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时间的“暖视频”战略

2018-12-06文/王

中国记者 2018年11期
关键词:邮件温暖北京

□ 文/王 星

内容提要 北京时间发挥新型主流媒体的优势和能力,生产更多给人带来温暖、感动、激励等正面影响的温暖短视频——暖视频,这种截然不同于以往短视频风格的“暖视频”受到了用户的追捧。本文是其主创者的体会。

从一封邮件说起。

互联网形态的新型主流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区别之一是邮件,每天都要写邮件,每周都要写周报。在邮件里,我分享了@时间视频 在微博的周播放量突破6000万。和之前几周一样,这周也出现了千万流量的爆款,继续引发全国媒体跟进。而到这时,@时间视频 上线才刚过一个月。

满月的孩子还不会翻身,如果是传统意义上的一个新生媒体,满月也还不足以产生影响力。而@时间视频可能是赶上了好时候,也可能是做的确实不错,迎风快速成长。在邮件的最后,我写了几点感受:短视频对于发挥我们新型主流媒体作用很有帮助,10条(播放量过百万的)里面纯粹的正能量就占了6条……北京时间用短视频报道正能量,空间很大。

一、温暖、积极是短视频的一个重要属性

就像这个邮件里写的这样,我们最开始也有些意外,没想到网民这么喜欢温暖属性的视频。而这一周的情况不是偶然。在之后,我们越来越肯定,温暖、积极是短视频的一个重要属性。

看到市场、网民、用户的选择,北京时间激动起来。北京新媒体集团总经理金鹏提出“暖视频”概念,建议北京时间发挥新型主流媒体的优势和能力,生产更多的给人带来温暖、感动、激励等正面影响的温暖短视频——暖视频。北京时间公司总裁陈朝华直接布置,投入公司精兵强将,发力暖视频战略。

暖视频确实大受欢迎。微博等平台希望看到有更多正能量暖视频在网上流行。@人民日报 @人民网 @新华网 @环球时报等主流媒体,都积极支持北京时间的暖视频探索,大力推荐和转发暖视频。很多暖视频都获得了全国党媒新媒体的主动推荐,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比如2017年12月,人民大学统计学院的大学生们在餐厅即兴合唱《我爱你中国》。@时间视频 采访了拍摄视频的老师,推出一条短视频,在各大主流媒体的推荐下,播放量是1600多万。

在暖视频中,北京时间特别关注青年群体。我们看重青年,报道青年,也希望影响青年。我们在当代青年常用的互联网平台提供泛资讯短视频,也在这些平台发现青年、记录青年。比如一个没有手的女孩,她用脚做饭、吃饭、化妆、直播,她拍下自己的生活发在快手上,视频里她一直在笑着。

总书记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我们想,这个女孩就是这样的奋斗的幸福的年轻人。

这条视频在微博的播放量过了1000万,它带给用户的是满满的正能量。

二、为什么“暖视频”这么受欢迎?

等到@时间视频 总播放量过100亿的时候,我们盘点了一下,发现在播放量100万以上的短视频中,暖视频占比超过了三分之一。

可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暖视频,为什么暖视频会这么受欢迎呢?

图文新闻时代,大家传统印象里是社会新闻更为常见、更多点击,短视频时代为什么火了温暖视频?

后来我们有一个思考,这可能是“受众的逆袭”。

在社交网络出现以前,我们普通人们有一层身份是“受众”。在读报纸时,我们是读者;在听广播时,我们是听众;在看电视时,我们是观众;在上网时,我们是网民。

媒体掌握着信息采集和发布的权利,我们是被动的接收者,我们是“受 众”。

面对报纸,我们除了阅读,能做的只有拨打报料电话,或写一封读者来信。面对电台,我们除了收听,还能做的也就是点歌、报料、投诉。面对电视台,除了看,基本没啥可做的了。面对门户网站和新闻客户端,基本也是如此,区别只在于看的信息是编辑推荐还是算法推荐。

社交网络颠覆了这一切。在微博、微信上,我们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发布者。而手机,和手机拍摄的短视频,极大地降低了信息生产的门槛,我们不用费心遣词造句,不用纠结光圈景深,随手拍下视频,上传到社交网络,搞定。

从信息传播角度上,我们不再是单向的受众,而是互动的用户。

“受众”通过手机逆袭,短视频改变传播语境——这时变化就来了,人们终于能够用手机短视频记录下来那些温暖瞬间。

三、报道更全面的世界

以前,人们看到撞车、火灾、拆迁等可能会报料给媒体。而如果看到彩虹、敬礼、斑马线让行就不会。因为“坏事”往往有一个结果摆在那里,而“好事”很多时候转瞬即逝,没有一个凝固的现场可以给媒体记录。人们看到了、开心了、温暖了、感动了,却只能讲给家人和朋友。

“喂,报社吗?我看到一个小朋友在跟武警叔叔敬礼,武警也给他敬礼,这个画面太棒了!”

“您好,我们马上派车派记者去,他们还在敬礼吗?”

……这样的对话只能是瞎编的,那样的场景错过就是错过了,无从进入媒体和公众的视野。

手机和短视频改变了一切。人们生活中其实经常会看到美好的、动人的事物,只是那些不是“新闻”,或者说不容易被报道,而现在人们拿起手机就能拍下来,行车记录仪、执法记录仪、各种摄像头也都能随时记录。这让报道更全面的世界,呈现更立体的社会成为可能。

就像刚才说的几个例子。大学生们在食堂唱歌,以前这个事别说做新闻了,从第一食堂都传不到第二食堂。而有了手机拍视频,媒体采访核实,一个很有感染力的新闻视频就诞生了。小朋友和武警互相敬礼这样的事情,以前也是只能跟朋友分享,现在能跟全国网友分享。那个没有手的女孩,以前可能也可以被新闻报道,但没有视频就无法真正感受到她灿烂的笑。

很多这样的事情,从传统意义上算不上新闻,或者最多是个小豆腐块新闻,因为有短视频,成为了新闻,甚至成为了大新闻。

传统意义上,“出事”是新闻,没“出事”就不是新闻。而人们实际生活中,不仅有时候会看到“发生”一件事,更会经历、经过一些事。这些看似平常的、我们经过的事,其实也是有价值的新闻。

□ 2018年6月移动短视频主要二级行业用户总时长(亿分钟)。

一所医院,有一天,一位护士的未婚夫跑到医院来下跪求婚,女护士正忙着上班,快速说:同意、同意,嫁嫁嫁。这看起来不是新闻,医院没出事,现场人们看到的就是一个开心的求婚场景。手机拍下来,网民很喜欢,媒体采访了发出来,火遍全网。

四、更真实的世界是温暖的

这样的温暖小事,在泛资讯短视频里,成为大新闻。

从信息传播角度,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普通人广泛参与到信息的生产、采集和传播中。个体很难调查一件事情的真相,但可以很轻松的记录一个场景、画面、故事。人们拍摄的短视频,每天都在海量的上传到微博、快手、抖音等平台,成为短视频海洋的一朵朵浪花。其中,具有新闻性的素材经过泛资讯短视频媒体的报道,进入大众视野,有的成为社会热点。

人们把所见所闻记录下来,通过网络和媒体传播,呈现的必然是更立体更真实的世界。

短视频不只是暖视频,短视频也是信息一种快速高效流动的形式。真实的信息本身可能是冰冷的,但信息的流动是温暖的,是有价值的。呈现更多视角、更多侧面、更多个体感受的信息,就是呈现世界更多的真实。

更真实的世界是温暖的。

2018年10月,在中央网信办移动局、公安部宣传局、北京市网信办的指导下,北京新媒体集团、北京时间发起了“世界是暖的”暖视频征集活动,和微博等平台、新京报“我们视频”等媒体一起,面向全网征集暖视频,号召大家随手记录身边的感动,记录温暖的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

而适应新时代网络传播规律的暖短视频,在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等方面都有着积极意义。

我们相信,温暖是短视频领域的底色之一,我们一定会看到更多的暖视频,和视频里更多打动我们的人。

(作者是北京时间副总裁)

猜你喜欢

邮件温暖北京
基于James的院内邮件管理系统的实现
温暖冬夜
来自朋友的邮件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在温暖中流逝的美
温温暖暖
CMailServer
北京,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