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发行信贷风险探析
2018-12-05张少敏戚拥军
张少敏 戚拥军
(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及农业政策保障并没有像发达国家那样完备,政府着眼于我国的实际情况,为能更好地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摆脱单纯依靠成本高且控制难的商业性融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下简称农发行)作为支持国家政策的一种准公共金融产品孕育而生,该银行将支持三农建设作为己任,致力于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期目标。农发行在贯彻落实国家农业政策的同时,也要恰当处理信贷风险,在政策性职能的约束下取得合理的收益,实现自身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纵观农发行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其信贷风险既有来自政策法律层面的风险,也有来自企业层面的风险,还有自身经营层面的风险。
1 政策法律层面的风险
1.1 政策风险
政策性风险的根源在于国家政策的不完善所致,突出表现为政策性收购与市场化销售的矛盾,主要原因是我国财政补偿机制的不完善。农发行作为粮棉油收购储备承贷机构,自1998年以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政策性粮食财务挂账为政策性风险的表现形式之一。各级政府农业政策的不完善,导致按政策执行的贷款发放后出现的信贷损失未能得到相应的政策补偿,最终将企业风险转嫁给农发行形成不良贷款。农发行成立之初的业务主要是由符合政策规定的商业银行和人民银行的贷款划转而来,在许多历史遗留问题并未解决情况下农发行就被动地承担了这些存量贷款的风险。由于这部分存量贷款受历史政策影响,主要由政府部门负责消化,这就决定了农发行不能以存量贷款的风险来判定新增贷款的风险程度及资产的优劣,从而影响了农发行对风险程度的总体控制与把握。
1.2 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发行的政策性贷款缺乏成熟的法律法规支持。目前“三农”仍处于弱势地位,各级政府应按大方针政策指引,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的建立地区法规,为农发行在该地区执行农业政策性信贷业务提供法律支持。但是这些地方性法律法规缺乏统一性和持续性,不够成熟,导致农发行的政策性贷款面临较大的法律风险。二是业务试行机制未及时更新完善。随着金融市场全面发展,政策性银行开始涉及创新与投资业务,但其内控制度并未随着业务的发展而不断修订和完善,内部控制独立性差、监管机构监管不到位从而导致业务执行环节存在许多盲点及误区,操作过程易出现不合规、不合法的现象,由此导致的法律风险可能会影响到农发行作为债权人与投资人的利益。
2 企业层面的风险
2.1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主要来自于企业财务信息失真导致授信风险,这是我国金融业市场信息不对称特征的主要表现形式,由此带来的信用风险可能是受信人无法按时履行还本付息的责任。有效防范企业财务信息失真形成的信贷风险,是农发行贷中审查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财务指标可以反映出企业经营情况,资金流出流入以及负债等银行重点关注的地方。财务信息失真直接影响信用评级及授信额度的测算结果,从而产生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信贷风险,所以通过提高农发行信贷人员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和洞察力,利用监管部门和中介机构的公正监督,加大对授信客户道德风险的惩罚力度,才能有效的控制信贷风险。
2.2 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市场价格逆差风险,市场经济化体制下的社会资源主要依靠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当前,我国市场发育不完善,价格机制不健全,竞争缺乏有序性,加上信息不对称及道德风险,无法正确的预测预期商品价格,对于农发行支持的购销储及农产品加工企业来说,只有准确把握市场价格走势,适时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才能最大限度的避免价格逆差给企业带来的利润损失,按时履行债务人义务。二是企业经营风险,在农发行现有客户中,大多企业都为国有企业及政府平台下的全资投融资公司,易受行政干预,由于市场规律的瞬息万变以及国有企业尚未形成与市场化经济接轨的经营方式,导致企业未及时按市场供需状况作出反应,决策的滞后性可能会影响产品营销策略、银行信贷资产安全、甚至出现企业生存危机。
2.3 担保风险
信贷项目担保方式分别为抵(质)押、保证及信用,五级分类最直观的反映了信贷项目的资产质量,而决定五级分类的70%的指标均为担保能力及第二还款来源情况。若承贷企业出现第二还款来源无法保证、抵押价值大量缩水以至无法覆盖贷款额度、担保企业经营状况困难、在其它金融机构借款出现不良等情况,其五级分类将从正常降至关注、次级、可疑及损失,不仅要考虑企业自身以外的担保企业及抵押物品的风险信号,还要充分运用金融信息共享平台,定期关注承贷主体在其它金融机构信贷资产及担保物质量,是否存在重复保证、抵押方式是否合法等影响还款能力问题,从而适时做出决策反映信贷资产质量,寻求新的抵押物及保证人保证资产安全,使预计损失率降低到0%。
3 自身经营层面的风险
3.1 操作风险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员操作技术风险,该风险可能存在于信贷业务的所有经办人,个人业务技能、政策熟知程度、是否尽职办贷是操作技术风险形成的根本原因,由于没有具体的岗位责任制及风险补偿追究机制的建立,导致信贷人员责任意识不强、工作止于形式,无疑给农发行在信贷业务发展方面造成了不可预知的操作风险;二是信贷人员风险识别能力不够,受政策性及自身经营理念影响,对风险反映度及灵敏度不够,无法及时有效地识别风险或出现风险后被动接受;三是信贷队伍管理风险,执行者业务技能的提高应与管理层风险管理的完善并驾齐驱,就全国农发行信贷队伍而言,现有在岗职工5万人,高学历专业人才及青年员工占比小,该人员结构不具优势,中坚力量薄弱,整体应对外部知识冲击与内部人员变动风险较为乏力。
3.2 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贷款投放季节性较强,特别是刚性需求粮棉油收购贷款资金需求量大、时间集中且占用期长,短贷长用现象普遍存在;二是长期贷款投放时间过长,农发行80%的贷款年限为10年及以上,由于贷款多靠举债所得,当下贷款利率带来的收益远远无法弥补未来市场资金成本率的变动幅度;三是存款的稳定性不够,由贷款带来的派生存款较多,这部分存款无长久性,同时受自身性质影响可吸收的存款范围狭窄。
3.3 客户范围受限风险
由于农发行自主选择信贷客户的范围狭窄,70%的客户为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或国有控股企业,民营企业存量客户少,准入条件高,从而制约了农发行的业务发展及盈利能力。再加上贷款的发放受政策干预过多,易形成贷款无法收回的风险敞口。
4 农发行的应对措施
结合上述信贷风险的特点,农发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可以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4.1 主动应对政策法律风险
一是及时应对国家政策性变化。财预87号文件出台后,政府购买服务模式被限制,实现业务发展模式转变是农发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前提,加强与社会资本合作、采用PPP模式可应对国家政策变化带来的信贷项目经营风险。二是实行信贷部门、风险部门、客户部门分工协作的工作框架,强化省市县三级上下信息沟通的反馈机制,依托2006信贷管理系统,强化各项指标和问题的实时监控。三是将农业政策性银行的经营管理纳入法律化轨道,明确政策性及商业性职能范围,加大政策研究与制定的参与力度,结合国情及农发行内部管理要求,制定出适合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的法律制度。
4.2 充分利用信用共享信息平台
一是充分利用人行征信系统等外部金融机构或监管机构的信息平台,多方位、多角度全面了解贷款企业经营及资产情况,以便使农发行针对企业潜在的问题作出及时的反映;二是建立内部信贷风险预警监测软件,通过数据化输入达到监测定量指标变化的目的,自动对信贷风险进行预警提示,实行“名单制”管理。
4.3 坚持信贷全流程标准化管理
信贷全流程标准化是根据农发行办贷程序,从授信、用信、贷后、退出等过程中对每一环节的准入及审查制定的规范化操作,对不同性质资金开立专户,保障资金投放、使用、还款合法合规。
4.4 提高员工道德风险意识
内部员工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农发行业务的发展与经营的创新。一是强化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利用电子化远程培训和组织型集体学习等形式,加强员工业务素质与办贷能力;二是保持信贷队伍的相对稳定,频繁的人员会降低办贷速度及效果,熟练化程度决定着信贷业务的发展水平,熟知业务的各信贷岗位人员可相互制衡、互相监督;三是强化员工的独立思考、主动学习意识,通过岗位练兵、上级行轮训等方式,提升员工学习积极性及工作能力。
[1] 张伟立,戚拥军.企业资本运营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3,(21).
[2] 胡易明.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发展现状分析——以兴业银行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