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民营经济发展回顾与展望
2018-12-05蒋明祥
□蒋明祥
作者单位:嘉兴市统计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完善以及国家一系列鼓励和支持非公经济发展政策措施的实施,嘉兴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尤其自上世纪90年代三次“许村会议”后,嘉兴体制创新与制度创新成功地激发了各种经济主体的发展活力,以个私民营经济为主体的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新世纪以来,各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成为推动嘉兴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2017年,嘉兴市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比重64.8%,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成分划分及民营经济涵义
国家统计局颁发的《关于统计上划分经济成分的规定》,以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关于所有制问题的论述为理论依据,将我国的经济成分划分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两部分(表1)。
表1 统计上经济成分划分标准
经济成分划分与经济类型划分不同,它不是以整个企业为划分对象,而是根据企业实收资本中的国家资本、集体资本、个人资本、港澳台资本和外商资本的份额比例来确定经济成分,即国家资本作为国有经济成分,集体资本作为集体经济成分,个人资本作为私有经济成分,港澳台资本作为港澳台经济成分,外商资本作为外商经济成分,并按这5种实收资本的比例综合加工和计算各种经济总量的经济成分及其份额。据初步核算,2017年,嘉兴全市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128.32亿元,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3226.92亿元,分别占全市GDP的25.9%和74.1%。
民营经济的统计口径。社会各界对民营经济理解众说纷纭,全国缺乏统一核算制度。本文参照浙江省统计局民营经济统计核算口径。民营经济统计范围是指公有制经济中的集体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中的个体私营经济,其统计核算口径=经济总量-国有经济份额-港澳台经济份额-外商经济份额。
发展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嘉兴市民营经济经历初创起步阶段(1978年-1992年)、快速发展阶段(1992年-1997年)、巩固稳定阶段(1997年-2002年)和转型发展阶段(2003年以来),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2017年,全市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2822亿元,占GDP比重64.8%,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一)全市经济增长主要推动力
2017,全市经济所有制结构继续调整,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体的民营经济保持稳步发展。据初步核算,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2821.65亿元,按现价同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3.4%,占全市经济总量的64.8%。从贡献看,民营经济是促进我市经济增长主要推动力。新世纪以来,全市民营经济占GDP比重年度间有波动,但基本稳定在60%左右。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由“一经普”(2004年)的62%下降到“二经普”(2008年)的60.6%,“三经普”(2013年)回升至61.4%,2017年又提升至64.8%。全市民营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三分之二,成为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从行业看,2017年,全市第二产业比重66.4%,其中制造业比重70.9%;建筑业比重94%;第三产业比重60.5%,低于平均4.3个百分点。
(二)推进了嘉兴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从行业分布看,民营经济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占主体地位。新世纪以来,伴随全市国有工业重大项目相继投产以及制造业对外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民营工业的比例有所回落,但民营制造业总体比重仍保持70%左右。2017年全市第二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比重66.4%,其中制造业和建筑业比重分别为70.9%和94%。全市第三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比重由2004年的49.3%提高到2017年的60.5%,年均提高0.9个百分点。其中批发和零售业比重由77.8%提高到86.9%;住宿和餐饮业比重由94.0%提高到98%;房地产业比重由71.9%提高到90.6%;租赁与商务业比重由43.6%提高到78.9%;居民和其他服务业比重87.7%提高到94.9%。在新兴行业中,从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民营经济份额加快提升,推进了服务业行业内部产业转型升级。全市信息计算机服务业由5.4%提高到42.6%;科研技术地质业由22.0%提高到59.8%;文化体育娱乐业比重由41.3%提高到74.8%。
(三)民间投资主体成为投资主导力量
改革开放之初,全市民营企业投资涉及领域较窄,资金投向相对单一。新世纪以来,民营企业投资涉及的产业领域不断扩大。1997-2017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民间投资与生产总值相关系数高达0.8以上。2001-2017年,全市民间投资由2000年的90.65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999.47亿元,年均增长20%,高出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速4.6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份额由2000年的34.4%提高到2017年的66.4%。。其中民间工业投资比重由2010年的62.7%提高到2017年的75.2%;民间服务业投资比重由45.4%提高到59.7%。
(四)增加就业和税收的主渠道。非农产业民营经济就业人员占八成
全市民营中小企业对就业的吸纳越来越多,民营企业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为稳定社会做出了贡献。至2017年底,初步核算全市非农产业民营经济从业人员265.37万人,占全市非农产业人员比重80.7%,其中第二产业160.63万人,比重82.3%;第三产业104.74万人,比重80.2%。全市非农产业民营经济就业比重居前3位的依次为建筑业和居民服务业(均99%)、住宿餐饮业(98.0%)和批发零售业(97.8%)。民营企业税收收入占七成以上。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各地工商企业公司制改造和国有、集体企业改制、改组步伐导致税收收入的所有制结构变化明显。新世纪以来,全市民营经济、特别是私营企业、个体经济的加快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税收的增长。全市民营经济(注:按注册类型测算,主要包括集体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中民营企业税收收入由2000年的26.74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581.6亿元,年均增长19.9%,高出全部税收平均增幅2个百分点,占全部税收比重由55.1%提高到2017年的73.3%。
(五)推动市场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1.促进全市混合制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公有制经济改革从放权让利的国有企业改革——推行股份制和发展非公经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系列改革进程,使股份制或混合所有制成为公有制主要实现形式和路径。新世纪以来,在非农产业中,全市混合所有制经济单位比重由2003年的42.1%提高到2017年的73.5%;就业人员比重由2003年的63.2%提高到2017年的75.1%;资本金(注:不包括法人资本金,下同)比重由2003年的50.0%提高到2017年的67.4%。全市民营资本占全部资本比重由2003年的46.6%提高到2017年的58.3%,年均提升0.8个百分点。其中个人资本占全部资本比重由2003年的35.1%提高到2017年的54.3%。从民资参股融资看,各地推进全市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成效明显。2017年,全市民营资本占混合制企业资本金比重由2003年的68.4%提高到2017的81.7%,年均提升0.9个百分点。
2.促进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实践证明:中小民企在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随着商品、货币、技术、贸易、管理的国际流动性的扩大而与日俱增。近年来,全市民营企业在外贸增长中的贡献和优势逐年显现。从出口市场看,民营企业出口以新兴市场为主,民营企业较好地把握住了新兴市场快速崛起的商机。从贸易方式看,民营企业出口以一般贸易为主,根植性强,较为稳定。特别是近年来,市场采购、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服务企业等新的商业模式蓬勃兴起,成为外贸出口的重要增长点。从产品结构看,民营企业主要出口产品是通信、家电、汽车、照明器材及日用消费品,相对于其他行业的商品,日用消费品多为刚需,受市场波动影响小。“十二五”以来,全市民营企业超过外商投资企业和国有企业出口比重,继续保持出口份额居首的地位。2017年,全市民营企业出口比重58.4%,分别高出外商投资企业、国有企业出口比重21.9个和53.3个百分点。
3.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近年来,全市中小民企的市场竞争压力和追求竞争优势的动力引导其在技术创新,尤其是高新技术行业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此外,新技术的载体是掌握了技术的人,而民营企业产权尤其清晰,具有明显的创业者与高回报和高风险的紧密关联机制,可以最充分地调动新技术创业者创业的热情和聪明才智。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行业和装备制造业私营企业分别为794家和1009家,占全部规上企业分别为58.3%和65.6%;实现增加值分别为248.4亿元和184.4亿元,比重分别为26.5%和36.6%。
主要问题
当前,嘉兴市民营经济转型发展主要障碍体现在规模效益、产业结构、质量效益、自身素质等方面问题。
(一)全市民营经济比重低于浙江全省平均
新世纪以来,特别是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市民营经济比重处于相对较低的时期。全市民营经济比重由2004年的62.2%下降到2008年的60.6%,2009年进一步降至60%,2013年又回升到61.4%,2017年达到64.8%,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嘉兴民营经济正在逐步走出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整体发展企稳回升。但横向比较仍有差距。2016年全市民营经济比重63.9%,比全省平均低1.3个百分点。
(二)全市民营第三产业发展领域亟待拓展
从行业分布看,2017年全市制造业和建筑业分别达70.9%和94%。但是,全市第三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比重60.5%,分别低于第二产业和制造业10.4个和33.5个百分点。特别是金融、卫生、教育、市政、公共服务等行业和领域,国有经济垄断性强,民营经济进入难度较大,使得第三产业各部门改革滞后,部门、企业单位经营效率低下和市场综合竞争力低。
(三)全市民营企业规模偏小、产出效率不高
从资产实力看,“一经普“、”二经普“、”三经普“全市法人企业民营经济主营业务户均总资产水平分别为601万元,1051万元,1668万元,分别低于全市平均1209万元,1315万元,1491万元。从产出水平看,一经普、二经普、三经普全市法人企业民营经济主营业务户均收入水平分别为671万元,1001万元,1256万元,分别低于全市平均317万元,427万元,495万元。从产出效率看,2017年全市民营经济劳动生产率10.26万元/人,比全社会平均低2.91万元/人,其中第二产业民营经济劳动生产率10.32万元/人,比全社会平均低2.38万元/人;第三产业民营经济劳动生产率11.67万元/人,比全社会平均低5.73万元/人。民营经济劳动生产率偏低也表明其劳动密集程度高于平均水平,大量民营企业仍处于产业链低端,市场综合竞争优势亟待增强。根据“微笑曲线”理论,在价值链中,利润最丰厚的区域集中在价值链的两端——研发和市场。全市各类民企产业链朝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应成为全市民企转型的主攻方向。
(四)全市民营人才、资金和创新管理亟待提升
1.人力资源亟待优化提升。“二经普”资料显示,全市民营经济具有大学本科、大专学历从业人数比重分别为2.5%和6.5%,低于全市国有及控股经济23.7个和18.3个百分点;具有高级、中级和初级职称比重分别为0.5%、2.3%和5.1%,低于全市国有及控股经济3.1个、12.5个和13.4个百分点,民企就业结构矛盾更加凸显。2016年全市平均对各类技能人才的月均供给约为月均需求的七成。
2.融资渠道亟待整合拓宽。在直接融资方面,金融机构对量多面广的传统中小民企支持力度亟待强化,企业融资渠道狭窄。在间接融资方面,商业银行对传统中小民企银行放贷依然十分谨慎。按注册类型分析,目前,全市私营企业贷款比重约四成左右,与民营经济规模占GDP比重六成以上差距明显。
3.管理机制亟待改革创新。近两年,全市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凤凰行动”计划,制定企业股改上市新政二十条,加快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全市企业股改上市工作取得新进展。但从规模以上工业私营企业组织结构看,2017年全市3861家规模以上工业私营企业中,股份制企业仅62家,占比仅1.6%,而有限责任制企业3645家,占比94.4%。总体上,全市一些民营企业还缺乏现代企业制度管理理念和科学规范的法人治理体系机制。特别是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经营领域的拓宽、技术层次的提高、市场竞争的加剧,部分传统的家族制企业容易受“家族情结”、决策失误、“内耗”效应、人才壁垒、管理瓶颈等因素的困扰,从而影响企业综合竞争力提升。
对策思考
浙江省委、省政府“八八战略”明确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十三五”及今后一个发展时期,全市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立足“‘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目标,着力打造民营经济升级版,推动嘉兴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培育民营经济发展新动能
如何实现结构优化、动能转换、质效提升将成为未来全市民企转型发展的关键。一是现代企业制度管理创新。深入实施“凤凰行动”计划,认真落实嘉兴市企业股改、上市(挂牌)新政二十条,促进全市民营企业法人治理体系科学转型。二是企业自主创新转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鼓励、引导和支持全市民营企业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二次创业”。三是企业文化与产业融合转型。比如微笑曲线一端的研发与创意相联系;另一端营销跟品牌结合,民企产业链高端化与文化创新息息相关。
(二)拓展民营经济发展新空间
一是嘉兴民企要在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浙江省接轨上海示范区等多重创新改革试点中有所作为。民企要在“两化”深度融合中提升嘉兴制造,加快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二是民营企业要发挥好利用好全市19个国家级、省级开发区(高新园区)转型发展中新增长点、新增长极、新增长带引导作用,助推全市经济转型发展。
(三)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新活力
一是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深化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当前,全市民企单位建设用地增加值水平和劳动生产率还偏低,要通过深化民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实现高效发展。二是继续鼓励发展混合制经济。坚持“能混则混”“能控则控”“能参则参”的原则,鼓励各类民企参与国企改革,激发民企活力,提高民资运行效率,促进民营经济与公有经济融合高效发展。
(四)构建民营经济发展新机制
一是优化政策扶持机制,消除各类隐性壁垒。坚持“两个都是”、“两个不可侵犯”、“三个鼓励”和“三个平等”,制定统一的市场准入政策举措。二是优化市场环境,不断规范竞争秩序。倡导品牌培育、品牌保护、品牌经营、集约经营。遵循市场经济规则,严守安全红线,严守生态绿线。构建更加优良的法治化、国际化亲商、安商、富商环境。三是优化人文环境,提升企业家的素质。提倡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完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激发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家才能,增强企业内在活力和创造力,四是优化政务环境,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进一步清理、精简涉及民间投资管理的行政审批事项和涉企收费,规范中间环节、中介组织行为,减轻企业负担,降低企业成本,营造最佳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