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认知“语文”“数学”
2018-12-05孙青瑜
文史博览 2018年10期
在中国古代并没有“语文”一词,“语文”二字出现于19世纪末,清朝废除科举制度以后,开始开办新学堂,当时的课程以至教材中有一门“国文”课。到20世纪30年代后期,叶圣陶、夏丏尊二人提出了“语文”的概念,并尝试编写新的语文教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叶圣陶再次提出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
古时虽然没语文一词,却有语文这门学科,当时的语文叫文字学,也就是小学。它是周朝学校制度的一个名称,相对于大学而言。汉书《食货志》说:“八岁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也就是说,八岁的孩童,才开始入小学学习书与数。书、数在六艺之列。古人并非只学文字学,从小学到大学,对数学教育同等重视。因为中国文化是以术数为主的文化。数被很多经学家定为最高本体,是认识宇宙的起源之一。中国的经学家们也无不精于数。
从表面看,儒家好像与数无关,属于纯粹的语文。而事实上,从孔子《十翼》开始,儒生就有一门必修课,那就是术数。可以说,对于古代文人来说,不知数就无从谈学问,不懂数,就学不了经。凡成大器者,必精于数。像《周易》二进制和十进制之后的扬雄三进制,像历代经学家们八卦方位图、万年历、《推背图》……都源于对术数的精透。
西方也一样,在西方文明中,数学一直是主要的文化力量。数学是一门极具生命力的学科,它决定了大部分哲学思想的内容和研究方法。像维特根斯坦、笛卡尔、罗素、伽利略、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他们不但是大哲学家,同时也都是大数学家。比如,最有说服力的西方语言学,从表象上看,语言学一直被视为纯粹的文字学,而事实上从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到索绪尔、维特根斯坦以来的现代西方语言学,整个发展历史过程中无不渗透着数学方法。所以,可以说西方的语言学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数学方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