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北客家文化的原生态探赜
2018-12-05刘曼洁周新成林娟苗张世昌
刘曼洁,周新成,林娟苗,张 赛,张世昌
(韶关学院政务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一、原生态文化概述
“生态”一词,指的是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原生态”就是从自然科学中演变而来,而与“原生态”紧密联系的“原生态文化”则是经由很多现实的文化事物逐渐形成发展的,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的,在“原生态文化”概念内涵的研究问题上也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1]。
“原生态文化”作为一种新事物,其发展的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其内涵几经变迁。首先,随着时代的变迁,“原生态文化”会不断增添新的内容,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从而不被淘汰;其次,由于外力的作用使得它产生一定的变化,这个外力主要有人为因素、环境因素、时间因素等,例如建筑、风俗都会因为地理环境的改变和时间的推移产生相应的变化。
“原生态文化”中最引人瞩目的是一个“原”字,“原生态文化”不是由现代人基于现代的东西创造出来的文化形式,而是将某种历史文化赋予一种“原”,是在深究这种文化渊源的基础上的返璞归真,更突显“原生态文化”在现有文化类型中的地位。此外,在所有的文化类型中,“原生态文化”是比较特殊的一种,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它容易与其他形式的文化相互交融,这就是“原生态文化”不论在学术上还是在市场上都十分“走俏”的主要原因。
“原生态文化”就是经由现代社会中更接近初始的、质朴的、原始艺术源头的,并融进了现代其他学科文化而产生并发展一种文化形式。
二、粤北客家文化的原生态
客家民系是中国广东、福建、江西等省的汉族民系,它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其文化也是南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广东文化的重要分支——粤北客家文化,它孕育于独特的地理环境之中,是客家民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供了借鉴。此外,客家文化作为一种传统悠久的区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称其为原生态文化。与所有原生态文化一样,客家的原生态文化也面临着现代化的挑战,如何发掘其现代价值就成为适应中国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关键,随着深入发掘其现代价值,对现代人解决与自然之间的平衡问题具有启发性意义。
1.宗祠文化。客家文化中的宗祠文化是其“原生态”的重要体现。客家人为展示对祖先的尊敬,对修建宗祠一事十分重视,其中宗祠雕刻在修建宗祠上非常重要。粤北客家宗祠在雕刻艺术上除了装饰造型的艺术美之外,更包含了思想上与民族风俗上的人文美。粤北客家宗祠的墙体主要是由青砖和灰石构建的,加之用黑、红、白的色彩搭配,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雕饰中的如意纹、卷草纹、回形纹造型别致,将喜庆与典雅完美融合,别有一番艺术美感。其人文美主要受儒家传统文化和粤北客家民俗特色的影响。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粤北客家文化的形成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在建筑风格上十分注重儒家人伦美的体现,可以说儒家文化是客家文化的基本特质。粤北客家宗祠雕刻艺术展现的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思想。在雕刻手法上,多是对称构图,不论门、厅、梁、屏风,不论石雕还是木雕,多数都是对称的形式,这种雕刻手法体现的就是儒家的中庸、平衡、含蓄的审美追求,是和谐团结、安居乐业的精神向往。另一方面,粤北客家宗祠雕刻艺术蕴含着粤北客家民俗特色,而客家的民俗文化是在客家人漫长的迁徙过程中逐渐形成。宗祠雕刻艺术是在适应粤北客家生活环境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客家文化特色的艺术形式,反映了客家人的行为习惯、伦理道德、风俗礼仪、语言文化。客家人非常重视祖训和家训,为提醒后代人勿忘祖先遗志,特意将其用书法的形式雕刻挂在上堂两侧的墙上。祖先的牌位摆放在上厅,与顶棚的匾额、彩绘和木雕组合在一起,形成肃穆、庄重的格调,以此警示后人心存敬意,脚踏实地做人[2]。
2.甜酒文化。“原生态”的另一重要体现就是客家甜酒文化,韶关地区居民的方言大多是客家话,居民的日常生活中依旧留有客家传统文化的影子,比如客家甜酒习俗还保留至今。甜酒是粤北客家人根据其地方习惯以及风俗情况而特别酿制的,地方特色浓厚。客家甜酒的主要功能是滋补身体、活血化瘀,男女老少皆宜,尤其适合孕妇。在重大节日重大宴会上,向客人奉上一碗香醇的甜酒,是客家人表达热情好客的方式。甜酒文化的传承历史远比白酒、啤酒、葡萄酒等要久远,早已成为客家人的文化符号之一。但很可惜,通过某些学者公布的实地调查数据和网络调查我们可以发现,甜酒酿造技术在逐渐失传,大多数客家年轻人没有想要去传承甜酒文化的意识,他们不会做甜酒甚至不愿意去做。甜酒文化与其他民俗文化一样遭遇了传承的困境,这其中有市场环境、民众消费心理、族群心理以及甜酒文化自身等各种原因,在延续客家甜酒文化方面,不仅要因时因地制宜地创新甜酒文化,还要政府支持和客家族群的重视[3]。
3.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粤北客家文化的依托,粤北多山,世界自然遗产地丹霞山就在粤北境内,粗犷的山野培养了客家人豪迈的风情、坚毅的品性。粤北是国家级的重点生态功能区,是省内生态环境最好、旅游资源最为丰富且最有开发潜力的地区,世界自然遗产地丹霞山依靠其优美的丹山碧水资源及独特的天然性文化景观吸引中外游客慕名而来,这种自然美的原生态环境,不仅是大自然的恩赐,更是一种原生态文化的体现。现今的粤北客家人就依托粤北的地理环境大力发展旅游业。客家人将这种自然美的原生态糅合进客家的传统文化中,为客家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开发原生态旅游。
4.粤北客家原生态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融。粤北以其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融汇瑶族、客家、采茶等民族民间文化,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三江六岸”人文民俗特征。著名的大型原创民俗风情歌舞《音画三江》,是以粤北韶关的“三江六岸”为主线,在极具地域人文色彩的原生态音乐和歌舞中提炼精粹,将“三江六岸”古朴的民俗风情展现于美轮美奂的现代舞台。还有乳源瑶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创造了具有独特形式、内容和风格的民间音乐和舞蹈。瑶族通过这些音乐、舞蹈及用方案歌颂历史,反映生活,表达自己的欢乐、疾苦、愿望等。舞蹈具有古朴、简单、节奏感强等特点,动作变化少,随着音乐节奏一蹲一起,每一个动作都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之分,如此反复多次。瑶族文化与客家文化相似,都具有原生态性。对于这种原生态文化,我们要注重传承和发展,切不可因为社会的变迁而丢失了最本质的文化。
“传统是社会的一种生存机制和创造机制。”[4]随着习俗文化多渠道的传播,韶关客家人应该自觉培养客家文化传承意识,提升自己的族群观念和价值认同感,维护客家原生态文化。原生态文化反映着人类走过的不同道路,诉说着人类对外部环境和内心世界的探索历程,蕴藏着人类在对自然的适应中所产生的诸多智慧。在未来,原生态文化很可能成为人类心灵的家园,让人类能够更加平静地面对当今社会所出现的种种纷扰,使人类在迈向更加丰富多彩的明天时多一份自信和微笑。
三、粤北客家文化的原生态自然美
美国探险家、自然文学家缪尔说:“只要是未经人类染指的处女地,风光景色总是美丽宜人。我们可以欣慰地说,其中很多景色将永远于自然状态下中,特别是海洋与天空、如水的星光以及温暖而不会受到破坏的地心。尽管我们只能用想象的眼睛去洞烛其幽暗的存在,但它们却展现着无尽的美丽。”[5]这就是原生态的美,自然的美。粤北客家文化的原生态自然美体现在它的基本特质上,客家人的祖先崇拜、重教观念、寻根意识和开拓精神等。
从上文的宗祠文化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客家人对祖先的崇拜,这种从古传承至今的对先人的敬意在客家人的丧葬习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6]。客家人对待先人礼仪周到,其丧葬习俗之繁杂足可称一句“繁文缛节”,丧葬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葬、埋葬、葬后,一般实行二次葬。二次葬时,要把先人的遗体从墓中恭敬请出,仔仔细细为先人梳洗,然后祭祀,祭祀后再行封馆入土之事。客家人的丧葬习俗,在“繁文缛节”中透露出了一种略带野蛮气息的原始自然之美[7]。
客家人注重教化,重视对子女的品德和文化教育,显著的一点是,客家人不信奉“女子无才便是德”,虽也有重男轻女的观念,但出于对孩子教育的高度重视,从古时起,女子就几乎与男子一样识文断字[8]。客家人不论贫富,都不忽视子女的教育问题,在客家人中文盲是几不可见的。重教观念体现了客家人对子女的深沉爱护之意,这种客家文化上的舐犊之情包含着天性上的自然美。
在外的粤北客家人大多都有落叶归根的念头,在外也重视“老乡”。每逢清明、中秋等重大节日,许多在外的客家人都会回到粤北祭祀祖先,与宗族亲人团聚,会竭尽全力支援家乡建设[9]。在外,粤北客家人如同其他地区的客家人一般,会创建或加入“客家公会”等等。这种对故乡的眷念和热切的寻根意识,展现了客家文化质朴的原生态自然之美[10]。
粤北客家人的开拓精神,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革命开拓精神,例如红军长征过韶关时,韶关老百姓对红军非常支持,争相为红军当向导,给伤兵治病,提供军需给养等;其二,地理开拓精神,这说明客家人的历史就是一部迁移史,客家有一句名言——“扎条裤带出远门”,粤北客家人在哪里都能生存下去;其三,商业开拓精神,客家人的创业精神闻名遐迩,客商遍布国内全球。客家文化这种进取的开拓精神体现了原生态文化中顽强的自然之美[11]。
参考文献:
[1]邹德志.浅析“原生态文化”的概念内涵[J].安徽文学:文教研究,2007,(9):165.
[2]黄振伟.论客家文化背景下粤北客家宗祠雕刻艺术的审美意义[J].艺海,2015,(5):140-142.
[3]柯钰祺,黎欢,林雅舒,等.韶关客家甜酒习俗的文化传承与适应[J].韶关学院学报,2016,(5):9-12.
[4]龚贤.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3.
[5]约翰·缪尔.我们的国家公园[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6]张凤平.客家人的丧葬习俗[J].神州民俗:学术版,2012,(4):22-25.
[7]罗勇.文化与认同——兼论海外客家人的寻根意识[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191-195.
[9]黄芳,邢植朝.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看摇篮曲人文价值——以客家地区摇篮曲为例[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8-14.
[10]周新成.广东丹霞山生态文化的挖掘与建设探讨[J].湘南学院学报,2016,(3):25-19.
[11]彭修银,张子程.论原生态自然美及其价值[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144-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