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配合推拿和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效果观察
2018-12-05常海军
常海军
(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中医院,江苏 淮安 223400)
本研究选取7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实施针灸、推拿与牵引联合治疗,其临床效果显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78例,采用奇偶法将其分为实验组(n=39)与参照组(n=39)。其中,男性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43例,女性患者35例。最小年龄23周岁,最大年龄58周岁,中位年龄(41.36±10.61)周岁。神经根型颈椎病病程时间最短1个月,最长13年,中位病程时间(5.94±3.17)年。2组患者年龄、性别、神经根型颈椎病病程时间等临床资料统计分析结果不具备明显差异(P>0.05),分组方式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参照组采用常规针灸治疗,取患者颈夹脊穴、大椎穴、后溪穴、百劳穴、天柱穴、天宗穴、后溪穴、风门穴,采用30#针灸针实施治疗,每日治疗1次,每次30 min,连续针灸治疗10日后间隔3日再行治疗,共计治疗2个月[1]。实验组实施针灸、推拿与牵引联合治疗,针灸治疗方式同参照组。推拿治疗:取患者端坐位,应用舒筋法对患者颈部、肩部、手臂进行按摩与推拿,取风池穴、肩井穴、肩俞穴合谷穴、小海穴等穴位,采用揉按方式。对患者颈部、肩部、背部皮肤进行按摩,采用拿捏方式,直至患者皮肤潮红发热[2]。叮嘱患者保持头部正中位,针对其颈部向上予以牵引,时间为3 min。指导患者在自身情况允许条件下左右旋转头部及倾斜头部,每次5 min。上述推拿治疗频率与针灸一致。牵引治疗:应用牵引椅予以治疗,取患者端坐位,指导患者进行放松,将患者头部、颈部予以固定,保持其正常生理曲线[3]。初次牵引选取力度稍轻,约为5 kg左右,并逐渐增加牵引力,直至达到10 kg,每次牵引时间为30 min,治疗频率与针灸一致。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7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相关数据应用SPSS 19.0软件对比分析,实验组与参照组治疗后上肢麻木、颈部疼痛、眩晕、视觉障碍神经根型颈椎病症状积分数据行t检验方式,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治疗效果情况行x2检验,采用例(n),百分数(%)表示。差异性较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比较
对比实验组与参照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后症状积分数据(见表1),实验组治疗后上肢麻木、颈部疼痛、眩晕、视觉障碍症状积分低于参照组,两者差异明显(P<0.05)。
表1 两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比较 [(±s)分]
表1 两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比较 [(±s)分]
组别 n 上肢麻木 颈部疼痛 眩晕 视觉障碍实验组 39 0.52±0.16 0.75±0.18 0.55±0.27 0.94±0.26参照组 39 1.35±0.37 1.26±0.57 1.19±0.49 1.51±0.68 t 12.8583 5.3282 7.1439 4.8895 P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2.2 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对比实验组与参照组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治疗效果情况(见表2),实验组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4.87%)明显优于参照组(76.92%),两者差异明显(P<0.05)。
表2 两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n(%)]
3 讨 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疾病中常见分类之一,临床发病率较高,一般多因患者脊柱神经根刺激或压迫造成的颈部疼痛、视觉障碍、肢体麻木、眩晕等症状[4]。大部分患者均为轻症神经根型颈椎病,因此无需手术治疗,通过物理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上述症状,并改善其颈部生理曲线,避免对神经根持续性刺激与压迫。常规治疗方式包括:针灸、牵引、颈部制动、体位纠正、推拿等等。本研究中采用针灸、推拿与牵引联合治疗模式,其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者颈部、肩部、上肢、背部疼痛及不适感,并促进患者颈部生理曲线逐渐趋于正常,提高患者颈椎稳定性[5]。针灸疗法主要通过改善患者颈部血液循环,降低患者神经压迫与刺激,其临床效果显著,再此基础之上联合应用推拿治疗,主要针对患者肩颈部肌肉群实施推拿,能够接触患者肌肉痉挛现象,并软化其结缔组织,扩大肩部与颈部活动范围。牵引治疗是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药治疗手段,可实现患者颈椎曲线恢复,并降低其颈部肌肉、筋膜组织张力,消除水肿。
综上所述,针灸、推拿与牵引联合模式在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方面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