宠幸”并非都是好事。《五杂俎》载:“曾见采皇木者,深山穷谷之中,人迹不到……毒蛇鸷兽出入山中,蜘蛛大如车轮。采者以天子之命谕祭山神,纵火焚林,然后敢入。其非王命者,不惟横罹患害,即求终年,不得一佳木也。”可见采木之艰难。明永乐年间,龙州土官曾押送龙州楠木赴京进贡,这些皇木要从数千里之外的龙州运往北京,艰辛程度可想而知。史料记载,进贡这些皇木主要靠水运和“双脚车”陆路拉运,一般要辗转二至三年才能运到北京工地。途中历经酷暑寒冬,屡遭虫豸野兽,不断有人惨然倒下,朔风凌冽,黄尘漫天,很快将他们埋得无影无踪。
经常跟我参加户外徒步的老赵说,他老家在平武县城,很小的时候,每遇山洪爆发,他看到乡人在涪江边捡拾许多暗红色楠木,这些树是被江水冲出地面的,摸上去梆硬结实,糙铁般沉甸,它们很可能是当年龙州土官来不及运走的“皇木”。老赵听他曾祖父讲过,古代的龙州(平武)人,对朝廷没完没了的皇木采集、运输苦不堪言,于是偷偷将山岭里的楠木砍掉后埋在地里,或是将没来得及拖走的丟进涪江砂砾里,以免被发现遭来杀身之祸。
史书里没有记载当年王玺父子修建报恩寺时,是如何动用滔滔人力来采集楠木的,碑亭里说,他们家族有个很大的私家园林,园林里种植了大量楠木,除了就地取材,有很多是从大桥、水晶等地砍伐运来的,想来动静定然小不了。
离开报恩寺时,已是傍晚。夕阳下,沐浴在橘红色光波里的雀鸟,从古柏桠枝上飞出来,吱吱欢唱着蹿向天空,也将我的视线拉向报恩寺山门的屋脊上。屋脊上,那些龙、凤、狮子、老虎、天马、海马、狻猊、狎鱼、斗牛、麒麟等雕饰物栩栩如生,好像随时可以跳下来和我们嬉戏一番似的。西侧那组“仙人骑凤”瓷像,在我眼前倏然变幻出“日晒闵王,走投无路”的故事:据说那位仙人是齐闵王的化身,东周列国时的齐闵王被燕将乐毅所败,仓皇出逃四处碰壁,这时,一只凤凰扑闪着翅膀飞到眼前,让齐闵王骑上去渡过了大河,逢凶化吉,闵王后来也成了蓬莱岛上的仙人。我想,当年王玺父子在修建报恩寺时有意在屋脊上安置这个“仙人骑凤”,是不是预示绝处逢生,逢凶化吉的命运隐喻呢?
建筑是无声的音乐,一座建筑就是一部历史,具有“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的人文魅力。报恩寺下端不远处,是一条蜿蜒南去的涪江,它汩汩滔滔,清丽婉转,带走的不仅是泥沙硕石,冲刷的不只是滩涂泥淖,也永远将巍峨青山映照在一代代人的记忆里,展现出挥之不去的美丽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