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酚酸悬浮剂防治甜瓜白粉病的效果研究
2018-12-05张素军田枫刘延刚冷鹏芮文利宿刚爱崔爱华吕相玉
张素军 ,田枫 ,刘延刚 ,冷鹏 ,芮文利 ,宿刚爱 ,崔爱华 ,吕相玉
(1.临沂大学药学院,山东临沂276000;2.郯城县农业局,山东临沂276110;3.临沂市农业科学院,山东临沂276012)
甜瓜(Cucumis meloL.)是葫芦科甜瓜属蔓生二倍体植物,不同的甜瓜品种口感丰富、营养多样,可鲜食或加工,因而受到人们的喜爱[1]。由白粉菌属(Erysiphe cichoracearum)和单囊壳属单囊壳菌(Sphaerotheca fuliginea)引起的甜瓜白粉病(Sphaerotheca fuligenea Poll.),是危害甜瓜生产的主要真菌性病害之一,也是我国甜瓜绿色生产的主要障碍[2-6]。近几年,春季大棚甜瓜白粉病的发生呈现上升趋势,尤其在甜瓜生长中后期,白粉病发生期长,危害重,轻则导致光合作用效率下降,重则导致甜瓜早衰、死亡,对甜瓜的品质及产量带来严重影响,是危害甜瓜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7,8]。
目前,农业部登记的防治瓜类白粉病的杀菌剂较多,如戊唑醇、氟硅唑、嘧菌酯及乙嘧酚等,但化学药剂的长期使用导致抗药性加剧和农药污染问题[9,10]。戊唑醇、氟硅唑作为三唑类杀菌剂在甜瓜上用量过大,容易出现药害,尤其苗期使用需要谨慎。近年来,随着绿色防控技术的发展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关注,广谱、低毒、环境友好型的防治技术越来越受到市场的欢迎。同时,国家提出对化学农药减施增效总目标,需要更加高效安全的药剂[5,9]。10%银杏酚酸SC是临沂大学药学院研发的新型生物杀菌剂,具有高效、低毒、环境友好等特点。文章研究了银杏酚酸SC对甜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和最佳使用剂量,以期为甜瓜白粉病的有效防治及甜瓜的安全生产提供有效方法。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药剂
10%银杏酚酸SC;临沂大学药学院;40%氟硅唑乳油(Emulsifiable concentrate,EC),美国杜邦公司;80%多菌灵WP,宁国市朝农化工有限公司。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8年在临沂市河东区农高区甜瓜科技示范园,甜瓜品种为日本绿宝,土质为沙壤土,有机质含量1.28%,pH为6.8。试验大棚常年种植吊蔓甜瓜(连作4年),大棚长138 m,宽12.0 m。供试甜瓜于2017年2月20日育苗,3月31日移栽,大小行种植,地膜覆盖,大行距0.7 m,小行距0.5 m,株距0.3 m,3700株/667 m2。整地时每667 m2施硫酸钾复合肥45 kg,磷酸二铵25 kg,腐熟鸡粪5 m3。结果期冲施腐熟鸡粪5次,每次50 kg/667 m2。肥后浇水,浇水量40 m3/667 m2,时间分别为3月25日、4月10日、4月25日、5月9日和5月21日。试验期间未施用其他防治病虫害药剂。
1.3 试验设计
试验选用甜瓜白粉病常用药剂40%氟硅唑EC、80%多菌灵WP作为对照,清水作为空白对照。试验共设6个处理见表1,随机区组排列,重复4次,每个重复小区面积12.6 m2,试验田总面积302.4 m2。
1.4 施药方法
5月4日在发病初期进行第一次施药,5月11日、18日分别喷施第二次、第三次药液,共施药3次。此时甜瓜生育期为结瓜期。使用WS-16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叶面喷雾,每667 m2药液用量60 L。喷药时由低浓度到高浓度依次喷施,叶片正反两面喷洒均匀。
1.5 调查方法
1.5.1 防治效果调查
试验共调查2次,施药前调查病情基数,末次施药后10 d调查防病效果,调查时间为5月4日、5月28日。调查方法参照国标“GB/T 17980.30-2000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杀菌剂防治黄瓜白粉病[11]”。每小区随机4点取样,每点调查2株,每株调查全部叶片,记录调查植株的病叶数和病情严重度,计算病叶率、病情指数和防效。调查病害分级标准如下:
0级,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6%~10%;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11%~20%;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21%~40%;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41%以上。
1.5.2 安全性调查
在第三次施药后 1、3、5、7、10 d 调查各试验处理甜瓜生长情况,并记录药害的类型和程度。药害分级标准为:-,无药害;+,轻度药害,不影响作物正常生长;++,中度药害,可复原,不会造成作物减产;+++,重度药害,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对作物产量和质量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失;++++,严重药害,作物生长受阻,产量和质量损失严重。
1.5.3 计算方法与数据分析
记录总叶数、病叶数和病情严重度,计算病叶率、病情指数和防效,具体公式见式(1)、(2)、(3),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DMRT)法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式中:CK0为空白对照区施药前病情指数;CK1为空白对照区施药后病情指数;PT0为药剂处理区施药前病情指数;PT1为药剂处理区施药后病情指数。
1.6 气象资料
试验期间(2018年5月4日~5月28日)日平均最高温度28.1℃,日平均最低温度21.3℃,总降雨量83.9 mm。无其他恶劣气候因素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防效分析
第3次喷药后10 d调查结果表明(表2),10%银杏酚酸 SC 12 g/667 m2、13 g/667 m2和 16 g/667 m2防效分别为71.75%、73.24%和75.32%;对照药剂40%氟硅唑EC 8 g/667 m2、80%多菌灵WP 75 g/667 m2防效分别为79.95%、67.41%。方差分析结果表明,10%银杏酚酸SC的三个处理,防效低于对照药剂40%氟硅唑EC,均差异极显著;10%银杏酚酸SC的三个处理防效高于对照药剂80%多菌灵WP,均差异极显著;10%银杏酚酸SC 16 g/667 m2处理防效与12 g/667 m2处理防效相比差异显著。
2.2 药害症状分析
田间试验期间,各试验处理甜瓜生长正常,未观察到药害症状,说明供试药剂在试验剂量范围内对甜瓜安全。
3 小结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10%银杏酚酸SC对甜瓜白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有效控制甜瓜白粉病的扩展蔓延。在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和抗药性问题越来越被关注的今天,银杏酚酸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特点,也是一个具有较大推广前景的环保农药,在无公害瓜菜生产上可进行大力推广应用。
10%银杏酚酸SC防治甜瓜白粉病推荐使用剂量为16 g/667 m2,清水稀释叶片正反面均匀喷雾,施药时期应掌握在发病初期,视病情和天气情况持续用药3次,每次间隔7 d左右。田间需要多次用药时应与其他药剂轮换使用,以达到延缓病菌抗药性产生、有效防病的目的。采用化学防治甜瓜白粉病的同时,注意结合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治[12]。
表2 10%银杏酚酸SC对甜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Table 2 Control effect of 10%ginkgolic acid SC on melon powdery mild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