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溧阳样本
2018-12-05陈栋栋
陈栋栋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相对于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的常武地区而言,溧阳被称为“老区”“山区”“边区”“穷区”,一度被视为常州的“西伯利亚”,很多溧阳人“一把泥刀闯天下”。
但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它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黄金年代。
如今的溧阳,被称为最漂亮的县级城市,“到处青山绿水,赏心悦目”,一定程度上,它提供了乡村振兴的样本雏形。
然而,就在前些年,常武地区的一些司机却是这样评价溧阳的:走S239省道到溧阳不必看城市地界牌,只要看哪儿天空是灰蒙蒙的,就知道到溧阳了。溧阳市市长徐华勤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这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矿山产业热潮,溧阳走过“靠山吃山”的路子,灰尘满天飞的情形在那个时代确实存在过。
在徐华勤看来,城市是被乡村包围着的,多数城市周边都是大大小小的乡村。如果乡村环境不能治理好,城市人就不太愿意去,乡村与城市的联系就可能被切断,城市需求导向下的消费供给就很难实现,乡村就谈不上振兴。“集中精力把县域统筹发展好,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乡村振兴首先要破除思想障碍。徐华勤认为,任何把城市和乡村割裂开来谈乡村振兴,或者是以传统的农业思维、个人儿时的农村记忆等,陷入脱离实际的乡村浪漫主义情怀,甚至把某一个或者少数几个村庄兴起就视为乡村振兴,都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思想障碍。
实践也证明,没有县域的整体发展,就没有乡村的全域振兴。“只要是经济发展好、社会治理好的县域,不仅城镇繁荣,乡村也充满活力。”
徐华勤长期扎根基层。在他看来,当前,以城市群、都市圈、经济区为主要方式的区域一体化浪潮,正深刻改变着县域发展的格局。“乡村振兴必须把握这一趋势。”
溧阳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位于南京都市圈、皖江城市带、杭州都市圈、苏锡常城市群的交界地带,属于宁杭生态经济带的重要节点,是长三角城市群的地理中心,是区域一体化浪潮的参与者。如何在这种多元多层次的区域合作中寻找乡村振兴的着力点,是徐华勤和他的同事们一直探讨的课题。
在长三角区域竞争中,如何探索一条发挥自然优势、能够挖掘特质、符合长三角协作趋势的发展路径,是溧阳乡村振兴必须面对的大课题。溧阳提出了建设“长三角生态创新示范城市”的目标:既要让生态在区域一体化中更具吸引力,让人愿意来;还要把生态创新出新的表现形式,让更多的人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更要通过生态优势吸引创新的力量,在更高层次实现生态的价值。
不仅如此,徐华勤还认为,新一轮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是基于资源要素禀赋与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城市间功能互补、分工协作的全面升级。而溧阳同时具备距离多个大城市近、交通条件好与生态环境优势明显的特征,上海进博会宣传片开篇15秒的南山竹海,就是长三角地区的人对溧阳生态环境优势的共同认知。
溧阳的生态优势也转化成了产业优势。该市打造的全国第一家水利设施类上市公司“天目湖”,不仅吸引了超过1700万人次游客徜徉其间,更是带来了上汽集团、宁德时代长三角基地、中科院物理所长三角研究中心等项目。
实现乡村增值,关键要激活资源
乡村振兴的过程,还是乡村空间在县域经济价值链上不断增值的过程。“实现乡村空间的价值增值,关键要充分激活土地、生态、品牌等资源,形成联动效应,才能在县域乡村振兴上取得突破。”徐华勤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说。
土地是财富之母,溧阳通过土地综合整理治出了“金娃娃”。近3年来开展各类土地整理项目总规模约13万亩,累计新增耕地面积约4.9万亩,连续3年新增耕地面积位居江苏省第一,累计实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增量33.7亿元。
2018年,溧阳市占补平衡、增减挂钩、工矿复垦等各类土地整理项目涉及到8个镇、45个行政村。这些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平均增加18万元,经过整理的耕地亩均发包收入由250元左右增加至700元左右。
远近闻名的“溧阳1号公路”串成“金银山”。溧阳依托“四好农村路”建设,建成365公里的“溧阳1号公路”,把该市主要的景区景点、文化遗存,220多个乡村旅游点、62个美丽乡村和特色田园乡村串联起来。今年“五一”“十一”期间,180多万游客慕名而去。
1号公路把人们引向诗和远方的同时,也把沿线的农副产品带向千家万户。公路沿线一些特色瓜果种植基地,通过举办活动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徐华勤举例说,拥有700亩杨梅林的“日日春”山庄,每年举办“杨梅节”开展游客采摘体验游,日吸引游客超1万人次,不仅省去了用工、物流成本,而且实现了价格翻番。
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品牌成为消费者关注的重点。近年来,溧阳倾力把“天目湖”品牌打造成“金招牌”。依托“天目湖”品牌效应,溧阳冠以“天目湖”品牌的农副和旅游产品有100余只,天目湖砂锅鱼头和天目湖白茶成为其中最具吸引力的名片,乡村整体资源附加值不断提升。品牌优势拓展出农旅融合,11个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和休闲农业星级企业、19家省級乡村旅游区(点)陆续建成。
核心是要解决人的问题
在徐华勤看来,乡村振兴的本质是人的发展。如何让人们在乡村生活得更好、更有尊严、更有希望,产生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才是长远的、靠得住的。核心在于解决人的问题,让农村焕发出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农村事要有人管。“有人管”重点是解决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归属感不强的问题,让农民主动参与到乡村发展中来。溧阳在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同时,首创乡村“百姓议事堂”作为乡村治理的阵地,探索村民参与式治理新路。
在创新基层自治组织建设的同时,溧阳探索构建“政民社”新型生产组织体系。例如,在有的乡村,建立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领办的农地股份合作社,形成“党支部主导、合作社经营、老百姓分红、村集体增收”的模式,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迸发。
农村活要有人干。徐华勤认为,乡村振兴需要靠一批真正懂农业、爱农村的人去落实。一方面,要吸引有眼光、有情怀、有实力的“能人”投身乡村建设。溧阳大力实施了“溧商回乡创业”工程,3年来溧商回乡创业项目26个,总投资59.8亿元。另一方面,资本下乡不能代替“老乡”,不能指望稻菽不识、韭麦不分的人能真正懂得农村。溧阳更注重培养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农村房要有人住。徐华勤解读的乡村振兴具体指标是“三无两好一有力”:农村无闲田、无闲人、无闲房,环境好、民风好,社会保障有力。一方面,就是要解决好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化的问题,让群众住得舒心。另一方面,加强农村困难群体的保障力度,让他们住得安心。
体制机制障碍待解
谈及乡村振兴过程中还存在哪些体制机制障碍,徐华勤直言,有一个市场尚未释放出来,就是宅基地问题。如果不把宅基地市场价值充分挖掘,让农民在宅基地用益物权上得到更多的收益,吸引更多的资本到农村去,那乡村振兴的空间就会被压缩。
目前农村宅基地只能在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转让,实际上,农村家家户户都有宅基地,因此集体组织内部的流转需求是很有限的,除非是有实力的人想扩建或是一些自然条件好的地方有人要办民宿。
在现行土地制度安排下,利用集体土地从事非农建设被限制,乡村空间无法实现与城市空间平等的发展权,工商资本和创新创业人才难以持久地向乡村流动。
如何在不触碰制度红线的前提下,通过盘活农村土地,唤醒这些“沉睡的资本”,是徐华勤他们不断探索的课题。这几年,溧阳主要以农村土地综合整理为载体,撬动农业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转变。
溧阳鼓励农业合作社流转土地山林以及闲置农房等资源投入规模经营,促进富民增收。目前,溧阳已累计流转土地23.31万亩,惠及17万农户。溧阳市塘马村合作社通过流转50亩村民闲置土地,开辟“我家自留地”,返聘村民为田园管家负责种植,村集体年创收200多万元。
在对乡村空间开发利用的探索過程中,徐华勤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不在宅基地的市场价值上进行挖掘,赋予农户对宅基地充分的用益物权,让更多人、更多的资本到农村去的目标是难以达到的。
徐华勤建议,国家在宅基地改革方面,进行以县为单位的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