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华社“国家相册·改革开放40年系列”创作手记

2018-12-06郝方甲

中国记者 2018年11期
关键词:大白菜新华社白菜

□ 文/郝方甲

内容提要 2018年1月起,新华社《国家相册》微纪录片栏目推出“国家相册·改革开放40年系列”。栏目组怎样从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四十年里梳理出一个个深入人心的故事?作为新华社《国家相册》微纪录片栏目导演,作者讲述了系列纪录片的创作理念和思路。

1978年,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79元,在欧洲能买大约50双丝袜。

这一年,北京居民冬天吃掉了4亿斤大白菜,因为那时白菜是北方冬天仅有的绿叶菜。

这一年,安徽小岗村18户农民偷偷搞起了农业“大包干”“交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沿着这个脉络,整个中国的命运发生了转折。

这一年,数十万青年通过考试脱颖而出,进入大学。

这一年,52名留学生登上了出国的飞机。后来,这批平均年龄41岁的留学生中有7人当选院士。

这一年,中国做出了一个对国家和民族影响深远的决定:改革开放。

改革,点燃了亿万中国人为了美好生活的奋斗热情。开放,让中国人走出去,看到更广阔的世界;让外国人走进来,看到更真实的中国。懂得这些,才能理解中国的今天。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 发。

2016年9月,新华社依托中国照片档案馆馆藏创办《国家相册》微纪录片栏目,结合影像与特效,讲述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时代故事。自2018年1月起,栏目推出“改革开放40年系列”,陆续播出21集微纪录片,内容包括家喻户晓的小岗村“大包干”、深圳特区故事,更有大白菜、烫头发、供销社等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在温暖的讲述中回望来时路。很多观众纷纷表示“每一集都看得笑中带泪”“获得感满满”……

一、小题大“作”,讲述寻常日子的时代意义

在“国家相册·改革开放40年系列”里,栏目组讲内裤、粮票、白菜、厕所……如此不厌其“小”,就是为了讲寻常日子里的智慧,和看似寻常的日子所蕴含的巨大能量。

《国家相册》第72集《白菜的味道》中有这样一段话:菜架上,白菜从“唯一”变成“之一”,成为斑斓中最不起眼的一抹白。但白菜的温润甘甜,永远留在了时代的味蕾上。这味道最平常,也最珍贵。

大白菜是《国家相册》改革开放40年系列的第一集。不少人问,这么大的题,这么土的菜,怎么挂上钩的?最早,新华社总编辑何平提出,《国家相册》能不能做一集大白菜?

第二天,栏目讲述人、图片总监陈小波老师举着一个U盘,像风一样冲到我身边说:“方甲!你都不知道大白菜的照片有多好!”

打开一看,真的好极了。种白菜、运白菜、买白菜、吃白菜……那些场景如此熟悉,似乎就是昨天,但仿佛又离现在有一个世纪那么遥远。

“百菜之王”绝非徒有虚名。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第一次出国访问,竟带了5000斤山东大白菜作为送给斯大林的“寿礼”。它更是北方冬天的“当家菜”,是百姓餐桌上仅有的青菜,被国家当作战略物资来保障,把白菜安排妥帖,是最重要的民生任务,国家有“白菜办”,单位有“白菜假”……后来餐桌丰富了,白菜“一统江湖”的日子一去不返。

因为曾经的不可替代,菜就有了温度,更有了时代的烙印。这就是最好的改革开放故 事。

还有一次,我看到一篇关于设计人民币的文章,觉得有趣,便请几名记者着手做功课。但辗转几拨记者,写了几版,却怎么也不理想。

策划会议室里一片愁云惨雾。突然有人说,造钱做得这么费劲,那我们干脆做一集花钱好不好?场面一下就打开了,人人都有一大堆故事要讲。很快,好故事一个接一个冒了出来。每当策划会上大家抢着讲故事的主题,做出来都是好片子。好几个人同时想起,从前带钱出远门,都要穿个有兜的内裤,或在内衣里缝上个夹层,厚厚一沓钞票塞在里面,贴着肉才放心。

生活变化太快,旧东西消逝,新事物涌现,10年就是一个新光景。花钱是件平常事,但钱包里装着老百姓的日子,更装着一个日新月异的中 国。

二、集体记忆究竟在怀念什 么?

《国家相册》第87集《从“头”美起来》有这样一个故事,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动了老百姓的发梢,过去“不敢美”“没钱美”的问题解决了。1982年1月,上海最大的理发店南京理发店每天接待250多名女顾客烫发;1984年一年,山东胶县的李戈庄乡有一万多人烫头……似乎一夜之间,人们都卯足了劲,拼了命要美起来。这集一播出,很多观众留言说“哎呀!我就烫过那样的头!”

在老照片、老物件、老场景里看到“我”,勾起一代甚至几代人的集体记忆,这是大多数改革开放主题作品的共同之处。而一波又一波“回忆杀”中,《国家相册》栏目组也在自问:在改革开放40年这个节点上,怀旧究竟是为了怀念什么?40年里,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这两个问题,栏目组在“国家相册·改革开放40年系列”中不停地提出,也在不停地寻找答案。

改革开放之于中国面貌变化的一个重要影响是斑斓了街头。《国家相册》第82集《那年流行色》讲的就是百姓服装的变 化。

作为一个80后,笔者没有亲历过“蓝灰黑”的年代,但父辈的故事听了不下“一打”。想和别人不同、又怕和别人太不同,想美又不敢太美,想“嘚瑟”又囊中羞涩,是那个年代特有的时尚心理。

常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缝补什么?除了破洞,更多是在拆改、旧物利用,这是那个年代巧妇的必备技能,妈妈们永远伏在缝纫机前“咯噔咯噔”踩着踏板,手里布头翻飞。

修改脚本时,我写下“一块布料,是妈妈的外衣,姐姐的小褂,弟弟的书包,妹妹的套袖,最后变成爸爸裤子上的一块补丁”。

记得小时候,妈妈为了打扮我,和女伴们常逛街买布料,并弄来外国裁缝杂志,比着上面的新奇样式一边做,一边试。她们往我身上披挂一块又一块画满了粉笔道的布片,几天就能做出一身独一无二的衣服来。穿出门去,总被人问,这衣服哪买的?还有人买了布料送来,拜托妈妈帮他们做同款。

到了买成衣穿的年代,这样打扮的热情反而没了。大概因为做衣服不仅是生活需要,更是苦日子里特有的手工游戏。后来,再贵的衣服都难以取代“手巧”带来的成就感。更关键的是,生活越艰辛,情感越暖 人。

还有讲述通讯工具变化的第91集《我想对你讲》。这集一开头用了以前语文课本中《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的故事。1960年2月2日,山西省平陆县61位修路民工食物中毒,急需一种名为二硫基丙醇的特效药。

平陆沟壑纵横,路极难走,附近城市又没有这种药。千钧一发之际,县委给北京打电话,不仅调到了药,更联系到空军将药空投到平陆,民工得救了。一部电话救了六十一条命的故事,之所以影响那么大,因为这是那个“车、马、邮件都慢”时代的奇 迹。

日常靠写信、急事拍电报,你想说的话要在路上慢悠悠地走好久。“我想立刻和你说上话”,凭着这样的念头,人们发明了电话、BP机、大哥大、智能手机……但是,通讯手段多了,人与人交心的时刻也多了吗?

木心有一首诗叫作《从前慢》。“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 是一句……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 人。”

人们怀念“从前慢”,怀念的不是低效和简陋,而是“慢”中的安静和诚恳,是珍惜每一次交流的机会,是书信电报里的每一个字都好好写,细细看。

三、融合时代,传播场无边界

7月底,《国家相册》第100集《历史的致敬》播出后,这个周播栏目的第一季结束了。两年来的每个周五,观众随我们通过历史照片打开那些被浓缩的人生、被深藏的年代,重温历史记忆。微纪录片每集时长6至7分钟,用1500字解说讲述两三个故事,展示五六十张精选的照片。节目高度凝练,常有观众大呼“没看够就结束了”“好照片没看清楚就过去 了”。

在中国照片档案馆里,珍藏着1892年以来的历史照片1000多万张。其中大多数照片在拍摄后不久便沉睡在中国照片档案馆中,几十年里鲜有人翻动,很多画面陌生感极强,包含着大量时代信息和鲜活细 节。

在融合发展时代,《国家相册》通过短视频让这些老照片“动起来”“活起来”,而当观众对栏目产生了依赖性后,针对他们“看不够”“没看清”的需求,能不能试着让视频“静下来”“慢下来”、回归影像呢?

新华社成立全媒报道平台以来,常有人问我“什么是融媒体”,是不是短视频、H5或图表等文字可视化内容就是融媒体报道?是不是微信公众号、新闻客户端、社交平台就是融媒体渠道?

在我看来,这些都可以是融媒体,但它们都不能被直接称作融媒体。全媒体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正如所有生产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一样。“融合”的核心在“融”,而不是报道手段的简单叠加或升级,而是一种方法论、价值观。真正要做的,是为内容寻找到最恰当的表达方式和传播手段。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在融合发展时代,新闻产品传播形态是没有边界的。9月底,由《国家相册》栏目组策划、中国照片档案馆主办、新华网承办的“国家相册 致敬历史——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典藏展”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开展。这是中国照片档案馆馆藏作品首次向公众展出,也是新华社融合发展成果转化的又一项创新实践。

策展团队从百集《国家相册》微纪录片中精选百余幅经典照片,用片中的讲述词当作图片说明,以“血染的黎明”“朝气蓬勃时”“恰同学少年”“花开天下暖”“山就在那里”“为生活起舞”“那年流行色”等节目标题划分为七个主题板块,呈现了一部党领导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影像史。

事实证明,在求快、求短、求新的今天,用经典方式展示的经典照片依然能够释放出巨大的内容魅力。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一位79岁的参观者在展览留言簿写下:不忘初心,为了更好的明天。 (作者是新华社“国家相册”微纪录片栏目导演)

猜你喜欢

大白菜新华社白菜
Hechi:A Land of Natural Endowment
一棵白菜
再创新高
开水白菜
神奇的“白菜换装”
视界
应用“8K+5G”技术创新国庆阅兵报道——新华社的实践与思考
“刚刚体”走红,新华社“小编”如何专业卖萌
早熟大白菜新品种新早59
大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