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豆瓣式迷思

2018-12-05张潇潇

销售与市场(营销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本命年商业化用户

文/张潇潇

文艺范的豆瓣就将告别本命年、迎来它的13岁生日。

在本命年的最后几个月,豆瓣阅读从豆瓣集团分拆成独立公司,获得柠萌影业的6000万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在这笔融资前,豆瓣已经六年没有接受融资了。

如果不提醒,很多曾经的豆瓣用户已经不太清楚,豆瓣阅读并不是大家更熟悉的豆瓣读书,就像很多用户也分不清,豆瓣东西和豆瓣市集不是一个产品一样。

什么是豆瓣?豆瓣怎么了?豆瓣还要做什么?

在本命年里,除了被大大小小的电影片方碰瓷,豆瓣CEO阿北在2017年八月初的一封内部信同样受到关注。在这封信里,豆瓣一些长期没有起色与亏损的项目将陆续关闭,包括一拍一、豆瓣东西、一刻和同城票务交易等。“豆瓣现在对内进入一个务实的阶段。”阿北在信中说。

换句话说,豆瓣要开始盈利了。

阿北在信中轻描淡写的写了另一句话,引发了媒体对豆瓣未来的诸多猜想:“豆瓣的预期上市通道重新放回到境外。”

豆瓣要上市了吗?

“豆瓣曾经设想过拆分VIE,谋求回国上市的机会。内部信的目的是通知员工,豆瓣已经放弃拆分VIE,和过去一样,只保留海外上市的机会。”阿北解释道。12年兜兜转转,豆瓣似乎又回到原点。

12年前的阿北可能没想到,豆瓣会变成一个抹不去的文化符号,更想不到,如今他会为豆瓣的盈利感到焦虑。在现今朝生暮死的中国互联网公司里,豆瓣是一个异数,它特别长寿,有上亿死忠粉,又长时间不咋赚钱。一方面同时期创业者在互联网大潮中来来去去,只有阿北不动如山,还坚守着豆瓣的梦想。另一方面,在其他人赚快钱的时候,只有豆瓣被用户和投资人宠着,维持着不沾烟火气的文艺高冷形象。

有人曾问,豆瓣不涉足热门的盈利模式,是不是怕落入庸俗而有损豆瓣的形象?阿北回答,“盈利一点也不庸俗,只有庸俗是庸俗的。”但事实是,拥有粉丝和好产品的不庸俗的豆瓣,还未寻找到大规模盈利的商业模式,这成为让所有人想不通的“豆瓣式迷思”。

文艺太奢侈,远离豆瓣只因为我们无可救药地老了

商业化问题还不是豆瓣目前最致命的问题。最要命的是,在狼性的平台竞争面前,“优雅”的豆瓣,流量增长不上去了。

2017年7月,微博CEO王高飞转发的一条“豆瓣用户毫无价值”的微博,引起了豆瓣用户的强烈讨论,很多逢改版必骂豆瓣的死忠豆瓣用户本着“只能我们骂阿北,别人都不能骂阿北”的心态反驳王高飞,有人搬出豆瓣用户曾经揭发恋童癖,挺李银河,证明豆瓣用户的社会价值;有人则认为价值不能用钱衡量,实际上豆瓣用户也没有想通过豆瓣获得什么价值。还有用户直接做出了自黑标语,“豆瓣,汇聚一亿无价值用户的丧气”,“来豆瓣,发现毫无价值的你”。

只要不死,就让我们这么丧着吧

2017年3月7日,“豆瓣时间”上线。第一档节目名为“醒来”,由北岛领军坐阵讲诗歌。目前来看,成立豆瓣时间,可能是本命年的豆瓣做出的最正确的几个选择之一。从数据上看,这一次,豆瓣用户开始买帐了。这个定价为128元的102期课程,上线5天销售额过百万,7天付费订阅用户过万。之后,豆瓣陆续推出了杨照讲史记、简里里讲心理课、白先勇讲红楼梦、戴锦华讲电影等多档付费节目,内容覆盖文学、戏剧、电影、生活等多个领域,内容产出者以PGC为主,也有在豆瓣积累了多年人气的豆瓣红人。重点是,豆瓣时间的产品内容和豆瓣用户的调性特别契合。

豆瓣阅读的融资和拆分也暗示了阿北商业化的新思路,坚持书影音的豆瓣的同时,将可商业化的部分独立团队运作,是否能在哄住老用户的时候,拉动新的付费用户呢?对于走过本命年的豆瓣,这也许是一个机会。

十二年过去,豆瓣如今的注册用户1.6亿,月活跃用户3亿,尽管用户流失和变现的问题一直存在,不管是从百度指数还是Alexa的排名,豆瓣用户的“抗跌性”很强,而且还在缓慢增长,时间和用户仍站在豆瓣这边,但留给豆瓣的时间还有多少,谁也不好说。

猜你喜欢

本命年商业化用户
基于用户和电路的攻击识别方法
本命年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借钱买房,是商业化行为,而不是啃老
信用卡资深用户
本命年真的那么难过吗
两新党建新媒体用户与全网新媒体用户之间有何差别
我的本命年
“商业化”下的纪录电影叙事探究——以《圆明园》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