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在学前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与挑战研究
2018-12-05谢容
谢 容
(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贵州 铜仁 554300)
1 研究的背景
著名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游戏是儿童的工作。”尽管游戏教学理论成熟较晚,但相关教学实践和研究自古就有、比比皆是。1999年6月,国家提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设新的基础教育体系。”
最近几年,关于学前英语教学的理论,国内外相关研究都关注在幼儿学习兴趣如何激发的问题上,认为应当给幼儿创造愉快的学习气氛。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们倡导的自然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功能法、讲授法、交际法、讨论法、任务型教学法、五步教学法、五指教学法等,尤其是近年来兴起的TPR(全身动作教学法)和交际型教学法对我国学前英语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国家英语教学与教材编写纲要》指出,要学好一门语言,兴趣是关键。在启蒙阶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也要从儿童的心理及生理特点出发,要采取可以激发学生动机的教学方法。比如,在教学中加入游戏教学,这不仅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而且也符合乐学的原则。游戏教学法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性,让师生共同参与,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游戏教学法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幼儿活泼好动爱表演,不害羞,乐于接受新奇、趣味性强的事物,教师的教法对幼儿学习的兴趣是有直接影响的。通过游戏无意注意的特性,不仅利于孩子养成正确的学习方习惯,而且有利于化难为易,有减轻孩子的负担,符合启蒙教育的要求。
2 研究的价值
随着经济、教育和文化的发展,幼儿有必要在自然的环境中学习英语,然而我市乃至贵州省对学前英语教育都具有敌对现象进行探讨。因此,科学、合理、具有创造性的英语游戏教学法,符合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能够有效地促进孩子的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表演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孩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促进铜仁市英语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得到切实的贯彻与落实,将游戏活动引入英语课堂之中,将促进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幼儿之间关系的和谐。将推动我市学前英语教育及新课程改革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
3 当前学前英语教学遇到的挑战
长期以来,我市大部分教育工作者对学前英语教育的理解相对狭隘,大多局限于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科书”来完成教学任务。大多数教师的教学也只是基于教学大纲来进行教学。这样的课程脱离了幼儿的实际生活,没有灵活的教学游戏、情境,教学活动既不易被幼儿理解,也无法激发其兴趣。当前,幼儿活动以教、读、写为主,机械得反复练习。由于以上的教学模式对幼儿生理上和心理上都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导致家长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对“学前英语教育”就是所谓的“教英语”的做法表示反对。社会上流传一句话“禁止幼儿园小学化”。
3.1 教师和区域因素
由于铜仁市属于欠发达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有些落后,缺乏师资,教师的英语水平有限,教师不能及时更新外面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3.1.1传统的英语教学法
目前,许多学前英语教学存在一种费时、低效的现象(time-consuming,low efficiency),大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语法翻译发(GTM)和任务型教学法(TBLT)实施英语教学,这些传统的方法通常是以机械的,单纯的记忆单词和文本,学习语法等,在某种意义上丧失了学习者学习英语的动机,打击了学习英语的自信,这种传统的方法不能有效地迎合孩子的特征。
3.1.2缺乏语言实践环境
幼儿教师很少创造外语学习的环境,即使部分教师有也设计了一些改善英语课堂单调乏味的活动,如:通过歌曲,舞蹈,话剧、讲故事和做TPR活动,由于教师过度强调课堂教学的活动,从而忽视了目标语言的使用,除此之外,也存在英语课时安排太少的状况。
3.2 情感因素
有许多因素影响孩子英语的习得,例如:年龄、母语、环境、认知、文化和情感因素等。情感因素作为语言习得是否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克拉申的情感因素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动机、焦虑和自信。
Dulay&Burt (1977)提出情感因素的概念被定义为阻止学习英语的一种内在系统,它跟认知因素不相上进,意思就是当学习者处于消极的情感是,认知因素也随之受到很大的影响。相反,当学习者处于积极的情感时,认知活动随之上升。
3.2.1动机
Brown(1987)动机是人类情感因素的一种内在驱动力,通过采取某种活动达到他预想的目标,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 and instrumental motivation, 内在动机就是指学习者对目标语言具有浓厚的兴趣,期望参与其中。外在动机就是指学习者有意识的去学习目标语言。例如:入学考试,找工作或者是留学等。
3.2.2焦虑和自信
焦虑同样分为两种,即,Facilitative anxiety and debilitating anxiety.如果幼儿在语言表达方面感到焦虑,那么他就很难自然习得语言,也不会有太大的自信。反之,游戏可以缓减焦虑,增强学习英语的动机,增强自信等特征。
4 为什么说游戏适合幼儿
英国教育家Richards and Rodgers(2001)指出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CLT)and 全身反应法 (Total physical response——TPR) 是当今最受欢迎的英语教学法。交际(communicative)体现了语言是用来交流的基本原则。即,what is language for, what is language? 然而游戏(games)属于交际教学法中的一个重要技能(technique),它主要是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孩子自然习得向母语一样的过程。
4.1 儿童的天性
在这一部分,作者主要描述儿童的特征与游戏之间的关系。首先,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mental gap”,因此,这个“mental gap”需要专家、成年人以及父母给他们提供一些引导,支柱他们习得二语再内化解决问题,儿童必须要跟老师或者同伴一起活动,通过相互活动从而获取知识,Vogotsky 称这种gap 为最近发展区(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ZDP,儿童需要被提供足够的材料与信息来刺激这个ZDP.游戏的角色正好迎合了儿童的天性,儿童可以通过游戏获得各方面的技能,例如:听、说、读、写、演和思等。
4.2 儿童的注意力短暂
专注是学习的本质,科学家们研究表明儿童的注意力在一节课里大概可以维持15——20分钟。因此,游戏能够有效地抓住儿童的注意力,例如:在我自己的课堂上,每当实施几十分钟的标准教学过后,学生感觉十分的疲惫,一旦邀请他们做游戏时,顿时,他们欣喜若狂。
4.3 儿童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对整个未知的世界都很好奇,儿童更多的是注意意义(mean)而不是形式(form),儿童在观察事物过程中不同于成年人。比如你观察一个儿童在看电影或者是听英语故事的过程中,他们更关注的是结果,他们很容易从老师的面部表情、语音、语调中获取感兴趣的事物。其次,儿童获得知识主要是通过体验,游戏正好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环境让儿童体验语言。最后,儿童的情绪变化多样,游戏能有效地促发儿童学习英语的动机,减少学习英语的压力,使儿童对英语学习的自信得以加强。英语游戏不仅要在课堂上实施,还可以在课后由教师设计简单的一些游戏,延伸到幼儿生活中。比如,音乐游戏、儿歌游戏等和儿童日常生活贴近的方面,这不仅符合幼儿语言习得的特点,创设一定的情境吸引幼儿参与游戏,还能更有效的学习英语。这些英语游戏的实施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此外,游戏应有机地将视觉、听觉和感官三者统一,让幼儿做到:口到、耳到、手到、心到,通过让幼儿跑、跳、做等,使其全身心的投入到游戏中学习英语。
5 幼儿英语游戏设计的目标
美国教育家布卢将教育目标分为三大领域:认知、情感、动作技能。而语言学家Stern 则对语言教育目标分为四类:熟练、知识、情感和迁移。作者受到以上目标的启发,将幼儿英语游戏教学的目标总结为三类:即,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认知目标主要是帮助幼儿对英语知识的理解,情感目标是以激发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为主,减轻学习英语的压力和焦虑,增强孩子学习英语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能力目标主要是促进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英语的交际。
(1)幼儿英语游戏活动的设计必须引导幼儿积极、健康地“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人”。
(2)游戏活动的设计要激发儿童的兴趣,增强自信心,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氛围中自然习得语言,激发幼儿的求知欲,使他们拥有满足感和成就感,郑强幼儿学习英语的内在动机。
(3)游戏活动的设计要生活化、情景化,一方面使幼儿本身感受到自己不是在学习知识,而是在体验生活的乐趣。因此,游戏的设计必须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
(4)游戏的设计可利用幼儿二语学习关键期和敏感期好模仿的特点,重视语音和语调的培养。在学习第二语言之前,很多幼儿可掌握正宗口音。因而,学前二语习得有着很大的优势,这要求幼儿教师自身也应发音标准,然后就是在设计游戏的时候,语音语调要标准清晰,确保每个幼儿都能听懂、听清,及时纠正错误发音。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而且不受情感制约,做好以上几点,才能有更好的效果。
6 结论与建议
首先,提高儿童学习英语的动机,细心组织课堂教学,采用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动——静相结合,例如:情景教学法,TPR、游戏等为了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提高儿童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游戏、活动可以有效加强儿童学习英语的自信心,给以孩子多的积极评价。其次,减少儿童学习英语的焦虑发展高质量的幼儿英语教师,游戏的设计要遵循全方位、多角度、持续性的原则,深入学前儿童学习、生活。学前英语教学必须在二语习得理论背景下实施不同的、迎合孩子内心需求的英语教学法。
[1] 陈宝国.国外第二语言学习的认知理论述评[J].心理学动态,2001,(9):1.
[2] [意大利]蒙台梭利著,任代文主译校.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425.
[3] 王敏勤.婴幼儿同时学习两种语言的设想[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2).
[4] 周兢.对我国学前儿童英语教育的定位思考[J].教育教学研究,2004.
[5] 王凯莉.幼儿英语教育之我见[J].学理论,2011.
[6] 杨文.幼儿英语教学法[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
[7] 郭力平,李琳.幼儿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上海市幼儿园园长的调查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 2003,46-48.
[8] 丁玉兰.幼儿英语教学生活化研究[D].成都:西南大学,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