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采茶戏传承方式比较研究
2018-12-05欧阳兆利宜春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欧阳兆利 刘 峰 宜春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高安采茶戏源于明清时期民间灯彩,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引入京剧的表演程式,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成为江西省代表性剧种之一,深受赣中地区群众的喜爱。八十年代后,随着电视、广播等新兴媒体的冲击,整个戏曲的发展、传承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观众的大量流失导致一定数量的戏曲院团,尤其是民营剧团相继解散,进而导致戏曲人才的流失。近年来,国家实行轰轰烈烈的非遗保护政策,尤其是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将戏曲传承发展提上了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再次迎来戏曲的“春天”。
高安采茶戏现有两大传承载体,分别为宜春市采茶歌舞剧院(市级)和高安市采茶剧团(县级)。2011年响应全国的“院团改革”后,两者先后改企为国有院团、差额拨款单位。戏路来源以“送戏下乡”和商业演出为主,“送戏下乡”为政府配备的下乡任务,商演由雇主和剧团沟通协商演出获取利润。在编人员基本工资由财政全额拨款,津贴则由商业演出赚的钱分配到个人。目前两大剧团均正常运作,郭乃安曾提出“音乐的价值、意义皆取决于人,人是音乐的出发点和归宿[1]”,文章以高安市采茶剧团优秀青年演员况慧为个案,探索新时期高安采茶戏的传承方式。
一、个案背后传承方式的普遍性
本文选取的个案为现高安市采茶剧团团长况慧,他代表的是一个群体的传承方式,他的这种方式不仅具有特殊性,更具有普遍性。况慧,男,1980年出生,现为高安市采茶剧团团长,国家二级演员,主攻行当为文武小生,笔者对其进行访谈时发现,其从艺学习共经历了学校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继续教育三个阶段。图1为笔者对况慧进行访谈。
(一)学校音乐教育
1993年13岁的况慧正在上初二,无意中看到一则高安剧团招收学员的通知,经常活跃在学校里面并且担任文艺骨干的他便报名了,通过一系列的唱歌、演小品、形体等考试,最终入选学员班进入剧团学习。当时,剧团从原宜春地区京剧团聘请了两位京剧老师负责学员班的教学,况慧开始为期三年的培训,他在学习的同时将学籍挂靠在宜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原宜春学院高安校区)。第三年年底,学员班进行了考试,考试内容为基本功和“折子戏”,基本功即戏曲的“四功五法”,“五法”即“手眼身法步”,“四功”为“唱念做打”,最终按照综合成绩择优录取,况慧正式成为一名演员留在了剧团。
图1 笔者对况慧进行访谈
(二)社会音乐教育
进入剧团后,况慧拜剧团里同为文武生行当的资深前辈李小宝为“挎刀师父”,根据戏曲界的老一辈传下来的行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即李小宝为况慧的终身师父,同时将彼此的师承关系录入剧团的档案,最终将录入《高安史志》。成立师徒关系,老一辈需举行诸多仪式,如磕头敬茶等,随着社会的变迁,仪式进一步简化,双方通过口头达成一致,只要师父愿意接纳,从此师父成为唯一,其他帮助你的只能称老师。师父负责教戏,演员演一出戏,无论挎刀师傅是否饰演过其中角色,排练过程中有需要请教的或者某个身段动作觉得做的不舒展,就请师父过来,师父当面手把手教,纠正其发声位置、甩腔、咬字等。经过师父的手把手传授,况慧表演技艺迅速提升,成为团里首屈一指的台柱子。
(三)继续教育
正式入职后,高安市采茶剧团经常组织青年演员进行继续教育学习。其中主要体现在文化和业务两方面[2]。文化方面,为了增强演员的文化素养,提升演员的综合素质,剧团组织聘请文化课老师对40岁以下的青年演员进行集中授课,一周两节课,有针对性地开设语文、历史、地理等文科课程。
业务方面主要体现在基本功技能训练上,剧团鼓励演员积极参加省内外戏曲类各大赛事,时常请外面的专家或者已退休的前辈过来进行指导,同时也会与省内外各大院团进行互相交流学习,演员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渠道在外面找老师继续学习。2015年11月况慧升任高安市采茶剧团团长,至今仍活跃在省内外的舞台上。图2为况慧参加江西省首届戏曲青年演员大赛。
图2 况慧参加江西省首届戏曲青年演员大赛
除去况慧的个案外,经过笔者的调查发现,高安市采茶剧团现有在编人员25名,“80后”的演员占了百分之八十,他们的学习经历和况慧属同一模式。况慧的学习从艺经历只不过是个案,他折射出来的这种培养方式在当代具有普遍性,这种培养模式和八十年代之前传统的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
二、高安采茶戏传承纵向对比研究
况慧作为高安市采茶剧团的一名“80后”优秀青年演员,其学习成长轨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以他为个案对高安采茶戏进行传承方面的研究,具有客观性。综上所述,况慧的学习主要经历了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两个阶段,即学校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教育相结合的“院团合作”模式,该模式为社会变迁中新时期的人才培养模式,而传统的传承模式为单一的社会音乐教育[3]。
(一)传统“随团培养”模式——社会音乐教育
传统的采茶艺人培养模式,即剧团自身“随团培养”演员。随团培养的演员在很小的时候就进行拜师仪式,以传统的学徒制“口传心授”模式,跟随自己的“挎刀师父”进行排练演出[4]。徒弟从小在师父耳濡目染的带领下,学习整套戏曲里面的“唱念做打”,待达到一定年龄学有所成之时,经剧团考核招入,给予国家职工编制。
(二)“院团合作”模式——学校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教育相结合
20世纪80年代以后,近代的采茶戏演员培养模式为“院团合作”联合培养。如青年演员况慧,学籍在高安师范学校,启蒙老师为原宜春地区京剧团工作的京剧老师,教授学习毯子功、靶子、身段等基本功,进入剧团后拜“挎刀师父”学习唱腔。其学习经历并未完全脱离随团培养模式,现今高安市采茶剧团和江西艺术职业学院也有联合培养五年制学员班。
该批学员学制为五年制大专,剧团负责提供场所,江西艺术职业学院负责提供师资力量,派京剧老师到剧团给学员上课,教授内容主要为毯子功、身段等,学员日常作息都在剧团[5]。按照学校安排,学员每学期都要到学校去汇报一次,五年之后将颁发江西艺术职业学院毕业证。
(三)差异性分析
两种人才培养模式都有各自的优势,既具有共性,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1.传统模式
传统模式随团培养出来的演员优势在于从小在戏曲环境中耳濡目染,对地方戏了解得更深,从业之后唱出来的采茶戏戏味更浓。随团培养的演员经过老艺人严格的高强度、高密度训练,凌晨起床吊嗓练声,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环境较为严苛。
劣势在于学习周期较长,从艺术培养的角度上看,老艺人的视野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们的教授方式虽是无数采茶艺人先辈智慧的结晶,但是这种方式始终停留在经验之谈的层面上,未形成一套完整、健全的培养体系,存在部分不合理之处。于老艺人本身而言,艺人群体长期生活在社会整体地位较为低下的环境中,他们自身在公共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的缺失[6]。
单一的随团培养,在基本功、武戏方面亦存在劣势,如下马步不扎实,表演上存在不足,不够全面。地方戏更注重唱腔,单靠随团培养出来的演员表演程式化的东西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戏路较窄。
2.院团合作培养模式
院团合作培养的学员,既经过了学校音乐教育,又经过了社会音乐教育。在文艺学校接受现代教育理念与制度,在课程设置方面相对来说更具科学性,同时有效避免了在随团培养模式当中,从人道主义角度看,很极端很难被现代社会所接受的一些弊端,也不存在所谓的人身依附关系[7]。
同时经过文艺学校最严格、正规的训练,学员在戏曲基本理论知识、技能等方面很扎实。进入剧团入职后,经过社会音乐教育——老艺人的传承和跟随剧团资深前辈“挎刀师傅”学习唱腔念白,打的功底会更加扎实。学校培养加上传统传承方式的熔炼,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员,既具有基本功,又具有传统的味道,同时戏路较宽。
3.不同培养模式的社会认可度分析
单靠实际表演效果来看很难权衡两种培养模式的优劣,演员的人才资质、个人身份、社会的认可度同样值得关注。
传统培养模式在选择培养对象上空间较小,虽非有教无类来者不拒,但是毕竟在生源选择方面,机会较少。随着社会的变迁,现代教育理念的引入,对教育对象的选择,文艺学校建立了选拔机制。在大量的报考生中,通过笔试、面试,遴选艺术资质较好的苗子,在源头上保证了培养质量。培养对象的先天条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后期的发展。
在个人身份上,单纯的社会音乐教育,没有挂靠任何院校随团培养的演员,属于国家职工编制,即普通职工编制。院团联合培养的演员,一般挂靠省一级的院校,参加工作的个人身份就属于国家干部编制。这两种编制最本质的区别体现在调动方面,职工编制一般很难调动,干部编制是可以调动的,并且在同等条件下,干部编制提拔享有优先权。
例如况慧的从艺经历,2002年,经协商,省赣剧团将况慧作为人才引进,调入省赣剧团。2002—2004年,况慧任江西省赣剧团演员,依旧主攻文武小生。高安市采茶剧团在况慧调任后,难以填补其留下来的空缺,后经各种渠道,又将况慧调回高安市采茶剧团工作至今。采茶戏和赣剧、京剧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相似性,况慧正是基于在文艺学校启蒙老师京剧老师教授下有“三年的京剧学习经历”和国家干部编制的“双重”身份,才有机会调入省赣剧团。“随团培养”的演员不具备表演京剧的能力,同时因为个人身份编制问题,只能“从一而终”。
经济基础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活的幸福指数,演员职称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收入的高低,剧团在编人员国家一级、二级、三级演员职称评定方法参照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的评定,国家一级演员评正教授,二级演员评副教授,三级演员评讲师。达到了评定标准,由剧团逐级往上报,国家三级演员评定需通过地市级,国家二级演员评定需通过省级,国家一级演员评定需通过中央。其他的导演、编剧、舞美的评定方式亦是如此,评定标准是统一的,只是工种、行当不同而已。
评选的标准基本是三个条件——学历,工龄,荣誉。在职称评定方面,学历首当其冲,“随团培养”的演员一般都是初中毕业,有的甚至连初中都没念完,在这方面,远远落后于“院团合作”的演员。虽然地方剧团(县级)不配置国家一级演员,只能申请国家二级,但是演员退休后依旧能享受级别、待遇。在职称评定方面,“院团合作”模式联合培养的演员优势一目了然。社会的认可度上,“院团合作”演员明显高于“随团培养”的演员。
结 语
通过对高安采茶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纵向对比,可以看出“院团合作”培养的演员不仅在表演上具备扎实基本功,唱腔风格又不失采茶韵味,同时还能适应社会的变迁。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21世纪,高学历人才层出不穷,公民整体学历、素质的提升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院团合作”这种多元化的培养模式,既能解决“随团培养”学历低的问题,又能在生源选择、舞台表演、戏路上适应社会变迁发展的需要,是新时期戏曲演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