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改革与定位
2018-12-05
随着我国进入深化改革期,机关事业单位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根据目前的改革形势,采用传统的财务工作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时代的财务工作的要求。行政事业财务工作需要根据当今时代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改革和定位才能够适应新形势、新挑战。
一、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财务管理制度中出现的问题,随着机关事业单位改革,财务核算科目也出现了很大的改变,而在财务进行管理核算的过程中,有财务核算时沿用旧的或不正确的核算科目,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可能是财务人员对财务处理的差异,也可能是财务人员在账目处理的过程中不够细致严谨,导致实际资金使用情况和账目情况不符。如果不对这种情况进行有效控制,则会影响行政事业单位统计口径,使整个财政的管理难于控制。另外,在专项资金管理过程中经常出现实际范围与记录范围不相符的情况,行政事业单位中主要的资金来源都是行政事业单位中主要的资金来源是本级财政的拨款和上级部门的拨款,其中专项资金中存在的问题较多,造成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多数项目都是以专项资金的名义展开核算,这就造成专项资金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在申报过程中较为随意,导致相关人员无法对其中的专项资金进行准确计算,甚至形成资金浪费的情况。
第二,财务预算中存在的问题,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财务预算的过程中,主要存在预算方法不科学以及监督管理不全面等问题。其中预算方法是影响最终预算准确性的主要因素,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过程中采用的方法为固定预算法以及增长预算法,以上预算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当今时代对财政预算的要求,现在越来越多的单位采用科学的从实际出发的预算方是零基础预算法和项目性强的滚动预算法,或零基础预算法和项目性强的滚动预算法全结合。但是经过调查发现,只有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实际生活中使用该种方法,导致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整体的预算质量始终无法提高。加上并没有对预算资金的应用范围以及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管理,导致最终预算结果缺乏全面性。在监督管理的过程中,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将预算监督管理形式化,尤其是在预算支出的过程中,缺乏严格的监督管理,很多单位重预算轻支出,以为有预算就可以随意支出,手续不全内容不实,为了自身利益破坏单位整体的利益,如果财务人员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管理,那么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损失的情况将会越来越严重。
二、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改革方法
(一) 建立完整的财务管理制度
财务管理制度是财务人员规范工作的依据,是财政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在对其进行完善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第一种,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运行情况制定相应的财务管制度,这种方式能够在提高财务管理质量的同时,保证财务管理制度实施的科学性以及有效性。避免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责任划分不明确等现象。对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要不断完善,由在财务管理制度的过程中,财务人员在支出环节、核算环节、监督环节都要有明确的工作指引和规章制度。
第二种,制定专项资金申报控制制度,该制度主要针对行政单位中的专项资金,在此过程中涉及的范围主要包括专项资金的申报、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以及专项资金的使用时间等。在相关人员申请专项资金的过程中,需要专业人员分析专项资金的可行性,如果该项目的可行性并不高,或者不适合在该单位应用,则不能通过专项资金审核,这种方式能够避免出现资金浪费的现象,同时还能够提高专项资金的实际应用效果。例如,相关人员申请财政人员专项技能训练的专项资金,则专项资金管理人员在经过调查后发现本单位确实符合该情况,则可以通过该专项资金的申请。
(二) 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水平
在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水平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内容进行研究:
第一方面,改变行政事业单位中财务管理的观念,在此过程中需要对单位内部的资金运行情况进行评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另外,在资金管理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绩效考核的方式,对财政工作人员现阶段的工作情况展开绩效考核,这种方式能够提升财政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还能使其认识到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第二方面,完善预算编制,在制定预算编制的过程中,需要采取多个部门的意见,由多个部门共同合作完成,在此过程中,各个部门的代表人员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这种方式能够将各个部门的编制意见相互融合在一起,提升预算编制制定的科学性。在预算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各个部门应将本部门的财务运转情况定期上报给财务部门,让财务部门了解各部门的实际运行情况。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有所侧重地实施管理,将行政事业单位中的资金得到最大化应用。
(三)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首先,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必要性。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必需做到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面对这样的目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必需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经济活动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内部控制是保障组织权力规范有序、科学高效运行的有效手段,也是组织目标实现的长效保障机制。
其次,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方法。建立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对经济活动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评估。在进行单位层面的风险评估时,要明确职责,视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监督是否实现有效分离,建立健全议事决策机制、岗位责任制、内部监督等机制等,确保经济活动的顺利完成。同时在单位内部业务层面的风险评估时,财务要做好预算管理情况、收支管理情况、政府采购管理情况、资产管理情况、建设项目管理情况等信息的编报。另外,实施奖惩制度,利用考核的方式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情况进行绩效考核,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在此过程中要保证考核标准的全面性。例如,在考核中将整个考核过程、考核结果以及考核评价标准进行公开,这种方式能够提升考核结果在员工心中的权威性以及公平性,将绩效考核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针对最终的考核结果实施相应的奖惩制度,在此过程中必须保证奖惩的公平性以及公开性,为员工打造出一个和谐轻松的工作环境[3]。
三、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定位
(一)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定位
随着时代的发展,行政事业财务工作在管理形式中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无论从形式上,范围上和内容上都有着很大改革,这意味着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必需有一 个重新的定位。首先现代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基本上从核算单位中独立出来,由财政管理,也就是说,行政事业单位中的财务工作已经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为财务工作提供更加完善的管理制度,同时还能提高财务工作的管理质量,独立性较强,行政事业单位在核算基本项目投资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将《行政事业单位财政制度》以及国家基本建设有关规定相互结合,这种方式能够保证最终基本项目投资核算的准确性。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财政核算的独立性,这是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中财政工作与传统财政工作相比的一大特点[4]。
第二,从范围上,行政事业的财务工作已不在单纯为核算与监督,要将财务的职责重新定位,除核算与监督外,做好财务分析、做好决策参谋、合理运用资金、处理好财务关系等工作的是必要的。新的形势要求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在通过完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情况下,结合信息化系统的手段,使各项内控制度固化于流程当中,保证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
(二)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新性质定位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性质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方面是社会性,这种性质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行政事业单位具有较强的社会性,能够举办相关的社会业务活动,同时还能够独立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行政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提升当前社会的发展质量,因此应将行政事业单位财政工作定位在促进社会发展中,这种定位方式能够使人们对行政事业单位财政工作进行更加深入的认识,了解到其中内在的表现职能以及存在价值,最终达到利用行政事业单位财政工作推动社会发展的目的[5]。
第二方面为公益性,行政事业单位在运行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公共职能,最终的目的不是生产盈利,而是将发展重点放在社会公益中。行政事业单位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国家定期给予经费补助,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公益性,而其中的财政工作也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因此在对行政事业单位财政工作进行定位的过程中,需要明确考虑这一性质。
四、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质量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如何提高行政单位财务工作开展质量,成为有关人员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通过研究行政事业财政工作的改革和定位方法发现,对其进行研究,能够有效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政工作的工作效率,同时还能够降低财政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失误的概率。由此可以看出,研究行政事业财政工作的改革和定位,能够为今后行政事业单位财政工作的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