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为人民的文艺思想建构探析
2018-12-05李慧
李 慧
文艺为人民的文艺观念与思想于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简称为延安 《讲话》)中被系统化、政策化,明确了延安时期文艺及其理论批评的发展方向。首先,需要界定一下延安时期的时间范围,延安时期的文艺指1935年10月党中央经过长征转移到陕北到1948年春离开陕北这段时间,包括延安、陕甘宁边区等解放区的革命文学艺术。由于社会历史背景的相似性以及文艺观念的延续性,本文论述的时间范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前的1949年9月。延安时期为人民的文艺思想是文艺工作者在党的思想领导下建构起来,在理论指导与文本创作及理论批评相结合的实践过程中得到发展。以延安时期如何建构为人民的文艺思想为论证对象,重述延安时期文艺为人民的思想产生与构建的方式,呈现文艺工作者对文艺的感情、认识与实践如何使得为人民的文艺观念在特殊的环境下获得叙述的生命,意义在于激活文本中沉寂的文字,唤醒文艺为人民的理论机制在新时代社会语境中的活力。
一、社会变革为文艺为人民的观念生成创造现实可能性
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是对“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①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54页。毛泽东在延安《讲话》中非常明确地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②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3页。从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来看,这是以文艺的倾向性及立场为切入点做出的对文艺性质的判断,文艺不是超越阶级的存在,文艺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这使广大工农兵群众、文艺工作者弄清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文艺工作的性质、动力等根本问题;其次考虑的是文艺的创作问题,文学语言、形式内容等文艺各方面都要实现以人民大众为接受对象的大众化转变;最后,更加强调的是文艺的功能性特征问题,社会革命需要文艺发动广大工农兵群众加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自己解放自己,这是迫切的历史任务。无论是文艺为人民的立场、文艺大众化的内容形式还是文艺功能的强调都体现出政治对文艺的干预以及文艺对政治的介入,文艺为人民、文艺大众化是在现实诉求中对文艺发展的预想与规划。文艺虽然属于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式,但它的发展变化总会受到物质生产关系及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的制约与影响,把文艺置于整个社会结构中思考是马克思理论建构的方式,在革命政治框架内构建文艺观念有其合理性,也只有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现实变革中、从人民生活环境的变化中探究文艺为人民的思想,才能获得对这一问题的实质性认识。
关于“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自现代以来一直都有探讨。在五四文学时期,文学革命先驱在人道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曾提倡“平民文学”的主张,但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人道主义的历史进步性逐渐丧失,革命性减退,变成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欺骗人们的幌子。革命文学提倡文学为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事业服务,“左翼”文艺大众化讨论深刻探讨了文艺如何实现大众化的问题,为文艺大众化的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苏区根据地发起了轰轰烈烈的文艺大众化运动,倡导并践行着文艺创作要用通俗易懂的形式表现广大工农兵的现实生活以及对革命现实感受的观念。文艺大众化的过程也是文艺由雅向俗转变的过程,这既是文学自身发展诉求的推动,更与中国独特的革命进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直到延安《讲话》,文艺为工农兵大众服务的观念才系统地确立下来。文艺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之所以能在解放区得到解决,除了五四以来探索经验和外来理论资源的影响,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解放区新民主主义社会政权下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发展的推动。根据马克思的观点,“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①中国作家协会 中央编译局编:《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论文艺》,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年版,第103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所发展,文学艺术生产也必然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已经建立了工农兵当家做主的人民政权,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也已显现出来。这一时期,最主要的经济政策是关于土地问题,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这一政策使农民获得了真正的好处和利益。工农兵民众在满足了吃喝住穿的需求之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被激发出来。文艺是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的重要方式,文艺存在的合理性在于此。从文化角度看,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解放区时期的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这与反帝反封建社会的革命现实是相辅相成的。于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为解决文艺为什么人服务奠定了基础,毕竟,在经济、政治、文化上代表工农兵大众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也必定会制定出相应的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艺政策。1949年7月,周扬在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所作的《关于解放区文艺运动的报告》中指出,“由于人民军队与人民政权的扶植,以及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改革的配合,革命文艺已开始真正与广大工农兵群众相结合”,“新的主题、新的人物像潮水一般地涌进了各种各样的文艺创作中”,“民族的、阶级的斗争与劳动生产成为了作品中压倒一切的主题,工农兵群众在作品中如在社会中一样取得了真正主人公的地位”。②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北京:新华书店,1949年版,第2-3页。在延安《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各个解放区经过文艺整风、宣传和组织活动,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创作理念深入人心,经由政策性引导与宣传,文艺为人民最终确立为解放区具有权威性和主导性意义的文学观念;在此观念指导与激励下,工农兵文艺创作获得了大丰收,孙犁的小说、艾青的诗歌、魏巍的报告文学、贺敬之、丁毅执笔的戏剧《白毛女》等文艺作品纷纷涌现出来,创造出了一批形式新颖、内容活泼健康向上的作品,满足了工农兵群众的精神和审美需求。
那么,经济、政治、文化的变革是如何促进文艺为人民的创作观念的建立?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变革制约着人的思想精神的改变,文艺创作主体面对着土地分配给农民、人民当家做主、文化大众化等中国史无前例的创造性发展,其思想精神必然受到冲击,产生变化。也可以说,在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环境下,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创作原则也是社会变革过程中文艺工作者自觉的追求,党的政策性引导在过程中起到了推动作用。所以,文艺工作者不能真正深入大众并站在大众立场上表现其生活这一弊端的解决,有赖于新民主主义经济政治的发展变化,在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里,人民大众也包括文艺工作者在内,文艺工作者与大众之间的距离在两者共同创造历史的实践中得到消解,在拯救民族危亡的使命面前,文艺工作者与工农兵群众并肩作战,体验工农兵大众生活、思想的变化发展,于是,真实表现大众思想感情的作品才能蜂拥而出。从文学接受的角度来看,文学作品的传播最终受到接受主体的文化水平以及审美趣味的影响,远离人民熟悉的生活的作品必定不能引起工农兵大众的关注。冯雪峰做过细致的分析,“人民大众文化的要求,谁都明白是和政治的及生活的要求和斗争相一致的,而首先‘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是民主的政治,是他们从重重的压迫与剥削下解放出来,是他们生活和地位的真实的改善,以及反映和协助这种要求与斗争的文化和文化生活”。①雪峰:《什么是艺术力及其他》,《文艺杂志》,1945年第2期。工农兵大众生活的变化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发展进程是一致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变革必定影响甚至决定着工农兵大众的文化水平及审美趣味,文化教育水平得到提高的工农兵大众也会产生对文艺或精神产品的需求,文艺工作者不能无视大众生活及思想情感的变化,否则,文艺作品会失去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于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变革对文艺工作者及文艺接受主体都产生很大的影响,进而为人民的文艺思想在文艺创作主体的观念调整与接受主体的文艺诉求中寻找发展的可能性。
上述是从哲学的角度对文艺为人民服务的观念进行阐释,体现的是经济政治与文学观念在社会历史中的约束与被约束的关系,社会政治经济在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创作观念的建构中起着决定作用,文学观念在创建和传播过程中必然会渗透着意识形态的性质以及不同政权之间斗争的痕迹。从话语分析的角度来看,文艺为人民的文学观念其话语必定会呈现背后的社会历史语境与权力关系。首先,话语表现的权力关系体现在文艺话语的功能作用上。延安《讲话》中,毛泽东提出,“要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一个有力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②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48页。,“借以打倒我们民族的敌人,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务”③同上,第847页。,在当时的社会语境下,文艺的政治宣传功能以及革命机器中的螺丝钉作用,在传达无产阶级的要求、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宣传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的需求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文艺的政治功能性成为文艺显性地、主流地、权威性地存在方式。其次,文艺话语本身也是权力的一种表现,背后隐藏着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性以及与其他话语之间对立斗争的紧张关系,对文艺话语权的争夺也就是要争取在文艺领域的领导权,毕竟占统治地位的文艺思想一定要代表着统治阶级的思想与利益。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中央政权也必定会在文艺话语领域与共产党争夺文艺的领导权。在毛泽东延安《讲话》后,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张道藩在《文化先锋》创刊号(1942年9月创刊)上署名发表《我们所需要的文艺政策》,强调文艺创作要遵循三民主义的原则,“绝不挑拨阶级的仇恨,阶级的战争,而以全民的生存意识为目标,这是三民主义的基本要义,也是三民主义文艺所要表现的意识形态”④张道藩:《我们所需要的文艺政策》,《文化先锋》,1942年第1期。。国民党企图“以全民的生存意识为目标”为三民主义文艺言说,以文艺的无阶级性对抗延安《讲话》提出的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思想,以此解构共产党倡导的为人民文艺思想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文艺创作观念应时代与工农兵大众的需求而产生,在社会变革的语境下,为人民的文艺思想是在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基础上生成与发展的,但思想的充实与理论的实践需要文艺工作者自觉地践行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创作原则,而这首先需要文艺工作者在党领导下进行思想改造,进而在对古代与外来理论的转化中进行为人民的文艺理论的建构。
二、思想改造引导文艺工作者重构为人民的文艺观念
延安时期,文艺工作者的文艺创作观念经历了由表现相对封闭的个人世界到书写人民及其生活的过程,其转变是在党领导下的思想改造中进行的。在党倡导的文艺创作以及文艺理论批评的原则指导下,文艺工作者积极融入到人民以及社会革命现实中利用文艺的形式捕捉工农兵群众的生活状态以及精神面貌,以此实现文艺创作及创作观念的转变。在延安《讲话》中毛泽东明确谈到,抗战爆发后,越来越多的文艺工作者来到延安及其他各革命根据地,这为革命文艺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但是文艺工作者、文艺作品脱离群众、远离工农兵群众生活的问题也日益引起根据地群众的不满。文艺创作主体在文学活动中起着核心作用,延安《讲话》抓住这一关键点,强调解决文艺脱离群众问题首要的是对知识分子作家进行思想改造,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如果文艺工作者脱离群众的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构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理论目标将难以实现;如果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思想与立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他们就不能够站在工农兵群众的阶级立场上进行文本创作以及理论批评实践。延安《讲话》全面阐述了文艺为什么人、文艺的普及与提高、文艺统一战线、文学批评标准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在对这些问题的明确与规范中文艺的大众化和人民性的追求凸显出来,文艺的大众化与人民文艺的实现需要文艺工作者在文艺创作及理论批评中的践行。可以得出,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改造是实现文艺大众化以及创作工农兵大众艺术的必经之路,为人民的文艺思想话语也只有在经过思想改造的文艺工作者的文艺创作及理论批评实践中才能建构起来。
延安《讲话》揭露了文艺创作主体脱离群众的事实,得出在严峻的战争形势面前必须对其进行思想改造的结论,但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脱离群众?为什么必须对他们进行思想改造?历史地看,文艺创作主体的思想改造问题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在封建旧社会,文艺创作与欣赏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权利,文艺一般地表现统治阶级的利益与趣味,平民百姓得不到受教育的机会,更别提为百姓自身的文艺创作与批评。五四时期,文学倡导创作“平民文学”,在对具体人的主体性、民主性等的关注中张扬其现代性诉求,但五四先行者对时代环境中具体的人却没有清晰的认识,文学书写平民只能成为一种想象中的预设,这时的文学创作及欣赏仍局限于知识分子范围内。之后的革命文学、左翼文学,“文学‘为工农’问题没有得到实际的,彻底的解决:第一,对左翼作家自身的小资产阶级性,没有提出自我改造的课题,对于这一点根本没有自觉的理解”,“小资产阶级观点、感情、趣味普遍的在作品里存留;因此第三,就没有产生真实的写工农兵的作品”①雪苇:《论文学的工农兵方向》,上海:海燕书店,1949年版,第18页。。也就是说,“左翼”作家很多是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他们根本地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文艺为人民大众的倾向性问题便不容易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权还没有培养出更多革命需要的、能自觉地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抒怀的无产阶级文艺工作者,这时出身于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却可能会以文学的视角敏锐地观察工农兵群众及其生活,可能会创作出社会革命环境下的人民大众所需要的文艺作品以满足其精神需求。横向地看,当时的国统区处于白色恐怖统治之下,进步的知识分子极力谴责国民党倒行逆施的反动统治,众多知识分子被逮捕或戕害,所以,延安时期众多知识分子纷纷前往解放区根据地也是形势所迫,但若让他们承担起用文艺书写时代、书写人民的生活及其思想情感的使命,知识分子自身的小资产阶级局限性却是不能忽视的事实。首先,当时的知识分子大都出生于富裕的家庭,他们一般生活在远离工农兵群众的环境中,不了解工农兵群众真实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作家多出身于破落的贵族,长大以后,又多寓居在大都市里面,在洋化了的大学受教育,生活经验的范围过于狭窄,生活趣味还保存着过去的传统”①黄药眠:《思想和创作》,《文艺生活(光复版)》,1946年第6期。,“他们既没有经过工厂生活、有许多工人朋友;也没有下过农村、和农民有密切的接近”②雪苇:《论文学的工农兵方向》,上海:海燕书店,1949年版,第15页。;其次,从生活方式看,知识分子是精神领域里的生产者,没有认识到文艺是来源于人民及其生活的,而是沉溺于孤立的生活环境中思考,“沉迷于他的远大的理想,却对于日常生活毫不感到兴趣;空说着救人救世的主义,却对于邻人的苦痛无动于衷;阐扬着改造全世界的计划,却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一件新鲜的事情毫不关心”③项黎:《感性生活与理性生活》,于潮等著:《方生未死之间》,永安:东南出版社,1944年版,第56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语境下,工农兵代表的无产阶级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共同抵制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以及外来侵略,若来到根据地的知识分子依然生活在他们的空想中而无视工农兵群众推动历史前进、变革社会现实的力量,他们作为文艺工作者存在的合法性必然会被消解,党领导工农兵群众推翻反动统治的步伐也会受到阻碍。
鉴于此,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与紧迫性,问题在于,如何对他们进行改造?毛泽东在《讲话》中明确指出,文艺工作者“一定要在深入工农兵群众、深入实际斗争的过程中,在学习马列主义和学习社会的过程中,逐渐地移过来,移到工农兵这方面来,移到无产阶级这方面来”④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57页。。文艺工作者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到实际的革命斗争中展开工作,站在工农兵群众立场上体验他们的生活和感受。在此方法原则指导下,文艺工作者就知识分子思想改造问题提出了很多见解。雪苇提出了改造的具体内容,“第一个是一切小资产阶级的观点和感情都得下决心改变,不然便‘渗透’不进去,老是‘外人’,做不成朋友;第二个是语言问题要克服,要学习用他们那一套而抛弃知识分子的这一套;第三个是一切作风甚至日常生活习惯都要改变,要和他们在日常生活上不发生冲突,被他们看待‘顺眼’。诸如此类的一些改变,就不得不引起整个自身底深刻的与带全面性的变化”⑤雪苇:《论文学的工农兵方向》,上海:海燕书店,1949年版,第54页。。“他们”是指工农兵群众,这里的意思很明显,要从对工农兵群众的感情、语言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向工农兵群众靠近,主动去感受、体悟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念,只有这样做,才能够正确地认识与表达他们的精神需求,进而创作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雪苇也提出知识分子思想的改造不止于语言方式、生活习惯等形式的改变,一切小资产阶级的思想观念与情感内容也要有所改变,这里涉及到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对内容有影响作用,语言方式、生活习惯与思想情感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在对工农兵群众充分认识进而产生真实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进行语言方式、生活习惯的改变,在语言、生活习惯的改变中融入工农兵大众中以了解他们的内在思想与情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思想改造。在解放区新民主主义社会环境下,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那一套思想、生活、创作模式不具备生存发展的社会空间,思想意识的改造归根到底决定于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改变,只有真正融入到解放区新民主主义社会环境下的工农兵大众中间,才能实现自身的思想改造,才能完成文艺创作方式或观念的真正改变。除了强调思想改造的必要性和融入工农兵群众的具体实践,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改造还要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延安《讲话》指出,“最后一个问题是学习,我的意思是说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学习社会。一个自命为马克思主义的革命作家,尤其是党员作家,必须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知识。……文艺工作者要学习社会,这就是说,要研究社会上的各个阶级,研究它们的相互关系和各自状况,研究它们的面貌和它们的心理”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51页。。马克思主义阶级观念认为社会是存在着阶级的,艺术属于社会意识的形式,归根结底是表现统治阶级的思想与趣味的,在无阶级或超阶级的爱的指导下创作的文艺无助于为人民的文艺观念的建构与发展,所以文艺工作者必须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以指导为人民的文艺的创作,从而保持文艺队伍的纯洁性与人民性。
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代表的是工农兵群众的利益,表达的是他们的心声,对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探讨,很重要的原因是为了清除与工农兵群众的利益不和谐的音符,在改造中廓清主流意识形态的范围与内涵,以巩固共产党领导的工农兵当家做主的政权。这或许就是思想改造的本质所在。知识分子一般地说是思想和观念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在政权的确立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那么,他们在延安时期如何被定位?获得了怎样的身份和地位?毛泽东在延安 《讲话》中回忆自己的经验时说,“最干净的还是工人农民,尽管他们手是黑的,脚上有牛屎,还是比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都干净”①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51页。。在这里,毛泽东在谈到对待工人农民的态度和感情变化时把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进行了对比,认为工人农民比知识分子干净,这是就阶级性说的,小资产阶级的动摇性和欺骗性当然不如无产阶级的坚定性来得干净纯粹。还有另外一层含义,说工人农民干净是要打消知识分子的排斥心理,目的是让知识分子投身于工农大众的生活实践中去感受、研究工农大众的思想观念和审美趣味,以创作出能满足大众需要的文艺作品。这时知识分子由五四时期对于工农大众的启蒙者的身份转变为被改造的对象,如果深究其原因,可以发现,在工农兵当家做主的解放区,因为与无产阶级的阶级对立性,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的出身被强调,因为阶级属性的不同,他们不可能代表工农兵无产阶级的利益,自然应该是被改造的对象。“历史的安排,在革命进程中,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只能是从属,只能是工农兵的服务员,而且只有这样,革命队伍中才有他们的地位”②夏征农:《新形势下的文艺与文艺工作者》,哈尔滨:光华书店,1949年版,第44页。。知识分子在红色政权中被定位为为工农兵服务的工作者,这是因为革命现实需要文艺发动群众、鼓舞士气、配合作战,而文艺的创作只有知识分子能承担,但是不能任由他们身上的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自由发挥而是要改造他们为工农兵群众创作。
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有其必然性和紧迫性,在社会变革的历史境遇中,文艺在革命宣传、发动群众参与到变革社会秩序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为人民书写的大众文艺才能符合社会革命的需要。但文艺为人民书写却不完全是革命政治的产物,毛泽东延安《讲话》明确指出,生活实践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与推动者,诗比历史更真实,在革命政治泛化的时代,文艺只有书写人民、书写革命才更能见出社会历史的真实性,才能发现工农兵群众中蕴藏的真理,为人民的文艺思想便潜藏在经过思想改造的文艺工作者的理论与创作实践中。
三、古代与外来理论资源在转化中充实文艺为人民的思想内容
文艺为人民的创作观念是在社会变革与工农兵大众的现实诉求中孕育而生,但是,若没有理论的支撑与充实,文艺为人民的思想内容会显得空洞单薄。除了文艺创作与理论批评实践的经验资源,丰富的传统文论与外来理论为文艺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建设贡献了理论资源,传统“载道”文艺观、现实主义理论、反映论哲学等契合了无产阶级文艺创作对方法与理论的诉求,文艺为人民的创作观念在对这些理论资源吸收与继承的基础上生成与发展,传统及外来理论思想也在文艺为人民的创作及理论实践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在文艺为人民的理论话语中,现实主义、典型论、文学的真实性、人类的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等观点构成内涵一致的概念,文艺为人民以这些概念范畴为机制策略进行思想建构。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艺为工农兵大众服务、文艺大众化日益成为发展的主旋律,左翼作家就文艺大众化问题进行了深刻探讨,但由于社会环境的复杂性,文艺依然不能真正书写人民并为人民书写,直到延安《讲话》,文艺为人民才形成具有系统性、可行性的文艺创作观念并得到践行,许多表现工农兵大众生活与情感并为大众接受的作品纷纷呈现。新形态的文学观念的建构总会吸取已有理论内核中的活跃因素,文艺为人民的创作观念继承了传统“载道”文艺观中关注现实、注重其功能作用等活性因素,但是,只是继承传统并不能满足理论发展的需要,在工农兵当家做主的社会环境下,为人民文艺观念的创新需要立足于现实的创作经验并吸取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理论思想来支撑,反映论哲学、现实主义文论思想、典型论观点等外来理论对话语内容的充实与意义的丰富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这些外来理论需要经过本土化转换才能真正为我所用。
毛泽东在延安《讲话》中提到,“应该在文艺界的特殊问题——艺术方法艺术作风一点上团结起来;我们是主张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的”①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7页。。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俄国文艺界在恩格斯定义的现实主义的基础上根据俄国的政治现实提出来的创作原则,其再现真实的社会生活以及强调政治功能性的艺术目标契合革命语境下文艺书写工农兵大众、为工农兵大众服务的现实诉求,由于民族文化视域的差异和社会语境的不同,而且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现实主义的理论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与学者的普遍接受,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我国经过了本土化转换,现实主义的政治含义依然被强调,但是更倡导“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统一的批评与创作原则,这一双重标准经过延安《讲话》被进一步系统化,成为革命文艺的指导方针。延安时期,现实主义理论运用与发展主要有三种形式。一、译介俄国现实主义作家高尔基、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托尔斯泰、法捷耶夫与现实主义的关系的文章或专论作家与现实主义的关系,在对这些作家与现实主义关系的论述中阐释了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如何建立与社会现实的关系或者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是如何实现的,这给延安时期的文艺工作者提供了创作经验。高尔基与现实主义的关系是在与高尔基的浪漫主义创作的比较中进行的论述,作者指出,高尔基早年时候的浪漫主义创作,“主要的,还是因为九十年代初革命运动没有充分分化的原故”,但是,当“一切劳动者觉悟到自己的群众行动已占着俄国革命领导地位时,那时,在高尔基的创作中,代替浪漫主义而起的,便出现了具体的劳动群众”②库锡洛夫著,鼎译:《高尔基与写实主义(一)》,《苏俄评论》,1936年第2期。,也就是说,革命现实需求决定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选择,那么,在延安时期的革命现实面前,现实主义也是最适合的理论选择。二、对现实主义理论研究的译介,这些研究从各个方面阐释了现实主义理论的特征与内涵,《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基本的诸源泉》③罗森达尔著,卓戈白译:《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基本的诸源泉》《文艺科学》,1937年第1期。详细论述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一般概念以及现实主义的三个源泉,认为唯物论、文艺是历史的总结、文学是苏联现实关系的反映是现实主义理论的基础,《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的前提》④西尔列尔著,李微译:《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的前提》,《文艺科学》,1937年第1期。指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性质既是社会主义关系的产物也是人类所有过去的文化发展的产物,这些理论研究加深了对现实主义的认识,为本土化的现实主义理论的建构奠定了思想基础与指出了发展方向。三、立足于我国革命现实的现实主义的一般理论研究,这一部分研究占现实主义理论研究文章的大部分。郭沫若立足于社会斗争的实际需求,本着延安《讲话》的精神,指出现实主义的问题,更多地关系着创作者的立场、对待现实的态度以及创作手法的运用,强调文艺创作者的政治意识形态性。周扬强调的是现实主义的政治功能性作用,认为“现实主义的文学运动是和民主主义的任务不能分离的。我们要反对特权阶级的欺骗麻醉的文学,充分地发挥文学的民主性,大众性,使文学成为教育大众的工具”,但是又兼顾文学的艺术想象性与文学创作的个性特征,“作家有想象和幻想的最大的权力。立脚于现实的作家应当尽量发挥他们的创作的个性,对各种新的形式和手法作大胆的尝试和探求”。⑤周扬:《现实主义和民主主义》,《中华公论》,1937年第1期。冯雪峰的观点更富有理论洞察力,“现实主义绝不是只要求作者写目前的社会,也不是只要求写火热的斗争”,“现实主义要求我们深入客观,忠实于现实,是要求我们对现实有全面的正视,也能够有所取舍,能够深入,也能概括;尤其要求我们能够否定和肯定”①雪峰:《什么是艺术力及其他》,《文艺杂志》,1945年第2期。,现实主义重视文艺创作者的作用,从更深刻的层面讲述了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融入工农兵大众的重要性,毕竟人民才是历史的推动者与创造者,但是需要创作者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现实、认识人民群众的推动作用以及局限性。我国学者对现实主义一般理论问题的研究有充分的问题意识,立足于现实需求并在对已有传统与外来理论资源的辩证融合中创建了本土化的现实主义理论,给予为人民的文艺创作以有效地理论指导。
现实主义理论之所以成为革命文艺发展的选择并且能够对为人民的文艺观念产生有效的指导作用,首先,除了时代环境的因素,20世纪世界各民族文学及理论之间的交流和碰撞日益增多,外来文学的先进性对国内文艺的发展有极大的吸引力,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是,中国本土现代性因素的生长为这些先进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外来理论诞生于西方现代性充分发展的文化土壤中,延安时期,我国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推动了国内现代性性质的文化、社会因素的增长,而且社会的变革进步需要对理性的强调、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视,于是,诞生于具有现代性特征的社会文化中的文学反映论、现实主义文论、典型论等能够给予为人民的文艺观念的建构以有效的理论指导作用。其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现实情境下能得到广泛的传播发展与接受,很重要的原因是其实践性品格适应了中国文艺发展的需要,能够实际地解决文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具体地说,反映论为文艺要表现工农兵大众的生活奠定了哲学基础,现实主义文论为创作大众的文艺提供理论依据,典型论指导文艺创作塑造出了富有特色的时代人物。于是,在古代及外来理论资源的转换运用中,为人民的文艺理论的骨架才能够铺满筋肉而显示出理论的充实饱满。
文艺为人民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核心范畴,对文艺为人民的理论建构的思考旨在探索新时代条件下文学如何书写民族复兴中人民的精神状态以及中国文论如何建构的问题,在对延安时期为人民的文艺观念产生与发展机制的重述中,发掘其中的活跃因素并激发这些活跃因素在当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文艺语境中的生命力。文艺为人民的文学观念孕育于社会变革的现实与工农兵群众的需求中,革命战争要发动群众的力量需要以文艺方式给予大众思想需求上的启蒙与满足,党以思想领导的方式规范文艺为人民的创作与批评其目的是确保文艺为人民的创作方向,文艺工作者在思想改造中积极融入大众及其生活践行文艺为人民的创作观念,通过吸收、转化古代文论以及外来理论资源的方式充实为人民的文艺思想的内容。延安时期文艺为人民的理论对当下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与文论建设的启示在于,首先,作家要善于捕捉社会的改革进步以及发展动向,文艺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之一,是社会结构中的组成部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文艺要善于在社会的改革进步中寻求创新发展的契机;其次,作家要积极融入处于民族伟大复兴潮流中的人民及其生活实践中,真实感受与体验他们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思想感情与精神面貌,在其中体悟生活的底蕴与本质,以创作出能真实表现人民并满足人民需要的文艺作品;最后,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论话语建设需要立足于为人民书写的文艺实践,在现实需求与文艺诉求中寻求理论增长点,并且要充分吸收各种理论资源的优秀成果,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作用中推动文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