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伦理逻辑研究
2018-12-05王晨旭丁彦之
王晨旭 丁彦之 丁 宁
(1.徐州第三中学,江苏 徐州 221300;2.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2;3.徐州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 221018)
1 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中国在一系列生态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绿色发展理念,是适合当前和未来中国发展方式的。
第一,生态伦理逻辑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又主动地保护自然生态,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和生态成果的总和。”从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法》《资本论》等哲学著作中,可以读出丰富的生态逻辑观。第二,绿色生活方式是树立新的生存观和价值观,提倡绿色生活,进而使资源循环使用。第三,绿色发展对人类具有充分的价值意义。只有在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正确处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可持续健康发展。第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稳定、理性的发展是我们长远追求的。所以说,绿色发展符合中国的现实需要,是中国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绿色发展的问题。恩格斯早在1886年就已指出,“我们不应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进行了深化。面对生态环境问题,需要一个新的生态文明,这个文明即使绿色发展文明。
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就是人类要遵循自然规律,与大自然和谐共处。遗憾的是,“自然生产力也是生产力”这一论断长期以来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
在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十三五规划建议》,坚持“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2 绿色发展决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发展就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是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我们认为,经济绿色发展的理论内涵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使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其本质是使资源环境可持续成为生产力;二是资源环境负荷与经济增长挂钩,增强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使经济活动要遵循自然规律。
首先,要让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负荷挂钩,增强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实现绿色发展。我们要做数学题,所谓加法,就是寻求经济增长绿色发展导向的新动力,同时实现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可持续性的改善;也要做减法,所谓减法,是指经济增长要更少的增加资源环境负荷,遵循自然规律。
重视人类社会的主观能动性,认为通过技术进步可以克服自然资本减少带来的增长极限;后者则强调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极限性和硬约束。实现中国经济的绿色发展,需要综合这两种认识,既重视创新驱动的积极作用,又重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硬约束。
从加法的角度看,通过推广应用绿色技术,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创新驱动将是绿色发展导向的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可以同时实现资源环境可持续性的改善和经济增长。从减法的角度看,关键在于资源环境承载力限制了经济的发展空间,在资源环境负荷超载地区,必须倒逼产业转型,使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约束力成为经济增长应遵循的自然规律。
其次,实现中国经济的绿色发展,要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使绿水青山真正成为自然生产力。当前在我国不少地区,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有的地区为了确保绿水青山,产业发展受到环境规制的限制,经济增长受到影响;也有的地区为了追求经济增长,降低环境规制的门槛,吸引了一些环境污染型产业。
由此可见,绿水青山并不能自动成为金山银山。推动中国经济的绿色发展,必须解决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目标冲突,一是要兼顾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发展目标;二是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发生目标冲突时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三是要使得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如前所述,推广应用绿色技术,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可以同时实现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可持续性的改善,兼顾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发展目标。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发生目标冲突时,一定要强调经济增长遵循自然规律,资源环境负荷不得超越资源环境承载力,也就是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使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则是绿色发展更高层次的目标,这就要求进一步思考绿色发展是如何促进经济增长及提高企业竞争力的。
环境经济学的波特假说认为,适当的环境规制将刺激技术革新。适当的环境规可以促使企业进行更多的创新活动,技术创新将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抵消由环境规制带来的成本上升。大量实证分析证明,现实中确实观察到波特假说的现象,表明适当的环境规制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及企业竞争力,在区位条件有利、市场潜力大、盈利机会多的区域,企业面对环境规制会想方设法在当地留下来,努力适应环境规制对经营带来的影响,因而环境规制会诱发更多的创新活动;在区位条件不利、市场潜力不大的区域,企业面对严厉的环境规制时,往往不会采用技术创新等措施去适应环境规制,而是采用迁移或关门停产等办法进行规避。
因此,环境规制需要考虑异质性的影响,针对不同的企业、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区域类型,采取不同的环境规制手段,才能兼顾经济增长及企业发展,达到兼顾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发展目标。
3 中国经济绿色发展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实现中国经济的绿色发展,当前需围绕如何使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负荷脱钩、如何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这两大命题,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第一,绿色产业发展缓慢。绿色产业既包括狭义的绿色产业,也包括传统产业的绿色改造。狭义的绿色产业主要有八个行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信息产业、绿色制造业、文化传媒产业、生物医药医疗保健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现代农业。传统产业的绿色改造则几乎涵盖所有的产业领域,涉及面广,在经济系统所占份额大。可以说,没有传统产业的绿色改造,就难以全面实现中国经济的绿色发展。对传统产业的绿色改造而言,主要是抓好绿色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促使传统产业向绿色生产转型。绿色技术的经济性是推广应用绿色技术的关键,要重视研发具有经济性的绿色技术,让绿色生产有利可图。
第二,可再生能源成本高。可再生能源的经济性是制约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技术进步,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的成本已经大幅度下降,但仍高于煤电。如果通过环境税、碳市场等手段,将煤电的外部性部分内部化,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的成本仍将略高于煤电,缺乏成本竞争的优势。在当前电力市场饱和的形势下,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的发展遇到了不小的困难。建议尽快实施可再生能源配额制,通过强制性的可再生能源配额,鼓励和引导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第三,环境规制“一刀切”。如前所述,空间异质性会影响到污染型企业对环境规制的行为响应,因此应当实施空间差别化的环境规制。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总量规模大,资源环境负荷重,但环境规制的波特假说已成为现实,实施严厉的环境规制的条件相对成熟,因此环境规制的主线应当是加强资源环境负荷的总量控制,使其不得超越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硬约束。欠发达地区实施严厉的环境规制要比经济发达地区更困难。我国的欠发达地区大多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地处大江大河的上游区域,或经济发达地区的上风向区域,欠发达地区加强环境规制,维护绿水青山,是关系到全国国土生态安全的国家大事。因此,兼顾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应是欠发达地区实施环境规制的主要目标。鉴于欠发达地区的企业技术效率相对较低,导致环境效率较低,欠发达地区的环境规制应更多考虑技术准入,环境规制应以提高企业环境效率为主要目标。
第四,制度创新力度不够。要使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必须深化绿色发展的制度创新,重点有三个方面:一是完善绿色产业的制度设计,通过环境外部性的内部化,强化绿色技术、绿色生产的经济激励,促进绿色技术、绿色生产的推广应用,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完善绿色消费的制度设计,要让绿色、生态成为新的生活消费导向,使绿色、生态成为产品和服务的附加价值的组成部分,从而使得绿水青山真正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自然生产力。三是完善绿色金融的制度设计,使金融系统成为经济系统绿色转型的支撑平台。
4 实现绿色发展的途径
第一,培养合适的生活方式。倡导绿色消费,形成低碳、循环、科学、环保的绿色生活观念。按照自然、环保、节俭、健康的方式去生活。使人类能享受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红利。
第二,培养绿色消费观念。绿色消费在资源的动态平衡应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自然生存环境和大自然物种的保护,能源的合理使用,物资的回收利用等。同时,它是符合环境保护和人的健康的消费方式。
第三,要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例如风能、太阳能、水能、海洋能、生物能等,这样不仅能满足人类各种需求,而且还能减轻自然环境的压力。
第四,建立完善的生态伦理教育体系。通过绿色环境宣传,积极培育民众的环保意识、节约意识、低碳意识、生态意识,培养绿色伦理观念。
第五 ,全社会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表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人类的发展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靠管理水平、协同创新和科技进步来实现生产能力的提高,依靠生产力的提高实现生产增长。
第七,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坚持节约资源基本国策,促进资源节约利用。未来的发展空间就是节约资源,和资源的长期稳定,优先地位是节约,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八,加强文化教育。它包含了规划、组织、方法和思想等意识和行为。我们要从传统生态文化的基因中,发展符合当下的绿色文化意识,甚为重要。
第九,完善制度体系建设。只有依靠制度和法治来保障,才能实现根本性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反复强调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涵盖生态文明的奖惩机制、考核办法和目标体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 ,不断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严密的法治保障体系和有力的法治监督体系。
我们要积极践行党的绿色发展战略,构建良好的绿色生态发展体系,从哲学的高度去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根据科学发展观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核心要求,建设生态伦理、走绿色发展道路。
[1] 李霞丽.浅谈生态伦理视野中的绿色发展[J].发展,2016,(09).
[2] 张国英.基于3E系统协调发展的产业园区节能减排模式探讨[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6,(12).
[3] 熊伟,钱锐.跨文化管理需要“天人合一”[J].经营管理者,2017,(06).
[4] 侯波,徐乐.浅谈加强三北防护林退化林分的修复[J].防护林科技,2017,(10).
[5] 额尔敦巴雅尔.制度视角下加强草原生态治理体系建设[J].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学报,2016,(12).
[6] 丁雪,胡玉成.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中国省域竞争力综合评价[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