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规划视域下的新生命教育
2018-12-05张艾功袁国超
张艾功 袁国超
生涯规划的核心在于认识生命、设计未来,架起现在之我与未来之我的桥梁,立足当下,活出美好,从而让生命出彩。冯建军、朱永新教授等所倡导的新生命教育以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为引领,通过认识生命、驱动生命而实现发展生命的目的。生涯规划和新生命教育都着眼于人的选择与发展,为了让生命远离荒芜。从生涯规划视角对生命个体进行宽广而深远的多维审视,新生命教育不仅应从生命的“实然”出发,引导学生探寻、认知和感悟生命之美;更要从生命的“应然”高度对人的生命进行塑造,架起“实然”与“应然”的桥梁,引领生命从“实然”走向“应然”,为学生的美丽人生奠基。
新生命教育认为,“人的生命有三种属性:自然、社会和精神,分别构成了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生命首先是一个自然性的物质存在,具有自然性特征。人的个体生命不可能脱离集体和社会而存在,这又决定了人的生命具有社会属性,是社会性存在。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人有思想有情感,有精神需求,追求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因而,人的生命还有精神性,是精神性存在。基于此,新生命教育应遵循“自然——社会——精神”这一生命成长和发展的轨迹,引导学生体认自然生命、发展社会生命、丰盈精神生命,实现新生命教育所追求的热爱生命、积极生活、成就价值三大目标。
一、体认自然生命,学会热爱生命
自然生命是人的生命存在的载体和物质前提。认知人的自然生命,珍爱、呵护、敬畏人的自然生命,乃人生首义,这也是新生命教育的起点。
1.珍爱生命存在
我们地球上的任何生命个体,都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示着生命的多姿多彩。不论是高贵的人的生命,还是动植物的生命,都是“上帝”赐给我们的珍贵的礼物。当然,人的生命结构、生命情感、生命哲思和生存智慧更是其他生命形态所没有的,人的生命是地球上最美丽的存在。在生命教育中,应该让学生明白,每个人自己的生命就是这最美丽中的一个,拥有生命是一件无比幸运的事。
还要让学生认识到,人的一切生命活动和生命价值都是建立在生命存在基础上的,而且每个人的生命存在都是人类生命链条上的一环,个体的生命存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因此,我们要珍爱自己的生命存在,敬畏它,呵护它。另外,人类的每个生命个体都是孤本,都是神圣、不可替代的。因而,我们不仅要珍视自己的生命存在,还要尊重别人的生命存在,推而广之,呵护异类生命,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
2.呵护生命个性
个性作为人类生命个体的最重要的生命特征,存在于每一个生命体内,使这个世界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美不胜收。这个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生命个性的人。每个人的生命个性都是唯一的存在,都应受到尊重、呵护。如果一个群体或社会的所有成员都失去了个性,千人一面、千腔一调,那么还有何生机和活力可言?五彩缤纷、活力四射的社会需要丰富多彩的个性和所有个性生命的充分绽放。
学校通过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优势,帮助其发展个性特长并视自己的个性特长为财富和宝藏,肯定自己、欣赏自己。要充分发掘个性美,追求个性的完善和发展,使个性之花开得更加绚丽。同时,在生活中还要学会换位思考,对他人的个性,也要持欣赏的态度,给予尊重和包容。
3.感悟生命死亡
人从出生那天起,就行走在死亡之路上,死亡是人类生命的新陈代谢,我们不仅要关注今日生命之享有,还应关怀明日生命之发展,人生代代无穷,世界也因而井然有序。古罗马思想家塞涅卡说:“只有明白生命的有限性和有死性,才能积极规划自己的人生。”死亡让人意识到生命的有限性,它提醒并告诫人珍惜生命,设计好人生,规划好人生,让自己从容、有序、有尊严、有意义地度过此生。因此,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死亡、理解死亡,从而接纳死亡,通过体认死亡来感悟生命的可贵,思考和探索“如何活得更好”这个千百年来无数哲人关注的命题,向死而生,使生活更充实、更有意义。
二、发展社会生命,积极面对生活
人与其他动物的一个根本区别是,动物只生存于自然界中,而人自生命诞生之日起,就不可选择地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马克斯·韦伯说:“人是一个共在体,任何人都不能脱离他人和社会而独立存在。”人的社会生命的存在,使人总属于一定的社会角色,要求人要践行自己所属社会角色的责任;人的社会生命的存在,使人处于各种关系中,要求人必须处理好各种关系;人的社会生命的存在,使人置身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要求人具备必需的生存能力。
1.践行生命责任
生命因责任而美丽。责任意识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性之一。人的生命不仅仅属于其个人,还属于其家庭、社会和国家。人的生命成长过程不仅是一个自然生命的成长过程,而且是一个社会生命通过践行其社会责任不断成长的过程。践行社会责任的过程,就是探索生命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的过程。
新生命教育的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责任观、强烈的责任意识和自觉的责任行为。其具体内容:一是对自己负责。对自己负责就要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不断完善自我、提升生命质量。二是对家庭负责。父母为了养育我们付出了艰辛劳动,要懂得感恩,时刻想着如何回报他们。三是对他人负责。每个人都离不开他人而存在,人们彼此之间都有责任和义务。要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来履行对他人的责任。四是对社会与国家负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要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变革,引导青少年树立“我是社会一分子”“我是国家公民”等理念。
2.建构生命和谐
只有身心和谐,生命才能健康有序、和谐美丽地成长。而和谐的身心是建立在处理好各种关系基础上的,因此,建构生命和谐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处理好我与他人的关系。要明白他人的存在对我的意义。能够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学会谦让、学会包容、学会换位思考。创造一个和谐的人际环境。二是要处理好我与社会的关系。要使个体生命类化、社会化,适应社会的要求,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会公德,融入集体、融入社会,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三是要处理好我与自然的关系。没有自然提供的各种能量,人的生存和发展一刻也不能维持。因此,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让学生明白保护自然、善待自然是每一个地球人的责任。
总之,要建立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追求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共在共融、和谐发展的生命境界,使生命因和谐而美丽。
3.培养生命生存能力
如果说生命是一种大美,那么,生存能力则是构成这种大美的必不可少的要素。人的社会生命因生存能力而美。壮丽的人生大厦如果没有生存能力的支撑,只不过是空中楼阁罢了。
早在上个世纪末,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就把培养青少年的生存能力作为教育的重点,而我国的中小学校对青少年生存能力的教育几乎为零。心理脆弱,不懂合作,依赖性强,不会独立解决问题,在突如其来的问题面前,只会退缩逃避……为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变化的需要,学校要重视生存知识教育和生存技能培训,培养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为学生拥抱美丽人生开辟广阔道路。其内容主要是:培养自主解决问题能力、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能力;培养团结协作与抗挫折能力;培养判断、选择和加工信息能力。
三、丰盈精神生命,成就人生价值
精神成长作为人的生命成长的内在诉求和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贯穿于人的生命成长的整个过程,人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精神生命的丰盈。雅斯贝尔斯说:“人之为人的状况乃是一种精神存在。”如果人放弃了精神追求,使生命低俗化、粗俗化、庸俗化,那将会降格为动物式的生存,失去人原本应有的生命尊严。
精神生命是人的道德情操、理想信念、精神家园等精神要素的总和。当社会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社会成员的精神生命质量就成了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精神生命的发展也就成了人的发展的重点和主要内容。在精神生命的诸多要素中,生命信仰、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是核心和关键,因而也应是新生命教育关注和培育的主要内容。
1.树立生命信仰
信仰是生命之魂,生命因信仰而美丽。法国学者布朗热说:“没有什么比信仰更能影响人的心灵的了。”丹尼尔·贝尔在分析了后工业时代存在的种种问题后指出,“现代人的真正问题是信仰问题”。解决了信仰问题,现代人的种种生存困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只有心中树立起对生命终极关怀的生命信仰,才能在物质充盈丰富而精神危机四伏的现代社会构筑安身立命的生存家园。
信仰拥有力量。信仰态度及情感转化为信仰行为,它将人从所处身的物质世界提升到精神世界,从现实世界提升到理想境界,肉体扎根大地,精神飞升天际。神圣美好的信仰,引导生命走向崇高和伟大;反之,则将生命引向卑微和渺小。因此,要充分利用优秀的信仰资源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他们与杰出人物展开对话,用信仰衔接思想和力量,用信仰之光照亮生命历程,让灵魂拥有崇高的空间。
2.建构生命精神家园
现实中人往往被蜗角虚名所困扰,被蝇头小利所羁绊。而超越困境,摆脱束缚,让心灵自由飞翔,又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因此,必须培养学生的超越性审美能力,将生命诗化、审美化,以超越功利的目光观照现实人生,将日常生活意义转化为审美意义,超越现实困境,摆脱生存束缚。也只有将生命诗化、审美化,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才能成为现实。
因此,应引导学生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生活,以超脱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成败得失和荣辱祸福,从审美高度来重塑现实人生,从而获得诗意盎然的生命体验,并以此去化解生命中的困顿和苦恼,最终超越世俗人生的局限,进入澄明的精神世界,“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并建构自己美丽的生命精神家园。
3.追寻生命意义
生命之美,美在意义。生命不仅仅是“活着”,更应活出意义,活出价值。人的价值生命的成就源于人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伏尔泰说:“唯有发现生命存在的理由,人才能活得精彩。”生命意义是对人生命存在理由的根本性回答,是人生命追求的动力之源。生命的意义点亮生命的存在,指引生命发展方向,成就生命的价值,赋予生命以尊严。
信仰的缺失、意志的消沉、心灵的空虚、价值观的错位、灵魂的躁动不安……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无不源于生命意义的失落,而生命意义的失落和教育片面强调“何以为生”,忽视“为何而生”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从生命意义层面进行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叩问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价值,是青少年精神成长的迫切需要。
要引导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把握当下,热爱生活。生活是生命的表现形式,热爱生活就是热爱生命。当生命在生活中尽情挥洒,而不是在碌碌无为中肆意虚度的时候,生活即赋予生命以意义。还要引导学生在自我省察中活出生命的意义。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意义。”人只有在省察自我的过程中才能发现自我、认清自我。因此,要启发学生从生命意义的高度,经常对自己的“生存状况”进行审视:今天我是怎样度过的?我应该怎样度过?经常性的省察、审视,会使人活得明白,活出意义,活出境界。
顾明远先生说:“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然而应试教育遮蔽了生命的本质,使学生陷入“为考试而学习,不是为发展而学习的”的困境,加之当前青少年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生命理想缺失、生命意义模糊,残害生命的事件频频见诸报端。因此,学校亟须开展新生命教育,从人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的发展需要出发,促进生命完整而和谐地发展,引领学生走向生命的完善与美好,为其美丽人生奠基。