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基于“一带一路”视角
2018-12-05韦文高
韦文高
(广西财经学院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3)
十九大报告对“一带一路”倡议作出明确指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一带一路”将在新时代继续发挥开放引领作用。要实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联互通,除了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外,更为重要的还是文化教育的相融相通。通过文化教育,我们可以培养出各类型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民生福祉、社会保障成为社会热点的今天,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力是关键的生产要素,《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实施‘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促进沿线国家教育合作,加强教育互联互通、人才培养培训等工作”,突显出人才培养在“一带一路”中的重要作用。面对新形势、新常态,财经院校只有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结合自身特色,发挥资源优势,不断创新劳动与社会保障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有效推动专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
1 “一带一路”对高等教育的启示
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呼唤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与之配套,稳定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之保驾护航,民生问题日趋重要,在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国社会保障事业获得快速发展。“一带一路”通过互联互通、资源开发、人文交流等区域合作,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物流、资金流、人流、信息流等进行优化整合,在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繁荣与发展之下,带动了各经济体的发展,必然要求加快建设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劳动与社会保障人才需求大大增加。按照国际标准,社会保险经办人员通常按照人均险种管理幅度进行配备,此种情况下,在乡镇(街道)基层社保就业服务中心,每5000名服务对象需配备1名社会保障工作人员,劳动与社会保障人才需求空间巨大,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2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在“一带一路”倡议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发展始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由于没有统一标准,在开设课程时,各高校的特色较为鲜明,人才就业领域挺明确,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一是偏向传统的劳动经济学。学生主要学习劳动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社会保障概论、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面向政府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保险公司等其他公共经济部门就业与工作;二是偏向传统社会学。主要学习统计学、人口学、社会调查方法、社会政策、社会工作和社会福利等课程,面向社区、工会组织和科研教学单位就业;三是依托学校,偏向学校特色,如医学类院校开设具有医疗特色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学生可在医院工作。 依据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指向的不同及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李长远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人才培养划分为三种模式:一是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掌握国内外劳动经济学和劳动关系的理论与实务,熟悉我国劳动关系政策、劳动法及劳动争议处理实务、社会保险理论及政策的变化和发展,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业务知识面宽,能够从事劳动就业、然李子园管理、社会保障与商业性保险运作与管理,并具有理论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二是教学研究型人才,培养具备比较扎实的劳动与社会保障及管理学、经济学专业知识,掌握现代管理技术与方法,能在政府部门、政策研究部门、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三是教学应用型,满足我国社会保障与医疗保障事业改革与发展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掌握社会保障与医疗保险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具备从事社会保障与医疗保险的政策理论研究及实务运作和管理的能力。从以上可以看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从设立开始,高校的定位还是挺明确的,其人才需求广泛且地位很重要。
正当“一带一路”发展倡议机遇期,人、财、物、信息等交流更加频繁,这种广泛性和重要性更加凸显,他们可以吃透社保政策,贯彻国家对民生的福音,可以通过信息化建设,提高民众办事的便捷性,可以优化服务水平,提高民众对政府的满意度。“一带一路”正在进行,交流与合作更广泛、更频繁、层次更深,只有做好相应的保障措施,才能更好服务于各经济主体,才能更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3 “一带一路”需要劳动与社会保障人才培养改革与之协同
首先,从人才需求上看,“一带一路”对高素质劳动与社会保障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例如,广西处于“一带一路”的结合部、交汇点,对外与东盟国家海陆相连,是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对内可经由周边省份通向甘肃、陕西,直至贯通欧亚大陆桥,将经济带上的各个主要节点连接起来,形成新的发展战略支点,各类生产要素在此高度集聚,产业链在此得到高效整合,沿线国家和地区物流、资金流、人流、信息流等通过广西大进大出,必将增加对劳动与社会保障服务的需求,城乡社保就业服务体系的改革与发展,也将增加劳动与社会保障人才需要的总量。
其次,从人才供给上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供给不足。从高校培养的情况来看,现有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不到奇缺的地步,但综观广西乃至全国,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却不断加大,多数用人单位的需求集中在财政税收、会计、法律、人力资源管理、计算机等专业领域,就算是劳动保障与社会服务部门招用人员,使用该专业人才的也比较少,虽偶有招收社会保障方面的人才,但因受到考试项目的限制,该专业毕业生也没有优势可言。这种人才培养、供给与社会实际需求的脱节,严重阻碍了专业的发展,也不利于服务地方经济战略发展。
4 “一带一路”背景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发展
第一,创新教学模式,规范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模式,就要推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研讨教学、角色扮演、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让同学们切身感受实际工作中的情形,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对专业的了解,通过MOOC、微课等,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育模式的改革,重点就是如何案例教学与理论相结合,更好地促进社会保障政策的运用,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要从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人群的特点出发,做好各项社会保障工作。做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财经院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明确专业定位与特色,通过专业特色课程,做好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时做好基础知识教育,真正做到知识体系与课程体系设计上的科学化操作。当然,科学的、规范的评价机制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建立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改变单一的以考试为主的学习效果考核模式,将学生的第二课堂和考试成绩纳入评价体系中,才能从整体上全方位地考核学生素质;学生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才能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监督和考核,才能有效规范教师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第二,加强教师职业培训,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技能和本领的传递者,良好的教师队伍是提升教育质量、教师队伍素质的关键。在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滋生是市场经济助推起来的,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办学历史不长,专业人才梯队尚未形成,教师队伍专业结构单一,专业特色不够明显,教学方法和条件也难以达到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这在中西部地区的高校比较明显。站在财经院校的角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师资及科研人员应该具有经济学、公共管理学、财政学、公共政策学、统计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学科背景,并适应学术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为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需要大力培养具有专业性和实践性的“双师型”,通过人才引进、学历提升等提高教师队伍的理论知识水平,通过传帮带、学术交流、职业培训、挂职锻炼和技能大赛等,促进产教融合,达成良好的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成果。此外,可根据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组织地聘请行业专家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带动校内教师,通过交流与合作,通过实际操作示范、实习基地导师等创新方式,提升专业教师的总体实力。
第三,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广西某高校已经进行了多个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验,其中包括1个国家级的会计学(东盟国际会计)实验班和8个校级的卓越人才班(涵盖国际商务、税收学、英语、工商管理、工程管理、法学、财政学、金融学等专业),这些都为后续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借鉴。在现有的关于法学人才、翻译人才、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研究中,他们也提供了一些“2+1”模式、“复合型模式”等培养模式,这些模式都具有独有的优势,高校在推进“一带一路”的人才建设时,应紧跟社会经济发展潮流,根据行业发展趋势,主动把握市场动态,针对政府、企业和事业单位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现实需要深化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屏除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式方法单一等问题,才能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四,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增加实践教育实效。从上文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供需分析来看,该专业人才并未达到饱和,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培养出来的人才没有适销对路,只有加强与市场主体的联系,加强校企合作,才能避免培养的人才考不上公务员或事业编而在就业中处于劣势的状态。当前,教师授课仍以课堂讲授为主,理论内容多,实训课程少,同学们没有能深入到企业进行实战学习,不能了解现实所需,激发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习效果,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目的,甚至有学生因为对专业不感兴趣而转专业,大大降低了同学们的专业认同感。据转到校企合作专业的同学反馈,他们的学习活动非常充实,课程安排很紧凑,理论课程不减,实践课程却增多,他们还能深入到企业进行实际训练,对自己的专业发展非常实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要获得发展,应该积极探索符合自身专业发展特色的模式,吸收其他专业校企合作的有益经验,开创性地展开校企合作,共建专业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育实效,提高人才针对性和实践能力,努力培养符合“一带一路”发展需求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应用型人才。
综上所述,“一带一路”倡议构想给高校专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财经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如何融入到国家的战略布局中,需要个相关责任主体的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培养,要以市场为导向,正确处理供需矛盾,充分利用自身教育资源、社会资源和企业资源,做好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合理安排理论课与实践课程,提升人才培养适应市场的能力,才能为“一带一路”发展倡议及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1] 黄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思考——基于本专业就业现状的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4,(17).
[2] 刘芳.构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思考——基于就业导向[J].现代商贸工业,2017,(34).
[3] 尚爱英,孟书霞,王军英,何锡金.“新常态”下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