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建设对接上海科创中心产业化承载区对策
2018-12-05王中林
王中林
(南通职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7)
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中央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国家科技创新竞争力作出的重要战略举措。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必将培育出丰富的创新创造创意成果,对上海周边城市产生科技辐射与带动作用。具有“靠江靠海靠上海”独特区位优势的南通,被誉为上海“北大门”,更应抓住机会,乘势而上,本着“全要素对接、全方位服务”的思想,全面接轨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主动融入上海创新圈、积极纳入上海创新体系,全力承接在沪科技成果来通产业化,加快建设对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的产业化承载区,推动产业创新资源和要素在南通集聚融合,构筑“科研孵化在上海、转化产业在南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模式,促进南通经济高质量发展。
1 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南通产业化承载区建设条件
1.1 省、市政府高度重视建设上海“北大门”
2017年5月16日,江苏省政府正式批复《南通建设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总体方案》,提出了南通应以江海组合港、航空港、信息港为支撑,以创新创业生态城、通州湾临港产业城、启东生命健康科技城为平台,以现代先进产业协同发展基地、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基地、优质农副产品市场服务保障基地为重点,加快形成“三港三城三基地”全市域对接服务上海的空间格局,建成与上海交通互联互通、城市功能互补、产业协同配套、文化相通融合、生态共保共治的上海“北大门”。这为南通建设对接上海科创中心的产业化承载区提供了顶层设计与规划指引。
1.2 南通产业园区上规模且布局合理
目前,南通拥有六个国家级园区、九个省级园区,还有各类国际国内合作园区。从空间分布看,园区沿江沿每沿通道展开,市、县、区均有分布,呈现江海联动、陆海统筹发展的格局。各类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态势良好,2017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7564.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50.3%,同比增长14.9%,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幅6.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占比均位居全省第二位。这为南通对接上海科创中心的产业化承载区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园区平台条件。
1.3 全市“3+3”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历经多年发展,南通“3+3”产业(船舶海工、高端纺织、电子信息是南通的三大重点支柱产业,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是南通的三大重点新兴产业)已形成较大规模,且势头良好。2017年1-10月,全市“3+3”产业规模以上企业2348家,完成工业总产值8452亿元,同比增长13.4%,占规模工业比重的60.7%,总体呈现“三快三稳”的发展格局。其中,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三大产业产值增长较快,增幅均超过15%;船舶海工、高端纺织、新材料三大产业增长稳定,增幅均在9%以上。发展尤为亮眼的是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增长达18.9%,占规模工业比重的14.3%。这为南通对接上海科创中心的产业化承载区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支撑。
1.4 沪通两地经济合作发展成效明显
据统计,南通每年引进上海亿元以上项目60个左右,实际完成投资额保持在200亿以上,中远海运、上海振华重工、宝钢集团、上汽集团和双钱集团等一批大项目相继落户。从2007年至今年十年间,沪通双方产业合作成果显著,共建了上海外高桥(启东)产业园、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上海杨浦(海安)工业园、上海奉贤(海安)工业园、宝钢(海门)工业园、复旦复华(海门)高新园、启东江海产业园等7个合作园区,被誉为沪通产业发展的“七朵金花”。沪通产业融合实现了“456”之结果,即南通近40%的农副产品供给上海,50%的企业与上海合作,60%的货物通过上海口岸。这为南通对接上海科创中心的产业化承载区建设提供了牢固的合作基础。
2 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南通产业化承载区建设路径
2.1 依托现有各类产业园区建设产业化承载区
对接上海科创中心,以现有园区作为产业化的主阵地,优先将其建设成科技成果产业化承载平台,加强南通各类产业园区与上海张江、漕河泾、紫竹等科技创新载体的合作,积极承接上海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将其打造“创新孵化在上海、转化创业在南通”创新创业服务品牌。在与上海园区的对接合作中,鼓励其在南通建立“区中园、园中园”,积极承接上海人才、技术、资本、管理溢出。根据园区经济特色,加强南通园区与上海有关园区对接,承接产业化项目。加强苏通产业园区、通州湾示范区、市各国家级开发园区与张江高科技园区、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金桥开发区、紫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上海市综合工业开发区、康桥工业区、松江工业区、上海航空产业基地、闵行区民用航天产业基地、青浦民航产业园等的对接;通过沪通园区对接,将南通园区打造成高水平承载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创新型园区。
2.2 围绕“3+3”重点产业建设产业化承载区
以“3+3”优势产业为重点,密切跟踪其科技最新发展动态,围绕其技术需求,加强与在沪高校科研院所有关科技成果对接,在产业化承载过程中给予重点安排与部署,体现产业化承载区建设的优势产业特点,将南通建设成长三角北翼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基地。在三大支柱产业中,高端纺织产业应围绕具有鲜明个性和丰富文化底蕴的高品质配套化家纺产品,研发、设计等方面加强对接;船舶海工产业应围绕深水加工钻采储运装备的建造技术、动力定位和深海系泊技术等关键系统核心技术对接;电子信息产业应围绕特种光纤光缆、集成电路专用电子化学品及电子浆料制备等关键配套材料等对接。在三大新兴产业中,智能装备产业应围绕基础制造装备及集成制造系统,高档数控系统、关键应用软件,工业机器人系统等对接;新材料产业应围绕新能源材料、特种化纤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石墨烯原料制造,合成树脂和储能电池等方面对接;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应围绕发展和提升大功率风机及配套、高效率光伏及组件系统、新能源汽车整车集成、动力电池等核心产品进行对接。
2.3 将行业骨干企业作为产业化承载区建设支点
截至2016年末,南通上市公司已达37家,“新三板”挂牌企业已有72家,大多数为是第二产业的行业骨干企业,在公众中有着良好的企业形象。在产业化过程中,骨干企业能通过资本市场或银行信贷提供技术交易、项目投入、运营所需的资金;凭借自身技术力量对新技术及时消化吸收,解决后续生产中的技术问题;能利用已有销售渠道及客户资源,保证科技成果产业化获得预期收益。因此,在产业化承载区的建设中,应紧扣骨干企业产品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这一目标,围绕新品开发、绿色生产、智能制造、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加强与在沪相关科技成果的对接,将行业骨干企业打造成产业化承载区的重要支点,使之做大做强做优,带动上下游企业创新发展。
2.4 基于发展要求适时开辟新的产业化承载区
为满足企业规模扩大对厂房、公共设施及其配套服务的需要,应在原有园区的基础上,将园区向周边拓展,延伸扩大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承载区。与此同时,应结合南通“江海联动、陆海统筹”综合发展改革试点,围绕沿江经济带、没海经济带、沿重要交通线及其节点,优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适时启动新的产业化承载区建设。坚持高标准建设,突出配套生产、生活设施,园区绿化、道路建设、工业互联网等全部到位,实现产城融合发展。重点培育专利密集型、商标密集型、版权密集型等高新技术企业。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重点发展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高端物流、科技金融以及新兴专业技术服务等科技服务业,超前部署通用航空、新一代电子信息、3D打印、智慧建筑、机器人、物联网等前瞻性产业。
3 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南通产业化承载区建设政策保障
3.1 建设对接在沪科技成果供需对接平台,满足产业承载区建设信息需求
为了加速推进上海科创中心成果来通产业化,搭建沪通两地科技成果供需信息平台,实行线上线下的科技成果供需对接。为此,应建立由市经信委、市科技局等政府有关部门参与组建的沪通科技成果产业化对接网上服务平台,一方面,与上海网上技术市场进行链接,及时发布在沪高校科研院所等研发的专利、专有技术等科技成果信息;另一方面,广泛收集发布南通各类企业的技术需求信息,进行自动对接撮合。同时开展线下技术信息收集,主要由园区科协、企业科协、“科技工作者之家”等网络收集企业技术难题及其产品研发需求。随着发展需要,这一平台可新增网上交易、创业投资、知识产权和法律等服务功能。为扩大南通承接在沪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影响,定期举办沪通技术成果供需洽谈会,组织有技术需求的南通企业到上海与提供科技成果的相关高校科研院所进行现场交流对接。
3.2 制定完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为产业化承载区建设提供财税支持
加大财政支持中心科技成果在通产业化,设立南通产业化承载区建设专项基金、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专项资金,专款专用于推进在沪最新科技成果在通产业化项目。同时,发挥基金的引领和杠杆作用,吸引社会民间资本投向产业化承载区建设,加快集聚技术、人才、资金、土地等市场要素。企业参与产业化项目前期的技术创新活动,对其进行风险补偿、后补助;小微企业向高校科研院所购买专利技术、专有技术等科技成果,以申领科技创新券的方式给予财政补助;对院士工作站在科技成果产业化中的技术指导与咨询建议,给予相应活动经费补助;完善企业研发费用计核方法,扩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适用范围;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有关办法,对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服务企业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3.3 优化政府管理体制机制,靠前服务产业化承载区建设
打破沪通两地行政区划壁垒,在科技人才、科技投入、科技管理等方面与上海接轨,对接上海科创中心科技创新及成果产业化的体制机制并不断优化,主动融入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体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主动靠前服务,消除各种障碍,切实解决企业创新投资难、群众创业不易、科技成果转化不快的问题。同时,政府应在科技成果转让中提供技术评估、科技咨询、知识产权、技术转移等方面专业服务。为促进产业化承载区企业新产品尽快投产销售、取得效益,降低政府采购门槛,制定科技成果产业化新产品认定办法,扩大对本市企业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产品和服务的采购比例,对首次投放市场的新产品实施政府采购首购政策;鼓励南通智能装备产业承接最新科技成果转化,研究制定高端智能装备首台(套)突破及示范应用政策;支持企业引入新能源汽车产业化项目,优先采购使用新能汽车用于公务及公共交通,以优惠政策鼓励家庭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
3.4 集聚并用好各类人才,保证科技成果产业化所需人才
政府应采取措施促进企业加大各级各类人才培养、引进与激励力度,集聚一批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人才,为建设产业化承载区提供人力资源保障。首先,实施企业家培育工程。政府以购买管理咨询、培训服务的方式,对企业家特别是中小企业“草根企业家”提供高端培训,拓宽其经营视野,提高其管理水平,以发挥其在科技成果产业化中的管理作用。其次,实施高层次技术人才引进与培育工程。按第一轮“江海英才计划”,努力引进国内外各类创新人才。重视培育在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重大产品研发方面具有突出贡献的领军人才和领军团队,以发挥其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技术保障作用。再次,实施技能型应用人才培养工程。充分利南通作为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城市的机会,以财政补助方式鼓励企业与在通高职院校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学生学徒期满后,企业即可与之签订就业协议,企业在为学校提供学生实习工作岗位进行技能训练的同时,储备企业后备人才,节省岗前培训费用,从而发挥其在科技成果产业化中的生产组织作用。最后,以健全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留住并用好人才。落实好高层次人才的特定政策待遇,做到以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环境留人。
总之,南通建设对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的产业化承载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园区、企业等各方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政府相关部门应制定并完善吸引在沪科技成果来通产业化的政策,促进沪通两地产业化项目供需对接,各产业园区应加强与在沪园区的合作交流,积极承接上海高端产业的转移,企业应主动接洽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促进产品转型升级。南通应充分利用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机会,创造条件全力承接中心科技成果在通转移转化,将南通建设成为上海全球科创中心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承载区与创新资源的集聚地。
[1] 省政府关于南通建设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总体方案的批复[Z].江苏省人民政府,2017,(5):16
[2] 刘明华. 自贸试验区创新与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的高效对接[J]. 科学发展,2017,(4):72-75.
[3] 徐伟金,张旭亮.长三角协同共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 2016,(3):51-54.
[4] 时江涛. 融入上海经济圈,构筑开放合作新格局[J].上海经济,2016,(5):61-67.
[5] 张二震,戴翔.论开发区从产业集聚区向创新集聚区转型[J].现代经济探讨,2017,(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