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林区经济转型的对策研究
2018-12-05高丽菊
高丽菊
(哈尔滨金融学院金融系,哈尔滨150030)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由于长期以来森林资源的过度采伐,加之抚育管理不到位,大兴安岭林区的经济发展出现了生态环境建设需求与社会发展不匹配,木材产品供需矛盾尖锐,生态承载力与经济增长需求不适应等突出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兴安岭林区经济的发展,因此,为了推动林区经济的科学发展,加快转变大兴安岭林区经济发展方式,大兴安岭林区的经济转型势在必行。
一、发展现状
大兴安岭林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国有林区,由于采伐程度过大,森林资源的再生周期长,林区大面积进入森林资源休养期,可伐森林资源供给量远远小于市场需求量,林区林木可伐资源储蓄量出现预警信号,以致大兴安岭林区的发展坠入“资源陷讲”,导致生态环境建设需求无法适应社会发展,木材产品的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日益加重、金融支持对林区发展的必要性问题突显,越来越多的人才流失,下岗失业人数不断增加。生态承载力无法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极大地限制了林区内主导产业的发展,经济发展步伐减慢,在局部地区甚至出现倒退的现象。林区人民日常生活的消费支出所占比例比全国平均消费支出低很多,这种情况对社会和谐发展以及大兴安岭林区经济的发展极其不利。
二、存在问题分析
(一)单一依靠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限制了林
区经济的发展
大兴安岭林区在资源开发的初始阶段,受计划经济和国家经济发展需求的影响,林区经济的发展局限于木材资源的采伐。林区的主要功能就是大量的输出木材资源产品,通过财政投资,围绕木材产业兴建了大量的配套服务经济,在大兴安岭林区形成了过度依赖木材资源的经济产业发展模式。林区木材产业的输出形式没有大的变化,仍然以原木输出为主,开采木材资源的门槛较低、管理的投入相对较少、技术水平相对落后,鉴于大兴安岭林区的资源优势,导致木材资源的开采对资本投入的要求也比较低,从木材产品来看,由于产品种类没有产生大的变动,因此,其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浮动不大,产品的附加值也必然是较低的,进而形成了单一的经济增长方式,禁锢了林区的经济体系。由此可见,大兴安岭林区发展资源型经济的根本优势,究其根本是依靠国有林木资源的天然禀赋,通过大规模、高强度的集中开发所形成的供给优势和成本优势。着眼于资源型区域经济的开展,天然的成本优势并不能带来地方经济长期稳固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
(二)经济条件与环境条件对比明显
另一个严重制约大兴安岭林区经济发展的因素即是收入,经济收入和社会保障是近一段时期林区发展的重点。虽然数据显示这些年大兴安岭林区农村人均收入逐年上涨,但是物价上扬,通货膨胀等造成的人均生活成本加大,使得增加的收入不足以很快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子女上学,医疗保险等政策措施的不健全,使得林区农民身上的担子更重。有些林区特别是偏远地区经济基础较差,为改善经济条件,纷纷吸引各路资金。而吸引来的这些乡镇企业往往存在工业污染,这就使得经济与环境矛盾变得突出。真正以生产不断发展、生活日益富裕、乡风逐日文明、管理日趋民主的目标代替一味谋求某一单一项目的发展是我国建设新农村的实际需要。大兴安岭林区的自然环境和风光举世闻名。在国家实施天保工程以前,林区的首要经济来源即以木材为主的林业产业,人们的收入水平较高。天保工程被我国施行后,增加了对天然林的维护力度,生态环境水平明显提升,但林区的经济收入与其他地区相比较低,与良好的环境条件相比,林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反差。
(三)林区的资金结构不合理
禁止商业砍伐,养林育林的政策全面实行之后,大兴安岭林业地区的财政净收入每年减少近八亿元,林区的日常管理、培育费用都失去了大部分资金支持,导致大兴安岭林区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受到严重的影响,生活质量大不如前。国家对大兴安岭进行各项财政补助,坚决维护大兴安岭林区的经济建设和发展,经济转型期间其他经济收入减少,以致大兴安岭林区经济发展越来越困难,国家的财政补助也因此成了林区经济的主要来源。而且,当前能够到位用于林业经济构建与发展、林区经济发展系统建设的资金半数以上由我国预算内资金构成,而在我国预算内资金以外的国内放款、利用外资这两项资金的总数和比重并没有较大变更,自筹资金、其他资金的总数和比例也没有一定提升。这种现象阐明我国对林区经济的发展在不停地投入,但也表明了太过于依靠国家给予的大兴安岭林区建设,存在着资金来源渠道和社会资金投入总数比较匮乏的问题。
(四)产业结构发展滞后
在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下,大兴安岭林区在转变产业结构过程中受到地理环境、劳动力人口、技术资源等条件的制约,产业结构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结构很不稳定。在“十三五”期间,区内也必须要重视维持产业结构稳定,是大兴安岭林区调整产业结构的指引方向。一方面,扭转以木材砍伐为首要的单一产业构造,将主导产业逐步由采伐业转变为加工服务业。其次,刚刚得以发展的第三产业,仍处于不稳定状态,需要进一步稳固,继续保持第三产业活力。除此之外,仍要重视作为经济增长核心要素的第二产业的发展。然而,从上面的调查结果上不难看出,第二产业发展潜力不足,连续三年处于产业的最低水平,且与第一、第三产业相差悬殊,不利于经济结构的稳定发展,若是这种情况持续存在,将会给经济结构造成巨大危害,因此亟待进一步调整和改善。
三、加速大兴安岭林区经济转型的措施
(一)以自主创新为主不断提高林区居民的收入
若要使大兴安岭林区坚定的走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就必须依靠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的力量来实现。大兴安岭地区作为林区,富有多样的生态资源,降水充沛日照充足,特别适合发展自身的先天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等产业,这就使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灵活自主的生产方式来提高农民收入成为了可行性高的政策。只有不断的自主创新才能够不断的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自主升级。一是要进一步培养企业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才能,增加对企业技术的革新力度,引进领先的科学技术是企业生命力的有力保证,而采用新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工艺可以加大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二是对于新技术要全力推行和运用,不仅可以让林区居民得到真正的实惠,也可以把在推广的过程中得到的启发和思路进行反馈,使技术更加成熟。在技术的推广过程中,要重点照顾家庭经济和自营经济,多角度的贡献技术效力信息,增加技术培训强度,使林区居民的生产水平上档次,经济效益上层次。
(二)完善融资结构并建立健全融资支持体系
根据大兴安岭林区保护生态与经济转型同时进行的实际情况,配合共同发展理念,以建设生态主题功能为主要内容,制定符合林区生态主体功能区的全面改革试点总体规划。在政府方面,要使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得以彰显,指引不同的资本向林区的产业流动。政府要不断争取我国对大兴安岭林区发展的扶助资金,提升资助标准,本身也要不断改良融资担保体系,推进质押式融资担保模式,同时要扩大直接融资渠道,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相结合,坚持原有的融资方式的同时,要适当加大直接融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利用中长期债券、票据等直接融资工具来获取资金,当发展到一定阶段,鼓励具有潜力的林区企业积极参与直接融资市场,进而扩大直接融资,让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充分结合。借鉴国内外林区经济改革成功案例的可取之处,结合自身实际,将资产证券化、绿色金融、碳金融等新兴金融行业的发展与大兴安岭林区经济发展紧密联结起来,提升林区的经济效益。
(三)发展森工特色产业群
大兴安岭林区经济转型最关键的行为就是进行产业转型,首先就是积极发展新兴产业,为林区主导产业转型打好根基。第一,建立特色产业集群。按照资源条件和地域差别,集合具有发展前景的资源,将基地建设作为根基,呈现出天然无污染、有规模独特的发展特征,增加林下经济发展强度。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到大兴安岭林区围绕经济动、植物开发加工,建立特色产业集群,使林区经济作物的输出模式由原来的初级原料,转变为经济附加值高的产成品,让林区职工实现快速致富的愿望。第二,开发森林旅游产业。大兴安岭可以利用其天然优势着力发展森林旅游事业,例如国家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国家一级自然保护区项目等。上述项目应按照不同地域的特定需求作出不同层面的调整,政府要促进森林公园、森林人家建设,指导成立独具一格的森林旅游品牌,将森林旅游业培养成大兴安岭林区产业中的龙头产业。第三,尝试推广新兴产业,大兴安岭林区要善于利用非林资源,大力开发新兴生态经济。
(四)深化木材产业发展
木材产业作为大兴安岭林区六十年来的主导产业,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在退出主导地位的同时,应通过木材加工业、林产化工业、木浆造纸业等各种手段提高自身价值,为木材产业的存活提供保障,同时扶持其他新兴产业。第一,木材加工业。为增加木材使用寿命,可以凭借科技进步,进行技术革新,运用先进技术、设施、工艺,延伸产业链,提升传统设施自动化程度,使得产品种类趋于多样化,档次多样化,全力开发高附加值人造板(材)商品。持续促进木材加工制品业的发展。第二,林产化工业。依据无污染的生产工艺、基地式的资源补给、地域化的产业格局、高值化的利用方向、产品加工精深化的要求,鼎力发展松脂精深加工、天然香料、生物新材料开发和生物农药等新型林产化工业。第三,木材造纸业。加大林纸一体化的大公司、大集团的培养力度,为进一步贴合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全面打造清洁生产、顶级装备、循环持续、有序竞争的现代造纸工业。
四、结语
大兴安岭林区以其丰富的木材资源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贡献了巨大力量。但因为大兴安岭林区的特殊生长环境和树种的缘故,森林资源的恢复周期比较长,现在已经大面积出现了无林可采的困境,林区经济发展遭到了严重的阻碍。为了改善过分依赖资源来发展经济的格局,东北国有林区进行了经济主导产业的转型发展路线。通过经济转型可以提高林区居民的生活水平、改善生态环境、加快经济发展步伐,使东北国有林区恢复以前的繁荣景象。
[1] 刘晓光,朱晓东.黑龙江省限制开发区域林业生态建设补偿机制探析[J].生态经济,2015(3):189-193.
[2] 周莉荫,杨森兴,任 琼,等.都阳湖生态经济区林业生态经济模式调查研究[J].江西林业科技,2017(6):55-57.
[3] 谷 鹏,支 玲,郭小年,等.云南省林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实证研究[J].生态经济,2016(1):115-119.
[4] 赵 媽,杨 影,贾 利.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策略分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6(1):53-54.
[5] 陈卫红,漆雁斌.喀斯特贫困地区生态建设与林业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贵州省为例[J].林业经济,2012(11):98-101.
[6] 董沛武,张雪舟.林业产业与森林生态系统耦合度测度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5(11):17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