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2018-12-05刘进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8年12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目标探究

刘进

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教学主线.高中学生已经经过了非常系统的数学训练,自身的知识积累也越来越丰富,对于各种常规的解题能力和解题思维也基本具备.因此,这个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探究的空间,让很多问题学生自主尝试思考、分析与解决.这样的方式对于学生综合学科素养的锻炼会更加充分,学生从问题解答的过程中也会有很多收获,并且会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对于很多知识内容有更深的理解与掌握.

一、设定自主学习任务目标

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教师首先要合理设定课程教学的目标,在这个基础上再来制定让学生基于自主学习需要完成的目标,这会让教学过程的方向性更强,课堂组织也会更好地实现.不同的知识内容以及不同的需要达成的教学任务,相应的课程教学的目标会有所差异.一般情况下,教学大纲中会对于知识教学的目标有非常明确的设定,这可以成为教师在组织课堂时的向导.但是,教師也要能够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况,灵活将这些目标进行调整与变化.有些目标如果在现有条件下难以实现,教师就可以进行一些合理的转变.知识教学目标明确后,教师可以进一步设定学生自主学习的目标,让学生多在自主探究中实现对于知识的获取,加强对于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与锻炼.

例如,对于“等比数列”一课,若将教学目标定位于“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显然不具有教学中的可操作性,教师如果以这个目标作为教学向导,可能课堂教学会难以展开.这时,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教学情况进行一些灵活的调整变化,进一步把目标细化为“通过自读和类比等差数列获得等比数列的‘表象概念;通过讨论理解等比数列的函数实质;通过操作掌握等比数列概念的应用”.围绕细化目标,用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则教学目标易于得到落实.有了这个教学目标和教学实施方向后,教师再来相应地给学生制定自主学习的目标,甚至可以给学生设定清晰明确的自主学习任务,让课堂得到更好的整体构建,促进教学目标达成,也加快学生对于新课内容的有效理解及吸收.

二、发挥教学工具辅助作用

在训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挥各种辅助工具的教学实际效果,通过对于这些教学工具的有效利用,更高效地组织构建课堂,同时,也加深了对于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锻炼.高中阶段的教学中,多媒体等辅助工具的使用非常频繁,尤其是涉及几何知识或者是函数图形的学习探析时,这些知识的分析中必须以直观的图像或者视频作为辅助.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实用的教具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还可以设置具体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在这种积极的教学环境中进行对于特定问题的自主探究.这同样是对于学生学习能力和问题解答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加强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训练.

如教学《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时,教师可以将教学过程安排在多媒体教室.教师把制作好的课件放在计算机平台上,让学生利用计算机,根据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认知水平和兴趣,自主确定学习进度和进入路径,自由选择、自主控制教学内容及其呈现方式.教师在采取这种课堂的组织与构建模式时,要具备非常好的教学设备的操作能力和信息的处理能力,并且教师要积极建立和学生间的良好关系,和学生成为朋友,引导大家一同探析具体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效能可以更高,帮助大家在有效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迅速实现对于问题背后知识点的理解与吸收.

三、深化思维能力的培养

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应用,能够更好地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而学生在解决各种复杂的数学问题时,最直接考查的就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构建数学课堂时,一定要充分凸显出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教师可以在组织课堂时融入更多对于学生思维的引导启发,多以设问的方式来推进知识的分析,替代教师为主导的知识讲授.同时,也可以多在课堂上引入一些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解答过程,鼓励大家在解题时充分活跃思维,挖掘分析问题实质,找到合适的问题解答方法,最后有效的将问题化解.这样的课堂组织过程充分彰显了学生的教学主体性,不仅如此,学生综合学科素养的锻炼会更充分,自身的学科能力的提升也会更加迅速.

总之,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对数学思想方面等的讲解分析,另一方面,学生自己要在自学中努力去获得和提高数学能力.教师要潜移默化地对于学生思维能力展开训练,让学生在不断深入的问题探究与解答中,领会到数学思想方法的实用性,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目标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