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的张数”两种不同时期教材的比较
2018-12-05原素芳
◇原素芳
“邮票的张数”是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学习内容,本文试图结合根据实验版课标编写的北师大版实验教材(以下简称实验版),以及根据2011年版课标修订后的北师大版教材(以下简称修订版),对此部分内容进行分析和比较。
一、教材结构的对比分析
此内容在两种不同版本教材中的内容安排,如表1所示。
表1
观察表1,可以看出,相对于实验版教材“邮票的张数”这个内容,在修订版教材中呈现了这样的变化:教学内容后移,隶属单元不同。这两处变化体现了编者对知识之间联系的不同理解。“邮票的张数”“相遇问题”这两节课在修订版中的编排顺序都做了调整,修订版教材把原先“认识方程”单元最后一课“邮票的张数”,与“数学与交通”第一课“相遇问题”组建为“用方程解决问题”单元,这样将方程模型的运用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有助于学生积累把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抽象为方程的经验,体验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模型。
另外,从分散教学难点这个角度看,学生在四年级初步认识方程,五年级再来研究用方程解决问题,拉长了方程知识的学习时间,也体现了对“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整合,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验、感悟方程思想。
二、教材内容的对比分析
1.素材的“多”与“简”。
从情境图的呈现来看(如图1),实验版中是4人3句对话,修订版教材则是3人2句对话。相比较而言,修订版教材少了1个人物(爸爸)、1句对话和1个问题,还少了妈妈看报纸的动作、地板图、绿色植物。删除这些对话、动作和图案,排除了这些非主题因素对学习主体的干扰,一方面让情境图呈现更简洁、主题更突出,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读取数学信息。
图1
2.问题的提出。
实验版教材直接在情境图中呈现问题(如图1),并且是和主情境图放置在一起的;修订版教材在出示情境图后,留给学生思考的机会和时间,鼓励学生通过读取信息自主尝试提出数学问题(如图2)。修订版教材注重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与2011年版课标提出的“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的总目标是吻合的。
图2
3.直观图的表示。
实验版教材呈现了一幅线段图和一个等量关系式(如图3),它选取两个信息,即“姐姐邮票的张数是弟弟的3倍”和“我和姐姐一共有180张邮票”来引导学生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找出“姐姐的张数+弟弟的张数=180”这一等量关系。
图3
修订版教材是以两幅学生作品的形式(如图4),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分析数量中的相等关系。
图4
其中一幅作品是文字描述,出现两个等量关系式:“姐姐的邮票张数+弟弟的邮票张数=180”“姐姐的邮票张数=弟弟的邮票张数×3”。这两个关系式是从两人的对话中提炼出来的。两人的对话是生活语言,而提炼出来的关系式是抽象加工后的等量关系式,是数学语言,也是方程的雏形。
另一幅作品是方格图,将刚才得出的两个等量关系式转化成方格图,这样的图形语言让数量关系显得简洁、清楚。
最后,教材出示学生的话语:“我知道了,如果设弟弟的邮票为x张,姐姐就有3x张……”表面上看这是回答前面的问题,实际上是学生对图形语言的理解,揭示了设置未知数的方法,即把1倍数——弟弟的邮票张数用未知数x表示,那么3倍数——姐姐的邮票张数就可以用3x表示。这样便把两个未知数转化为了一个,降低了后面列方程和解方程的难度,为体会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埋下伏笔。
4.列方程解决问题。
两个时期的教材都给出了完整的列方程、解方程的过程(图略)。这是帮助学生明白列方程解决问题规范的书写格式,体会方程解法。两种教材都给出了这样的话:“1个x与3个x合起来是4个x。”旨在从加法意义的角度让学生理解4个x的意义,这样将较复杂的方程转化为简单的方程,将新问题转换为旧知识。稍有不同的是,修订版教材在解方程后采用留白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写答语,加强学生的反思意识,让学生经历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这与之前的编排是一脉相承的。
5.题目信息的变换(如图5)。
图5
关于题目信息的变换,两个时期的教材表述略有不同,实验版教材是要求利用“姐姐比弟弟多90张”这条信息仿照例题进行解答,修订版教材是变换题目中的信息之一,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再次经历方程模型的建模过程,增强学生提出和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练习的设置(图略)。
教材对应的后续练习,实验版教材安排了2次。先在例题后安排了“试一试”,然后安排“练一练”,一共4道题。“试一试”和“练一练”第1题巩固解形如ax±x=b的方程的方法;第2题是列方程解决问题(情境对话式),与例题学习结构类似;第3题是新的情境,等量关系相对简单,只出现了一个未知量。修订版教材安排了6道题。第1题是配合问题串,鼓励学生再次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先读懂题意,根据信息找出等量关系,再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解。不同的是,选择了新的情境,从而帮助学生再次体会方程的含义。第2题侧重运用解方程的方法直接解ax±bx=c这样的方程。第3~6题则是鼓励学生在新的情境中,综合自己对于题意、等量关系等的理解来解决问题。
三、教学启示
通过上述方面的比较,对比两个时期教材的变与不变之处,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哪些启示呢?
1.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要重视在现实背景下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寻找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是列方程解决问题的首个关键步骤,它对下一步列方程解题起到了铺垫作用。如修订版教材的练一练第1题明确提出先找等量关系,第3~6题让学生多次经历寻找数量关系、列方程求解的全过程。
2.立足用方程解决问题意识的培养,形成恰当的解题策略。方程意识是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一种能主动判断并选择是否用方程解决的意识。由于学生在低年级开始就用算术思路解决问题,解题时习惯了从已知到未知,而到了四、五年级,受思维定式的影响,不少学生不习惯列方程解决问题,因此,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比方程方法与算术方法,感受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久而久之,学生在面对新的问题情境时,就会主动判断是否用方程方法解决问题,并通过比较和分析,正确选择恰当的解题策略。
3.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不仅仅是为了解题,更重要的是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修订版教材比实验版教材更注重让学生经历方程模型的建立过程,渗透方程思想。修订版教材的编排,表面上看是“情境+4个问题”,实际上是按“创设情境—抽象数量关系—建立方程模型—解决问题”这样的顺序编排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经历完整的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建立方程模型,进而体会方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