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会从取消引发的对大学生考证方向的思考
2018-12-05但孝宇
但孝宇
(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安徽 蚌埠 233041)
近些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已经陆续取消了四百多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近期又取消了会计从业资格证,这项资格证书在各大高校尤其是财经及综合类高校中参考频率尤其的高。尽管如此,大学生们对考证依然乐此不疲,“考证热”已经成为大学校园的普遍现象。但是在这样一种“你考、他考、我也考”的现实状况下,很多学生考证完全是趋于形势的、盲目的,并没有确定的目标和方向;可想而知,这样随大流式的考证又能给持证者带来多少益处呢?而大学生又应该如何正确的参与到考证中去呢?
1 “考证热”现象分析
1.1 大学生常考的证书类别
自1993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要制定各种职业的资格标准和录用标准,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两种证书制度”以来,对人才的衡量标准越来越规范,可供考取的资格证书种类也越来越多,而大学生参考频率比较高的有以下几点。
1.1.1必考型证书
主要包括大学生英语(CET)等级证书和国家计算机等级证书,这类证书是由国家教育部门和各高校联合组织的,是每个在校大学生都必须要考取的。
1.1.2专业型和行业型证书
专业型是针对在校大学生所学的专业而要参加的,行业型是针对于社会上各个行业所设定的,这两者是紧密相关的,很多大学生根据自身所学的专业去参加相关行业的资格证书考试,常见的如:会计资格证书、教师资格证书、普通话资格证书、证券期货类金融资格证书、导游资格证书、物流资格证书等等。
1.1.3能力型证书
这类证书主要是针对个人某项职业能力认证的,比如:英语类剑桥商务英语、口语证书,计算机类软件工程师证书等等。
1.2 “考证热”现象产生的原因
1.2.1大学生就业困难,社会竞争压力太大
随着国家教育制度的改革,更多的人能够接受更多的教育,大学生也成为社会上数量不可小觑的一个群体;但是,面对这么多待业大学生,社会上却没有足够的岗位去满足,这就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就业竞争大的问题。面对巨大的就业竞争,尤其是在江浙沪皖等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很多大学生从入校就开始准备,通过提高自身能力来增大竞争资本;而考证便是广大学生们提高就业竞争力和自信心的一种渠道。
1.2.2企业、用人单位以及行业入职要求
面对广大的求职大学生,招聘方是无法在“看一眼”的情况下就去录取一个人的,面对各种岗位条件需求,招聘方首先会了解应聘个人有没有具备相关职业资格和能力,了解的方式便是——有没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尤其是一些有硬性条件的岗位,想应聘就必须有相关资格证;而其他一些岗位即使没有那些硬性的条件,也会优先考虑具有含金量高或者社会认可度高的证书持有人。
1.2.3国家教育政策、学校相关政策影响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在全社会实行学业证书、职业资格并重的制度,为大学生考证提供了强大的政策保障。比如说大学生英语等级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在国家教育政策支持下已经成为在校大学生必考的证书。另外,大多数高校对学生考证给予相关鼓励,比如考证可以在奖学金申请中额外加分,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考证热”现象的发展。
1.2.4市场经济需求与国家教育发展不同步
如今,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也不断提高;但是我国教育发展却不能与经济发展齐驱并驾,诸多高校的高等教育资源并不能满足学生们的需求,教育结构滞后,校内设置的专业面比较狭窄,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也比较浅显,单凭在校的学习根本不足够满足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因而各种资格技能证书在高校里得以存在和发展。
1.2.5其他原因,例如受到在校学长学姐的影响等
初入大学校园的学生们是迷茫的,他们对于未来的规划是空白的,所以在了解到高年级前辈们对考证的注重时,不得不尽早的开始正视考证一事。
通过上述原因分析可以得知,“考证热”的普遍存在和愈演愈烈的发展形势有着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这种合理必然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大学生可以盲目的去考证。
2 盲目考证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
2.1 过度注重考证,价值观偏向
很多大学生认为在学校里关于专业方面知识的学习并没有什么大用处,尤其是在将来就业时,所以过度依赖考证,认为考证能够带来的更多,认为一纸证书才是个人实力的证明;因而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考证,却忽略了学业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一种错误的价值观认识。不论是就业或者其他方面,判断一个人能力强弱不仅是通过他的专业知识,还结合一个人的实践技能、个人品质等多方面考虑。
2.2 影响在校专业的学习
频繁的去参加各种证书考试,即使有心学习专业知识却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有的学生将考证放在至高位置,在学校逃课去学习相关知识,最终影响专业课成绩,甚至影响正常毕业。即使,个人对考证重视,也应当在不影响学业的前提下;学校的专业知识纵然不全面也是具有一定学习价值的,在校期间理应好好完成学业。
2.3 金钱等资源的浪费
考证都需要交纳一定的费用,可能有些考试费用不多,但是盲目的报考最终却没有什么用处的话,就造成了资金的浪费;盲目报考的人数越多,对于相关考试承办单位而言也是资源的一种浪费。
3 对大学生考证方向的思考和建议
纵然考证为大学生们增添了更多的信心和知识技能,但盲目考证却有着不可忽视的弊端,因此“考证热”现象理应被适当控制,可考证不可过热。
(1)作为大学生,在面对社会上五花八门的证书时,应当理性科学的选择合适的证书,可以根据自身的职业规划、专业特点以及个人兴趣爱好做出合理的选择。另外,想成为优秀的人才,不能过度依赖证书的证明,应当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真正能在岗位上脱颖而出的并不是证书,而是过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这是薄薄的证书所不能体现的。
(2)国家教育部门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已经陆续取消了一些资格证书,这使得“考证热”现象得以降温;另外,政府可以进一步规范证书认证部门,制定相关法律制度,落实证书的效用,正确的引导每一位考证者;最后,对社会上诸多考证培训机构加强管理和资质审查,维护大学生自身利益,减少大学生因为机构夸大的宣传而报名考证的机会。
(3)高校对在校大学生考证一事应当给予正确的引导,尤其是在就业指导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制定个人学业计划和职业生涯规划,分析专业特点,对专业和职业所需要的证书进行分析并给出建议;另外对校内驻扎的考证类机构要做出鉴别甄选,并且公示,避免很多学生因为是校内机构就盲目报班而损失个人利益。
(4)社会上的公司、招聘单位明确岗位需求,不要过度的以相关证书为标准和要求,应更多的考虑个人的综合能力,以发展的眼光来全方位的看待大学生应聘者。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考证热”现象在高校中已经无法根除,但是却可以降温缓解。当大学生们在面临考证选择时,应当理性思考,结合个人就业、专业和兴趣的需要,充分考虑证书的效能、投入产出问题,谨慎参考。并且,在校期间,理应先学业后考证,在不影响个人学业的情况下考证;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不能“纸上谈兵”。
[1] 何羽婷.部分职业资格取消对大学生考证的影响研究[J].资源建设,2017,(04):60-61.
[2] 姜士绅.以企业视角看待大学生“考证热”现象[J].教育教学论坛,2014,(07):100.
[3] 闻建华.对大学生“考证热”的理性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7,(15):170-171.
[4] 项玲静.大学生“考证热”现象调查及对策分析[J].百花园地,2013,(04):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